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雷锋网开启了“教育新基建”系列公开课第四期,邀请了网龙网络公司CEO熊立做客线上课堂,他以《风口没变,风量变了,“新基建”将推动智慧学习进入下半场》为题进行分享。
熊立,网龙网络公司CEO、中国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院副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此次主题分享分为四个部分:
1.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变革
2.智慧学习领域的“新基建”早已开始
3.用户——智慧学习下半场的最大变量
4.技术创新 vs 理念创新
以下为熊立的课程分享的部分回顾,雷锋网对其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整理:
各位同学、网友,大家好,我是熊立,来自网龙网络公司。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涵也不同。以我国为例,2014年,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关于“民营资本进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务院会议上,当时提及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重大的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储气设施、和石化产业基地,其中也提到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到了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首次使用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说法,当时的“新型基础设施”主要指的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
直到今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给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权威定义,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等,这部分包括了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时下最具前瞻性和发展潜力的技术领域;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AI等新技术促成的传统基础设施升级转型;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也就是类似“科学园”、“产业基地”这类为便于科学研究、高新技术探索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给出权威的同时,发改委也特别指出,新型基础建设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
不仅是政府在日常管理中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会不断变化,学界也是如此,不同学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界定与描述也不尽相同。综合主流观点,再结合当前各国在实际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时的行动看,我们可以给基础设施建设下一个相对宽泛的定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城市或地区为了维持正常运行和发展所进行的基础实体建设和基础服务建设的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社会提供生存发展所需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于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得到一个结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水、电、通讯、交通这类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包括科技、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服务建设”。而教育则是基础服务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正是因为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间的密切关系,所以他们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会产生相互影响的效应: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会促成教育的某些方面实现升级;另一方面,教育的升级也会帮助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
举个例子:印刷术的出现奠定了知识可以传承的基础,教育的萌芽由此出现;而由于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产生的人力缺口,则直接促成了今天我们常见的学校和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教育方法的每次变革,背后都有基础设施升级发展的影子。
直到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教育也开始面对属于自己的“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如果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对教育的改变,有点像如何改进马鞍和脚蹬,以便让马跑得更快,人坐得更稳、更安全;而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则是“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造出一辆汽车甚至飞机”。
智慧学习简单说就是通过使用新技术让人更“聪明”的学习。智慧学习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其实也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作用于教育后的产物。但在开始讲智慧学习前,需要先从智慧学习环境这个概念谈起。
互联网诞生后极大改变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社会进程和众多领域的发展,教育则是被改变的领域中,最为重要和特殊的一个。早在1993年,美国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有一个更加通俗的名字,也就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到“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 21 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所以从1996年到2010年这十多年中,美国政府先后四次发布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不断深化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与教育各个层面的融合。
