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F-GAIR智驾圆桌论坛
近些年,针对汽车和科技的融合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今年更盛,但是纵观近十几年的发展,即使概念从“车联网”已经变成了“智能驾驶”,但整个行业总体来说,并没有像智能手机一样有一个爆发式的飞跃。那么未来几年“智能驾驶”会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
在8月13日的CCF-GAIR大会的智能驾驶专场中,速腾聚创CEO邱纯鑫、MinieyeCEO刘国清、Quanergy中国区总经理汤劲松、华院数据首席数据科学家尹相志以及QNX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张人杰五位智能驾驶行业大佬在会上讨论了关于智能驾驶未来的议题。在会后,雷锋网就“智能驾驶在未来的短期内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为题跟几位大佬进行了交流,智能驾驶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爆发呢?未来一两年?三五年?还是更远?我们来听听几位大佬怎么说。
因为汽车发展周期较长,所以,在未来一两年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最多就是像AEB这种会在未来三年会大面积普及。如果非说有什么改变的话,我觉得更有可能会出现在后市场,随着智能汽车概念的兴起,未来两三年内,后市场应该会出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新鲜玩意, 就像前些年,开始在台湾流行起来的行车记录仪一样。虽然很多人说,后装市场的东西会在各种审核标准上出现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未来的兴起。
大家现在谈的智能汽车大多是这种单机智能的汽车,简单说就是以传感器形式的智能汽车,比如摄像头、激光雷、毫米波等,其实这些地方实际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智能汽车未来的发展需要有通讯的支持,车与车的通讯(V2V)、车与公共交通设备通讯(V2I)、车与人的通讯(V2P)以及车与万物的通讯(V2X),这些东西标准的规范化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些在既有车和公共设施上安装都比较容易,但在存量车上怎么做改造就需要政府法规来做这件事情,想实现全面智能驾驶,在道路上只有几辆车是智能的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从这个环节来讲,智能汽车的全面普及觉不可能在这两三年后就可以,就算是做单机智能的汽车,整个周期也要达到4—5年,所以在一两年内不可能那么快看到自动驾驶在市场上有一个直观的表现。
AEB紧急制动、车道偏离等功能将来会逐步普及,这个时间不会太长,稍微高级点的汽车可能还会有Autopilot。从现在的状况来看,一般车厂的开发周期是4-5年,目前可预计到的是,在2019年到2020年左右,中国会实现在某些场景的自动驾驶,比如某些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分时租赁的停车和还车场景。在2019年之后的发展,要取决于明年后年的某些关键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在加上国际上一些汽车标准的推动和中国对智能公路信息系统的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这些如果进展顺利,2020—2021年会有一些无人驾驶汽车出现,但是这些汽车还会保留传统汽车的框架,在紧急时刻可以对其进行人工干预和接管。大概2025年在某些可能的情况下会完成高度智能驾驶。
从数据的角度来看,现在智能驾驶还有几个比较大的问题,比如,计算机的核心到底要放在哪个位置。由于智能驾驶汽车所需要的计算量是十分庞大的,比如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等都需要很强的计算能力才行,把这些放到车机上,就会增加车的功耗,且车本身计算能力也是个问题;如果放到云端,那么车跟云之间的通讯万一出现问题,任何延时等问题都会造成阻碍计算。另外,如何把一台车侦测到的数据给其他车做一个实时分析,在并行计算的问题上寻求突破,也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些工作都不是一两年内就能完成的。所以,我觉得,可能短期智能驾驶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我们现在对完全无人驾驶的预期都会稍微晚一点,其中主要原因是有很多核心的技术还不能很快的成熟。无人驾驶所使用的核心传感器与传统汽车完全不一样,它主要包括用于识别路况的感知技术(比如激光雷达),以及完成决策的系统。它也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但现在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拿激光雷达来说,对技术要求很高,需要沉下心来做才行。现在很多做智能驾驶行业的人,都没用激光雷达就是因为它太贵,想要降下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近两年智能驾驶行业不会出现一个飞跃式的重大变化,也急不得。
在几位“智驾大佬”的眼里,智能驾驶在短期内并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长期来看,还是值得期待的。智能驾驶的发展前景如何,还得视情况而定。他们都表示,这条路非常的曲折,技术的发展与突破、政策法规的制定、市场的更替都有可能影响智能驾驶的前进。不过他们也都认为,踏踏实实做好技术积淀,智能驾驶的到来会更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