一个果粉在iPhone12发布后,凌晨时分在京东下单,准备第二天收货。
8分钟后,他听到有人敲门,打开一看是个快递小哥。
快递小哥曰:“您的货已送到,请查收。”
这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快的速度,是京东的数智供应链在发挥作用。
通过数智供应链提前做好智能决策,对用户的需求精准预测,提前将商品放置到对应前置仓中,用户一下单,后台已经知道哪个前置仓离用户更近,精准匹配完成211配送服务。
这个过程除了京东的前置仓起作用,更考验京东数智供应链的预测能力、数字管理能力、资源调度能力。
数智供应链以技术驱动,把各个环节做全链路协同,以此来提高整体供应链效率。
当下环境,基于需求精准组织生产,提升从需求到消费整体的效率,成为企业、园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竞争底层逻辑变换,企业如何转型
改革开放前,国内供应链主要依靠指标拉动,其逻辑是——指标是多少,工厂就生产多少。
就像电影《你好,李焕英》里拍的那样,计划经济年代,国内物质紧缺,大家攒了钱也不一定能买的到东西,为了一张电视机票能打破头。
为啥工厂里不多生产几台电视机?
因为工厂得到的指标就那些,这也是国家发行票据的基础,工厂生产多少台都是由相关机构早就计划好的。
改革开放之后,国内供应链主要是生产拉动,其逻辑也变成了——工厂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尤其是后来加入WTO之后,中国突然找到一个似乎有无限需求的国际市场,不论生产多少货,最后都能卖出去。
也就是这时候,国内创业者中开始流行那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在2000年前后,国内最热火朝天的事就是招商引资,企业家们拼命找钱搬厂,扩大生产,招聘工人——正好这个时间,国内劳动力价格便宜,城市化进程加速,天时地利人和。
那时候,工厂只要能生产的出来,就能卖得出去,江浙沿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崛起了大批制造业企业。
但与此同时,草莽时期崛起的企业家也形成了饱和式生产的思维定式。
怎么理解?传统制造业喜欢大批量进原材料,超量生产,然后压货慢慢卖。
在当下不确定环境下,需求变化差异大,物资不足与生产力过剩的共存,再继续这样做下去,只会造成大量原料浪费,机器闲置,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卖不掉的货物大量积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想了很多办法。
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京东,用需求拉动供应链,将逻辑逆转成——用户需要多少,工厂就生产多少,这是京东长期高效的原因。
不久前,京东云峰会上提到的“数智供应链”,指的正是这条道路。
为什么京东云有这样的底气?
第一,京东在供应链方面基础雄厚,实践也够丰富。
为了让效率最大化,京东从2007年开始自建物流,一直到2017年的十年时间里,京东一直在做供应链一体化工作。
到了2017年,一体化效果初现,京东开始提供当日达、次日达、211等服务。
物流端为何能达到如此如此高的效率,取决于这些年京东不断在供应链优化上的探索——利用技术驱动,使供应链链数智化,强化了京东云的数智化能力,以此达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目的。
“这些服务不仅仅是因为快递员送的快,更多是通过数智供应链做智能决策,以数据精准预测出客户需求,提前采购放置到前置仓,这个过程已经能达到80%的准确性。”京东云解决方案负责人任成元解释。
他告诉雷峰网,京东的供应链一体化并不是单一模块和环节的一体化,而是整体的一体化,整个链路拉通才能达到当日达、次日达的效果。
这是京东的数智供应链基于自身业务场景,不断积累的成果,也是开头,京东的快递小哥能送那么快的原因。
第二,京东自己就成绩显著,也倒逼京东云能力的打造。
京东的供应链转型是从单点到链,而基于数智供应链底座又生长出零售、物流之外的健康、科技、云的业务。
今天,京东管理着超1000万SKU,服务5.8亿消费者,库存周转天数达到全球领先的30.2天,已经超过美国库存周转较高的沃尔玛,沃尔玛也是三十多天,但其管理的SKU远没有京东的规模大。
而在2017年,京东的库存周转天数还是40天,经过五年时间里压缩掉10天。
可以说京东的库存周转率、供应链调度能力已经领先全球,而这背后缘于京东不断利用数智化解决方案提升效能,加快周转的一个结果,同时也依托京东云的技术能力叠加了多重buff。
第三,京东的供应链理论扎实,有较强落地能力。
传统供应链中,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手中,至少要被搬运四五次,中间经过各级分销商、代理商、零售店层层加价,商品的物流成本能达到销售价的18%。
京东通过技术平台建设,自己精细的控制仓储、物流,直接将商品搬运次数缩短到2次,即工厂到仓库,仓库到用户,最后能把物流成本压缩到8%以内。
刘强东曾公开表示过,京东赚的不是差价,赚的是供应链效率的钱,基于此还提出了“十节甘蔗”理论。
京东涉及的“十节甘蔗”领域很多,拥有很多实践经验,对比其他企业,这些算是第一手产业经验。
这些经验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现在,京东云成立了智库和解决方案部门,连通咨询界的像普华、埃森哲企业,共同来整理、抽象出整个京东的产业实践经验,全部集中到京东云的数智供应链中。
基于曾经的产业实践,京东云做了很多行业的解决方案,例如零售、金融、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
京东的数智供应链就是打通了十节甘蔗,过去京东重点的能力是打通后五节,从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到售后,十节甘蔗的后五节是典型的消费级供应链,主要围绕消费者的体验来提高效率。
到今天,依托于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同时在京东自身业务场景不断优化和淬炼下,京东的数智供应链已经打通了前五节甘蔗,即准确传递消费者需求给品牌方的企业去生产制造,加起来便打通了整个十节甘蔗。