我国从上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也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发展到2005年则进入了以“应用能力”为中心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此后逐步加以完善,我国也进入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和美国在针对教育应用互联网的探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共性的特点,比如互联网一定程度会改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会触碰到某些老师们习以为常的教学原则,会改变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等。而伴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新功能被应用到教学领域,前面提到的如:改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改变学生、老师和学习内容这三者间的关系等特点愈发明显,诸如“翻转课堂”、“远程一对一授课”、“机器答疑”…这类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教育专家将这些变化概括为“教学环境的数字化转型”。
可是不论在全球哪个国家,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其实并没有真正改变知识传递的习惯和模式,大家只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数字化,或者使用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化手段,学习者仍然被要求尽可能地去接纳和存储知识,这些手段只能达到培养学习者“回忆、理解和应用”知识这类较为低阶的教学目标,而面对帮助学习者掌握“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能力的高阶教学目标时便显得束手无策。在这个阶段,虽然基础建设的改革已经为教学改革带来许多助力,但这种改革看起来却只停留在教学的“表演”形式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由老师“灌输”知识的过程只不过“微微调整”为多了一些看起来十分酷炫的机器和产品帮助老师一起“灌输”。
这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前面那个“马与汽车”的例子,大家应该可以发现,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教育变革其实仍然停留在改进马鞍与脚蹬的阶段,因为它们虽然在某些环节为学习者带来了新的工具和体验,但没有跳出现有教学方法和模式。
为了从本质上解决这些问题,专家们在“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技术含量要求更高,教学理念更具突破性的概念——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 “智慧学习环境”。对于智慧学习环境的定义,海内外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意见不尽相同,但大家都很认可一个结论——技术进步是智慧学习环境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智慧学习概念能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不断向前发展,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应用在智慧学习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实早在国家提出号召前便开始了。
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不仅提出了一幅可行性极高的未来教育愿景,更从理论角度规范出一整套实现这个愿景的发展路径。
回到“新基建”这个话题,目前国家提出的新基建的三个方向与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所需的技术是高度吻合的,堪称是为推动“智慧学习”发展量身定做。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新基建是如何进一步推动智慧学习环境建立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学习环境由教学资源、智能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教学方式这六组成部分,学习者与教师则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与智慧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发生联系。
将构成智慧学习环境的六个要素和“新基建”的三个重点方向放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信息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和算力基础设施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可以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每个要素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而融合基础设施又从整体上为“教育转型”提供了方向和政策保障;创新基础设施则为教育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带来了新思路和潜在业务机会。
我们最后回答本章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什么是“智慧学习”?其实智慧学习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智慧学习的构成要件和开展智慧学习的方式等,大都是动态的,会根据当时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学习和教育的认识理解发生变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智慧学习的内涵,因为智慧学习的内涵实际上阐述的是人与学习的关系,理解了这种关系,大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新基建会对智慧学习有如此大的促进作用。
