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专栏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未来五年的五个结构性机会

作者:李智勇
2016/08/04 16:15

雷锋网按:本文作者李智勇,十年栈道程序员。

到现在为止大的成功产品从来不创造需求,而只是换种形式更好的满足需求。即使在结绳记事那个年代,人类已经有了搜索、交易、交往的需求即使是用最最原始的手段。新技术往往让我们迷茫而不知道到底他们到底会在什么地方落地,事实上只要回到前面这视角,那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新技术所可能促成的结构性机会。

| Chromebook

云计算的故事到现在为止对终端的冲击并不大,笔记本、Pad、手机仍然和台式机一样在终端上附加了足够强大的计算功能,只不过通过客户端+服务的架构让端与网络的结合显的非常的无缝。但Chromebook重拾了Network Computer的概念,把所有的运算都交给云端,自己只做非常少的事情。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幅减少终端的成本,如果用1千块的网络本(Chromebook)可以在大部人群那里取代4~5K的笔记本,那这种成本优势无疑非常明显的。

未来五年的五个结构性机会

当然这种1千块的网络笔记本要想好用,并且覆盖足够多的人群(尤其是公司里作为生产力工具),那么只有终端便宜是不够的,后端也必须提供Google Docs那种能够在80%的场合替代Office的工具。对于非常多的不做复杂编辑的人,搜索、共享需求往往更加关键,这样一来Google Docs这类程序就会变的比Office还好用。这样一来对于不打游戏的人,非重度Office依赖者这种便宜的笔记本在便宜之外还有好用的收益。

除此之外,这类产品还可以在安全等方面有所收益,因为所有东西都在云端个人甚至不需要装安全软件,而企业则可以完全的拥有并管理自己所有的数字资产。

感谢大防火墙,所以Google Doc和Chrome OS在国内都还不好用,也就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机会。这看着是终端更迭,但其实盈利的核心是后端的账户体系和软件。

【感谢我的朋友姜洋和杜斌(公众号:fakethings),是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才发现了这点】

| Echo

经常看琢磨事这号的人可能记得,这号里对Echo的分析比互联网女皇还要早些,其实也更抽象和深刻些。Echo这产品的核心在于它代表了一种新的交互方式,所以看待这类产品的合理次序是:你究竟怎么看语音交互?接下来才是怎么看Echo这样一个比较具体的产品?

对于语音交互而言显然其核心是精度,因为没有精度就没有便捷,而对于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如果不能在便捷上相对于老的方式有优势,那他的价值是不大的。

影响语音交互精度的因素其实来自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语音识别的精度;一方面是语义的精度;一方面是后端数据的清洁程度。跳出来看,我们知道当前的技术水平不足以在这三方面完美解决问题,也就是说100%确保语音交互的精度是不可能的。

但是与此同时深度学习让语音识别有了本质上的提升,标准环境下识别率可以达到99%,这样一来它就意味着在限定场景下语音交互是可用的。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Echo,才能明白它的现实意义以及可能打法。

首先这产品不可能是全功能的,一旦用户的心理预期把它定位为无所不能的类人机器人,那你就不可能做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从这个角度看,小冰那类无边际闲聊在很多场景下甚至有害。

其次是你切入的领域必须确保体验的程度,支持的功能可宽可窄,但要有办法控制交互的精度,否则单纯的加支持的功能是没价值的。

| 摄像头与安防机器人

经典的安防场景是基于局域网的,固然这是出于保证图像质量需求,但无疑也增加了安装和运营成本。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基于IP方案的摄像头似乎始终没能在安防取得太大成绩。

在这点上我倾向于认为这是经典的创新者窘境,海康威视没有任何理由让萤石大幅打破原来市场。正常来想传统摄像头+交换机+存储+监控室的方案一定不如网络摄像头+公有云+直播+终端智能+巡逻机器人的方案。前者很难标准定价,后者甚至可以标准定价。

这点我没太弄清楚原因所在,但从外往里看我相信这机会是存在的,其突破口很可能最先是在一些对成本敏感的小店铺。在这些小店铺里集成了数人头、判定人流性别年龄的安防方案显然会有机会。对于较大的厂区,那只要成本能降到原来方案的几分之一,那这就也是结构性机会。这点如果想做更精准的预测,其实需要更多的计算。

| 电动车与无人驾驶

如果只选一个未来五年一定会发生的变化,我可能会选电动车。如果电池技术变更成熟、成本也能拉低,让电动车普遍可以续航达到特斯拉的450公里,同时在充电站只要1小时即可以充满。那电动车替代传统汽车就是百分百会发生的事情。

但出行上的关键点并不在新能源,而在于各种专车的兴起和自动驾驶乃至无人驾驶。之所以从电动车说起是因为能源的换代让新人有了造车的机会,否则就只有传统车厂有机会。

专车的兴起一定会导致出行本身变成一种服务,车本身会褪去身份象征这些属性,而会变成正常的工具,这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自己买一辆车理性上是不划算的。这时候汽车的销量就会下降,因为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其实是在变高。这趋势的极限值就是无人驾驶,因为那时候所有的出行都是依赖于云端一个大脑的统一调度,算法即效率。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说大多的车厂会挂掉,造车本身是不是就成为一个投入产出非常不好的选择?前者是对的,后者则不是,车是软硬高度融合的产品,所以理想状况一定是一家搞定最为适合,退一步也需要两家企业做高度信任的战略合作,貌合神离的合作是不可能做出车来的。造不出车,所谓的自动驾驶无人驾驶也就根本没有展开的机会。

现在来看车厂造出车来主要是出租应该是滑稽的,但按照上面的趋势这种可能性其实是在变高。

| VR/AR

VR的事我曾经和人做过非常多的讨论,在非常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对这个高度火热的领域保持距离,原因倒不是觉得时延等问题解决不了,关键是我觉得让人带上这样一个东西必须要有足够大的推动力。而所谓足够大的推动力可见范围内只是重度游戏和成人内容,这样一来VR虽然很火,但最开始其实对标的是XBox这样的游戏主机,所有把VR看成一种通用型设备的尝试都太疯狂了。VR成长下去如果确实有适应它的影视作品出来,那它也许可以变成对标大屏的一种设备,但这要挑战的事情太多,比如多视角和叙事结构。再继续成长如果有办法解决移动问题,那它也许可以成为一种通用型设备。整个这条路有价值,但太长,不确定性也太高了。

AR的话关键在于究竟现实哪里需要增强,而不是VR那样提供一种特别视觉体验。游戏上通过把现实作为游戏的道具很好地回答了现实增强后到底有什么用这问题,其他领域则还看不清这种增强的价值。我个人不认为微软展示的那种修水管的场景真的需要增强现实,同理墙上投屏幕也不是好的场景。所以很可能AR的关键落点并不在2C领域(游戏除外)。

小结

过去两年几年很多大公司其实也是处在抓瞎状态,因为上波红利已尽,下波机会又看不太清楚,所以很多看着稍微靠点谱的公司都变的非常贵。我个人能看到的机会也就上面这些,不算多也不算少。这些机会骨子里都具有这样一种特征:要么更便宜要么更好的体验。

最后做个新书预告:《终极复制:人工智能将如何推动社会巨变》,这书要出版了,这看着是本写科技的书,但其实是用科技视角看社会历史的......其实咱是个文化人。

雷锋网注:作者李智勇,这里推荐下他的公号——琢磨事,一如既往从科技视角谈哲学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未来五年的五个结构性机会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