这成为京东“数智供应链”提升产业供应链效率很重要的做法,而京东已经达到领先全球30.2天的库存周转天数就是“数智供应链”能力最好的体现。
当前,京东就是通过京东云将自身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向外输出,以此来进军B端市场,京东云也成为京东集团对外提供技术和服务的统一品牌。
有了京东自身这个最大的标杆客户,京东云的数智供应链能力外溢到其他行业也是顺势而为。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认为,对供应链的数字化将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方向。而京东的数智供应链通过让产业供应链效率最高,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二、深入到产业,解决多端问题
从根上来说,京东云向外输出数智供应链能力,成为京东云最大的差异化优势。
大家都做云计算、云存储,比较厉害的还做云原生、云托管、隐私计算之类的,同质化程度太过了。
巨头云玩家卷的厉害,圈内实在是没有增长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各家大厂要做云或者to B业务,只好把自己最核心的能力拿出来卖,比如腾讯的腾讯云,打的招牌线上业务,因为它微信及小程序生态完善;
到京东这里,它自然打的招牌就是供应链能力。跟其他技术公司不一样的是京东有大量实际落地场景,在多场景模式下打磨出京东云的核心供应链技术解决能力。
一方面,国内供应链数智改造是一个万亿级市场,足够容纳京东的野望;另一方面,国内实业也确实与京东的供应链能力非常契合。
在整个链路上,京东云几乎都有事可做:
首先是解决营销端问题,京东的全域链接能力大有可为。
以今年618期间京东云与民生银行的合作为例。
民生银行和传统银行一样,以前拉新信用卡用户的方式就是靠堆人。
不久前,京东云与民生银行合作了一个营销活动,通过数智化手段,拉通京东庞大的Plus会员与民生银行大量沉睡的储户,让很多客户在京东完成消费后,也同时完成民生银行的信用卡交易。
对银行来讲,他们获取了很多新的绑卡用户,带动了他的金融结算业务。
对京东来讲,他们则实现了民生银行的储户中,有大量可能不是京东会员也到京东上来消费了。
京东把自己营销能力,开放给客户使用同时,也利用了客户的资源,双方都得利。
再就是解决采购端问题。
这对应数智供应链的数智采购能力,以中海油合作案例为例。
京东云基于中海油整个体系,做了一个供应链的采购平台,全球几十个国家的采购,几千万的品类都在上面运转。
每个行业的核心都是效率,中海油是万亿市场,它的效率取决于装备物资的周转率,所以它需要尽可能多的开采。
在这个过程中,中海油每年的装备采购就要花一万亿。
而数智供应链要考虑的是这一万亿资产的采购效率是否最大化。
如何做呢?第一还是从需求出发,采购需求导向,因为如果大量采购后,需求匹配不上,损失是很大的;第二,有了需求后再去匹配装备物资,效率较低,而数智供应链基于数据,去做自动化的采购决策,提升了采购自动化率。
更何况,传统采购中市场出现权力寻租问题,这给公司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据京东云解决方案负责人任成元称,目前这个项目还在交付过程中,预期需求的预测准确率能提升10%。
别看数字不大,但从万亿体量采购规模来看,10%在业内是很大的提升了。
如果把需求拉通,上亿装备的品类管理效率可提升20%。
中海油的供应商很多达到几千家,每家的量也很大,所以风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数据来管理。
供应商的信誉、过去的行为,通过数据来判断后,还能降低供应商的风险。
多说一句,京东能做到1000万sku,这么庞大的采购绝对不能靠人做,早已实现了自动化。
再就是解决资源调度端问题。
以陕煤为例,京东云给它做营销平台、超市、选煤仓储等,还基于多式联运做运力调度。
过去,陕煤称他们每一个司机拉煤要等调度通知,经常要等很长时间,现在通过移动化手机App调动运力,等到需要拉煤时再调度所需数量司机,每个司机每周都能省下一天的等待时间。
前几天,京东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国家电投要在未来几年,在全国的一千个县,实现清洁能源的分布式建成。
京东供应链负责光伏板的输入、运维,目标是能让每个农户实时地进行用电管理。
每个光伏板都要有感知、控制能力,这需要通过数据来计算、调度,如果需求小的时候光伏板大力发电,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就必须去实时调控,有些地区要关,有些要开。
以前电集中传输,能耗消耗很大,如三峡的电传到北京,途中可能有50%~60%的电消耗掉了。今天通过数智化技术,分布式调度效率大大提升。
最重要的,当然是解决生产端问题。
这对应数智供应链的智能制造能力,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是打通产能和制造侧。
“智能制造就是把原来人脑子里面的经验模型数字化,最后智能化沉淀在机器、计算机、服务器、云上的这些模型中。”任成元向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解释。
如前文所说,过去的工厂都是先把产品生产出来,再去找订单,这样效率低,浪费严重,成本高耸。
而且,中国很多工厂管理水平不一,有时这个月订单多,设备24小时都插着电工作,有时接连几个月又很闲,很多机器设备同时闲置着,对整个供应链成本影响很大。
数智供应链则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京东在常州创建的超级虚拟工厂为例:
京东云在常州把近400+工厂的所有设备,通过京东的智能制造管理起来,形成一个超级虚拟工厂,对该工厂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的产能到底有多少,都非常清楚。
这个超级虚拟工厂有一个制造大脑,一端连接着工厂的产能数据,另一端连接着京东上的京造平台。
常州这些工厂之所以愿意合作,也源自京东上的大量订单。平台上的需求不停驱动工厂的生产。
不断积累技术,充分利用技术,在供应链上把整体效率做到极致,这就是数智供应链的精髓。
三、一朵实体云如何长出来的?