要理清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人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考虑到学习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系统考察这件事:一个是学习行为的群体属性,另一个是知识获取的方式。每个维度可以定义出两个不同取向: 在学习行为的群体属性可以分为个体学习和群体学习,也就是说,人的学习过程是完全由自己主导,还是需要参与到一个群体中,和大家共同完成,比如我们今天这样的线上课,就是一个群体学习的典型场景;而知识获取方式则可以分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它主要是来区分我们掌握某个知识是通过书本、老师、APP……这些间接渠道的教授,还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比如通过观察氢气和氧气的反应现象,去掌握某个化学原理,或者实际测试修改了某个参数后,代码的运行结果。
通过“学习行为的群体属性”和“知识获取方式”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建构出一个二维的坐标体系,而这个二维坐标体系中的四个象限便对应着四种典型的学习方式,即:个人自学、研讨型学习、实践中学和工作中学。除此以外,还有一种通用的学习方式——课堂学习。为什么说课堂学习是一种通用的学习方式?因为某种程度上,课堂学习适合各种学习活动的展开。
大家看到上边这五种典型的学习方式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觉得自己以前或现在的学习经历很难准确地划分到某一种类型中?或者发现根据这些类型列举出的具体场景中会有很多交叉重合的地方?
举个例子,比如大家平时可能会参加各种workshop,在参加之前我们会根据主题,准备自己的观点和资料,会“自学”一些知识或了解相关领域的细节。在workshop中,我们参与的则是一个讨论和交换意见的过程。在workshop后,我们可能面临的情况就更多了:可能我们会发现先前自学的内容印象进一步加深了,可能在讨论中其他人的观点给你带来了新的启发,可能由于你们的探讨而发现了更有值得思考的新议题等等。
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这种划分学习方式的标准是从“学习情境”的角度出发的。梳理学习情景的目的是便于我们寻找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企业确立发展方向提供一个统一的思考基础。如果我们进一步深挖不同学习方式的本质,便可以发现,所有的学习方式最终都将归总为四个因素,即: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法和学习步调。而这四个因素,每一个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就是人和学习之间的本质关系。
我们前面提到,智慧学习领域的“新基建”其实早已开始,因为只有技术不断突破,智慧学习的众多理念才有可能逐渐变为现实。未来,伴随着“新基建”的政策不断落实,我们将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级传感器、5G、云计算……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或产品与教育变革相融合,而这种变化也将让前面提到的“数字教学环境”进一步发展为更加高级的“智慧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从“数字”向“智慧”的升级就是智慧学习理念的核心,它的“智慧性”就表现在可以适应人们“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任意步调”学习的诉求,从本质上改变人与学习的关系,让学习真正能融入每个人的生活。
人,是智慧学习一切思考和举措的核心。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论证,我们坚信“智慧学习”是未来人类社会必须具备的“基础方式”之一。因为实现智慧学习所需的智慧学习环境做到了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满足人类的终生学习需求,帮助人类更好适应未来的发展与变化,适应学习者的学校学习、家庭学习和社会学习的需要,最终真正实现“无缝学习”理念。
“无缝学习”的理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理念被提出的最初目的是打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限制,比如课内与课外,让学生在连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2006年前后,伴随移动技术及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学者开始将无缝学习理念与移动学习相结合,提出任何学生都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手边任何可以利用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的“4A学习模式”。这里面的4A所代指的就是Anyone、Anywhere、Anytime和Any device。
无缝学习理念所倡导的很多东西和智慧学习是相通的。两者在立论上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学习者”,或者我们换一种表达方式,不管是智慧学习还是无缝学习,人或用户,都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
前面我们提到,智慧学习可以满足人们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和任意步调”学习的诉求,从本质上改变人与学习的关系。这里提到的“本质改变”,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而且涉及众多细分领域的系统工程。由于智慧学习最终将对现有教学模式的众多社会层面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推进智慧学习落实的每一步都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我们把实现智慧学习的过程看作一场比赛,那么这场比赛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则是上半场比赛的尾声。智慧学习的上半场,拼的是参赛选手谁更懂技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建立智慧学习环境的基础。通过对当前教育产业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所处的细分领域如何,现阶段的教育企业大体是从两个方面在探索业务:一方面是不断将新技术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或类型相结合,从而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另一个方面,则是在教育产品或服务的商业化上进行尝试。
作为参与这场竞赛的选手之一,网龙也在思考相关的议题,可我们的做法和其他企业却不太一样,这也导致业界对于网龙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尽相同,比如从某些资本的角度,会认为我们主要是从事B端应用开发相关业务。虽然我们的方向和很多企业不同,但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奠定基础。
现阶段我们布局业务的方向主要有三个:
1、推动教育“新基建”,为教育转型奠定基础,寻找方向
2、线上与线下融合
3、全球化战略布局
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些实例。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想法。
最近,网龙在建的“5G+人工智能智慧教育应用示范项目”和“全球数字教育装备展示平台”双双入选了福州市新基建重点项目清单。此次网龙入选的两大项目将为教育产业培育全新动能。有了“新基建”的政策指引,网龙将加速发展,进一步建设智慧教育的相关基础设施,为不同阶段的教育从业人员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促成传统教育转型升级。
网龙虽然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当前技术条件下,线上和线下对于促成教育变革都有重要价值。所以我们致力于从构建平台的角度去推动相关业务的落地。我们除了围绕“终生学习社区”这一超大线上平台布局了众多产品和服务外,也着手布局数字教育小镇超级IP,将线上平台投影到线下,实现协同发展。
我们将以“数字经济+数字教育”为主导产业,通过优化传统教育模式、搭建数字教育平台,引领传统教育迈向未来教育的新格局,建设一座聚集人才、梦想与智慧的多元化、开放式、共享性的特色小镇,打造全球最大的教育内容生产基地。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重点介绍一下网龙的“全球化战略”。
网龙很早就在探索“跨国界”发展。从2014年开始,我们加大了教育战略投资,进行全球化教育布局。
我们全资收购英国上市公司普罗米休斯,这是全球最具实力的智能教育硬件企业。不仅产品线丰富,而且渠道发达。收购普米帮助我们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智慧学习环境所需的硬件基础,
此外,我们在2018年还收购了位于美国的Edmodo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K-12教育网络,为K12学校提供面向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家长的通讯和协作平台。透过对Edmodo的并购和接下里进行的一系列功能升级,我们在全球也初步建立起了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所需的软件系统。
截至目前,网龙的教育业务已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万间教室,惠及超1亿用户。
在不断完善智慧学习环境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同时,我们也投入了更多资源来完善在智慧学习环境中流通的“学习内容”。我们也跟全球优秀的内容生产商有着紧密合作,包括迪士尼中国、乐高教育、梦工厂、培生教育、东京书籍等国际知名品牌。
以上就是网龙在智慧学习发展的“上半场”的部分主要工作。我们重点先将智慧学习所需的环境搭建起来。而这个智慧学习环境,在我们自己的愿景中,称之为“构建终生学习社区”。
除了前面的具体业务,网龙其实将相当的精力放在了针对教育本身的研究和探索上,除了在全球范围内收并购优质的教育服务企业外,网龙也不断和全球顶尖的高等院校合作,共同投入智慧学习研发。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除此以外,我们和国内的华东、华中等师范大学都有专门的研究合作项目。
除了国内我们还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诺维萨德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通力合作,为前沿科技与教育相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先进研究成果和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享。
与全球知名学术研究机构的深入合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也帮助我们找到了创新的发展路径。比如我们在苏格兰Keith Smyth(基思·斯迈斯)教授等专家的论述与多个国家的政策方向基础上,完善并提出了网龙自己的3E教育理念。也就是基于知识流动的本质,通过Engaging(参与)、Efficient(效率)和Effective(效果)三个维度建构起了一整套用于产品研发和服务设计的理念。希望有机会可以和大家详细分享。
那么和“上半场”比赛以技术为核心相比,智慧学习的下半场,比拼的是谁更懂教育和学习。而用户则是这场比拼的其实阶段的关键。
智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利用各种新技术实现教学场景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之间的有效联结,进而帮助每个人记录教学过程,识别教学情境,建立连续的教学感受等。也就是实现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和任意步调”都可以完成教学活动。整个过程都是围绕“人”展开的,因此只有让更多用户进入智慧学习环境学习,使用智慧学习工具或产品,才能增加个人与智慧学习环境的关联,每个人或用户也才有可能获得更多地支持。而在现实中,这个步骤非常困难。
这种困难不仅包括那种大家都会遇到的,还有一些在实际推进中不期而遇的。比如:教育业务本身在获客方式上的特殊性与成本,更重要的是由于智慧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甚至冲突,所以如果想让更多用户通过智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众多参与方的投入和协同。这些才是用户进入智慧学习环境难度较高的根本原因。
而这也恰恰是如今国家启动“新基建”改革给智慧学习发展带来的利好消息。因为新基建的逐步落实会在众多领域带来新的产品和服务,这将让更多人开始通过5G网络、AI等高新技术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和生活。这些改变都将有利于智慧学习逐步进入发展的“下半场”。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多人和国家措手不及。但从客观上,疫情也让更多用户开始尝试使用互联网相关产品去授课和学习,以达到“停课不停学”的目的。通过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大量新增用户的密集使用,以及接下来不断的调研和用户沟通,我们发现了一些市场出现变化的端倪,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用户对通过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接纳程度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相信新技术和新产品是可以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在一起的;
二是用户使用相关产品的功能数量,疫情后比疫情前大幅增加,其中关于学习效果分析和反馈的相关功能是被使用次数增长最多的;
三是用户针对产品功能的反馈和需求增加。我们发现有更多的用户开始针对产品的功能提出要求以及希望改进的方向;
这三点变化可以看作是用户对智慧学习理念的接纳程度发生改变的缩影,我们也在用实际的行动,改进产品,改善用户对智慧学习的体验。用户认知也在变化。
这样一来,当教育新基建渐渐完成用户习惯与认知的培养后,一个更适合智慧学习环境发展以及无缝衔接各种用户学习情景的社会氛围变会加速形成。包括老师、家长、学生、政府管理者等在内,各种身份的用户都有可能进化为新一代学习者,他们会更习惯甚至喜欢用智慧学习的方式去学习,甚至是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人交流。智慧学习也将由此真正进入比赛的“下半场”。
我前面提到智慧学习的下半场比拼的是谁更懂教育和学习。那么智慧学习的下半场到底会如何发展?从商业角度,会有哪些新的机会出现呢?