从上面来看,京东云更像是一种实体化的云——供应链就是互联网,物流就是CDN,云仓就是云存储,生产力就是算力,工厂就是服务器,产业园就是大数据中心。
如果数智供应链真的能够落到实处,京东云生态将形成一面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制造云网。
所有加入这个网络的实体企业都可以享受网络的红利,也都会为网络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京东势必也要做出极致的投入。
首先,京东当然是在战略层面要足够重视。事实上,京东从一开始就说自己是一家供应链技术公司,同步确立了三条增长曲线,京东云也将成为“技术服务”这第三条增长曲线的重要抓手,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自研技术上,京东云峰会上发布了4款最新配置的产品:云舰、京刚、云海、MCDN。
这些自研产品的核心思路均是加强对供应链的更高效调度,云舰对大规模异构资源的灵活调度,云海通过存算分离对数据资源的调度,京刚对计算的调度,以及MCDN对网络内容的分发调度,其本质也是通过技术实现对资源的灵活调度,从而实现成本效率体验的最优解。
云舰是全球首个混合多云操作系统,基于阿基米德智能调度。可以全面兼容全球范围内各类基础设施,让资源在多朵云之间灵活调度,实现客户视角一朵云,支撑了2022年虎年春晚、京东618、京东11.11的平稳运行。
现在企业上云基本会选择多云,这时候对云资源管理就很复杂,云舰2.0可兼容全球top10公有云平台,以及全球Top5私有云平台,将这些云资源管理起来。
这可对行业产生积极影响,云舰将云资源统一管理起来后,实现资源的池化,让资源和算力实现最大化。
做B端不同于C端,很多环节需要全行业共同合作。京东还发展了很多生态合作伙伴,这是决定京东的数智供应链能做多大的关键因素。
过去一年里,京东云挺进能源、物流行业,与中国物流、中国远洋、国家电投都达成了战略合作。
对于产业生态的链接,京东内部有一个织网计划,把京东的业务,包括生态体系、零售体系、金融跟客户做一些融合,让客户加进更大的生态网络。
当然,京东云还在不断强化“数智供应链”。
京东的供应链规模不断在增加,遍布全国的仓库越来越多,原来是几百座,现在达到大约1400多座。
如果展开中国地图,在中国地图上有700多个点,分布着京东枢纽仓储,这些叫四级仓储,形成一张覆盖城乡的网络,这是京东供应链的线下布局;
同时京东物流拉通了从干线物流,一直到末端的配送的整个供应链环节。
京东仓库的自动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体现在无人车等无人自动化设备大量采用。
可以看到,京东在供应链上也一直朝着做宽做深方向前进——做宽的表现是国际化,做深体现在原来是做商品的供应链,现在商品供应链上叠加了很多服务,包括医疗、运输、安装、保险等。
原来京东供应链是基于To C的,现在做了许多To B的供应链,并通过京东云对外服务。
随着对数智供应链的深耕,京东云也与阿里云、腾讯云等其他巨头拉开了差异。其他企业是专注于技术,而京东作为新型实体企业,更多的还是在踏实解决产业端的实际问题,所以京东更能了解实体企业上下游的难点和痛点。
其他的云厂商没有自己的供应链,自己不控货,也就没有京东更了解货。
一个货里包含的信息很多,京东了解货就能更精准跟用户做对接。
在高礼强看来,许多行业数字化不是建一个协同办公系统、视频会议或者一个局部业务系统就能完成。
他认为数字化的核心矛盾实际上是解决各行各业的数智供应链问题,京东的数智供应链路径不是解决一个环节、局部的效率,而是想要做到成本、效益和体验最佳的平衡。
京东云做数智供应链,正淌过了野蛮生长地带,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