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回到今天交流的主题了——《风口没变,风量变了》。
“风口”这个词近几年一直被拿来代指商业上的机会或者大趋势。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商业补习班开始,不管在哪个阶段,教育其实都可以算是所处时代的商业“风口”。今天这种情况仍然没有变化,教育依然是一个具有极强发展潜力的“风口”。
我们以2020年针对国内教育领域创业公司的调研为例,这个调研的统计样本为10640家。在已获投的企业中,处于天使轮阶段占比最大37%,其次是处于A轮阶段,占比31%。资本市场对于教育企业的未来前景仍整体看好。但也需要给大家敲的一个警钟就是,投资额度在明显下降。这从一个侧面可以佐证,现有的这些教育企业,其市场潜力在资本市场的认可程度发生变化了。
这个现象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的风口虽然没有变,但“风量”变了。
教育能成为一个持续性的“风口”是因为教育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刚需”属性,天然就蕴含着极大的商业价值。进入现代社会,由于社会转型和技术发展,教育产业也出现了专业细分的趋势。为了能更好说明“下半场”的商业机会,我先简单带大家回顾一下教育企业的发展历程。
从大的商业形态来看,教育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教育企业出现的背景看,商业化的教育企业是现代教育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出现的教育企业其实就是所谓的“补习班”。大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传统学校渐渐无法满足人的学习需求,因此各种类型的“补习班”开始出现。比如我们常见的“英孚”,就是由于1960年代,当时的学校无法为短途旅行的人提供语言教育,这才被英孚的创始人发现了商机而创建的。
在补习班阶段,教育企业更像是学校功能的延伸和补充,虽然可以帮用户“补习”的科目可以包罗万象,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和市场容量,这个阶段的教育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是面向有学习需求的个人用户。
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个时间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互联网进入教育领域的时间也大体相符。这个时候,教育企业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将这个阶段教育企业的特点概括为“超级补习班+校园升级”,这个阶段其实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现在看到的几乎所有教育企业也都属于这个阶段。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企业虽然各具特色,但共性也明显。传统补习班通过互联网扩大规模,改变经营方式,焕新对外形象,推出更多创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超级补习班”。这样的机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多少知道一些,如果已经有了孩子的同学,可能就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企业将自身业务重点放在了助力“校园升级”上。这些企业为学校或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新产品和新解决方案,帮助它们实现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的升级。这类企业大都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商业模式,有面向个人用户的,如各种网校或线上课程等;有面向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如各种用以教学的硬件或教学管理系统等;还有面向政府部门采购的,包含的产品类型比较复杂。但从本质上看,处于这个阶段的教育企业仍是在应用新技术的基础上,对现行教育机制的补充与完善。或者我们也套用一个比较时髦的词——这些企业在利用新技术对传统教育机制进行“赋能”。
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教育企业都是第二代教育企业。我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第二代教育企业在某些方面方面正在逐渐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我并不是说某个类型的企业在经营上遇到了什么问题,而是前面我们总结的这种“超级补习班+校园赋能”的模式逐渐显现出它局限性的一面。
处于第二阶段的教育企业逐渐让教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教学模式或理念的发展,却没有给教育和技术之间找到可以协同发展的关系。这些教育企业都相信更好的技术一定可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进而给人带来更大福祉。但事实真的如此么?至少在教育公平上,技术进步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相关的政策研究机构曾经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地区目前急需的不是大批量的信息技术装备,而是对教师进行有实效的培训,真正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继而使得学生获得真正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的李芒教授在探讨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时也曾经指出:技术并不是一种中性的手段和方法,而是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的一种载体,因而其在内容形式上都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李教授提到的“价值观”,其实就是我们前面提及过很多次的“教育理念”。
而这也恰恰是第三代教育企业区别于前两代教育企业的核心。
最后我们说一说教育企业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也是我对于未来教育行业发展机会的一点看法。如果说教育企业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完成教育职能的补充和延续,教育企业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用技术对传统教育机制的“赋能”,那么教育企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打通现阶段各个垂直领域的单个应用,最终建成智慧学习环境,实现智慧学习理念——企业追求的不是某个技术领域的突破和领先,而是站在智慧学习理念的角度,实现教育和学习的整体升级。
我们再用开始时举的那个例子来总结一下吧。第一代的教育企业解决的问题是找到更多的马来满足人们的需求;第二代教育企业则是专门研究改进训练马匹的方式或者马车系统去提升速度,但忽略了马匹的承受力和安全性。而未来的第三代教育企业要做的则是“汽车”。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一个观点:智慧学习的下半场,比拼的是谁更懂教育和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教育领域不仅需要我们从技术的思维去发现教育与学习中可以完善的地方,更需要我们回归教育与学习的本源,去思考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中究竟哪种更适合我们去改进教育和学习。像腾讯这样的头部企业也认为新技术对教育变革的真正作用应该是最终促成由“教”向“育”的转变。
而“育人”从来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育人”是教育问题。
退一步,如果教育真的是一个技术问题,那摆在我们面前的商业现实可能反而更严峻,因为“新基建”确立的三个方向中,不论是AI、大数据、5G……这类前沿技术领域,还是推动众多细分市场中的传统教育转型,亦或是从研发角度促成线上线下融合。每个领域都已经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具有综合优势的强势企业。中小企业或者创业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的竞争压力会更大。也是因为如此,尽快在技术创新还是理念创新中找到新的方向和平衡点,让自己尽早升级为“第三代教育企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智慧学习能够实现的前提是建成智慧学习环境,在前面的讲解中,我们介绍了由于智慧学习环境,也就是网龙致力于打造的“终生学习社区”,它涉及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是一个无比庞大且内涵丰富的综合系统。在网龙的规划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这个原则的确立意味这我们开发产品和服务时可以与传统的教育理念无缝融合,在减少老师一部分耗时耗力的重复性工作外,也为老师提供了更多工具和支持去帮助他更好、更完善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进而实现育人的责任。
帮助老师完成角色的升级和转变是第三代教育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
这件事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确实千头万绪。因为它涉及到“人与技术的关系”这个本质问题。我们不把话题拉的太远,只从现实层面看,基于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所产生出的商机便已十分巨大:硬件层面的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组建;软件层面的教、学、研、辅系统;此外还有需求量巨大的各类型学习内容……每一个领域说起来都有太多需要去完善和补足的地方。
只是新一代的教育企业应该思考的是回归教育的本质,用教育的眼光去审视和选择技术,再将技术转化为对构成智慧学习环境,也就是终生学习社区,有用的产品或服务。这便是第三代教育企业最重要的特点:第三代的教育企业不仅重视和使用新技术,更加关注教育的本质和创新教育理念,不仅注重提升知识获取的效率,更要建构智慧学习环境,让每个人不仅可以掌握现有的知识,更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进而掌握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方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第三代教育企业面向的“用户”也不仅包括传统的to C、to B或to G,更重要的是to E,Education,即面向教育本身。
网龙致力于成为第三代教育企业。所以我们构建开放平台,希望有机会和全球教育领域的伙伴一起携手,探索智慧学习社区的方向。并且特别注重与全球教师的合作,希望和老师们一起找到与新技术合作的最佳契合点,紧扣教育理念,让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不再冰冷,把握时代机会,让教育因技术发展获得本质飞跃。
助力教育企业实现自身升级——我想这就是新基建对于指挥学习和教育行业带来的最大助力。
再次感谢雷锋网搭建这个平台,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交流,谢谢!
问:人类社会经历了多次信息技术革命,通讯、交通、消费等行业都取得重大变革,但教育却是其中被影响得最少的行业之一。您认为,“新基建”是否会对教育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将带来哪些影响?
答:我个人理解,其实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变革,一定会对教育、生活等各种领域发生改变。大家会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十年二十年间,移动互联网对大家的生活和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现在大部分是由移动智能终端或智能APP来满足。
但反观教育本身,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模式的核心还是在以课堂教育作为最主要的模式来完成。这个我想,可能跟教育本身的领域有关。举个通俗的例子,之所以移动互联网产品能够在这么多领域得到发展,是因为他们本身TO C性质很明显————他们的使用者就是买单者。但教育这个行业,学习的人是不能决定他学习什么内容,起码在K12阶段无法决定;买单的人也不是学习者本身,他也无法决定孩子学习什么。他是由学生家长、老师、教育主管部门等多个相关利益者组成的复杂场景。因为这个原因,可能导致大家看到,这十几年科技并没有对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特别明显的颠覆性的变化。
所以新基建可以说是从国家层面、政府层面上,从社会基础建设层面,进一步让教育和数字化、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结合提供了硬性基础。所以我们认为,在这个基础上,未来智慧教育的下半场会产生质的变化。
问: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虽取得爆发式增长,但也暴露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您认为,未来在教育领域,需要从哪些方面去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答:这个问题不止是教育。疫情期间,在国家提出停课不停学以后,我们的师生强制把线下教育转换到了线上,这个过程一定会带来原有基础设施上的压力,这个压力在疫情期间比较突出。我个人理解,疫情让更多老师和学生等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使用线上教育这种方式。通过使用,让我们知道产品需要改进和优化的地方,最终更适用于大家。
前段时间,大部分教育企业都在做技术上的研发,我们在思考技术可以为教育带来什么。强制线上学习这个过程,让更多老师、学生向我们提出更多要求,让我们更多的往教学理念方向思考。
我个人理解,不能说疫情爆发暴露了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问题。就像所有人拿起手机打电话,网络肯定也会出现问题。我们相信,5G或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随着新基建的进一步建设,这些技术的发展一定能够使我们的教育产品更加顺畅,最终真正提升教育效率,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问:网龙的教育业务起初是靠收购来拓展市场的,这种收购会沉淀出好的教育内容吗?
答:大家可以看到,网龙在整个教育模式中,是通过两种方式结合:一种是自我研发,一种是投资并购。在内容相关的业务上,自主研发是我们倚重较多的方式,也就是利用网龙传统做互联网游戏与内容产品的优势,把更多数字教育内容软件进行开发、研发。投资并购是为了尽快实现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基础,同时也为了解决我们本身作为互联网游戏企业的短板,比如说硬件的研发和生产,比如说海外社区、社群的建立。所以我们的业务模式,是希望通过并购和研发相结合,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问:人是智慧学习的核心,但是人的需求是最难实现的一个环节,技术和工具能改变教学中的人吗?
答:这个问题颇有哲学层面的含义了。我简单说下我的观点与大家交流。
我同意问题中提到的观点——人是智慧学习的核心。所以在推进实现智慧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或工具不可避免的会与人发生密切关系。但谈论这种关系时,可能无法简单地说“技术和工具是否能改变教学中的人?”我个人理解其实在过去的二十年到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兴起,技术的发展完全超过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发展。
今天是个直播课,我自己出席过很多次论坛活动,做过很多分享。但第一次尝试这种直播公开课的形式,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那大家可以想象到,对传统的老师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普通的黑板或是普通的PPT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当真的让老师来使用我们今天的数字化产品来上课,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个人理解,在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中,教学理念的发展和教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相辅的过程,我们希望是用教学理念去选择教学技术,而不是过多地用教学技术的发展反向推动教学模式的改变。
问:网龙的教育业务目前以2B 2G为主,未来会拓展2C的内容吗?
答:站在教育本质这个角度,教育属于偏2C的业务。虽然我们有一部分产品和业务,看起来好像是2B或2G,但实际上,我们也有很大程度业务是2C的。比如说在国内,我们的101教育PPT,是帮助老师一键备授课的软件,是一个2C产品;网教通等帮助完善教学体系、或是搭建教学平台的产品,他们的使用用户也是2C。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2B和2G的产品,是为了建构一个更加完善的智慧学习环境,这些产品产生的效应最终也会体现在个人用户上。
所以2B 或是2G,都是为了达成阶段性目标所做的商业模式选择,最终让C端用户能够通过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在教学中获得益处,让学习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这才是我们的产品对这个社会产生贡献的方式。
(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