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能化战略简单来看就是三点:联接+计算+云,三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近日,华为智能计算战略正式发布,并且专门成立了以原服务器产品线为基础的智能计算事业部,同时华为还发布了多款芯片产品。在雷锋网看来,智能计算成为了华为云的硬件底座,而在芯片加持下,华为云或将给趋同的底层技术竞争中带来些许变数。
雷锋网在本次华为智能计算战略发布会现场了解到,华为的智能计算有两层含义:第一,构建一个统一架构的智能计算平台,通过充分的算力和丰富的计算形态,实现云边端全场景的算力部署,支撑人工智能的应用,使能行业智能转型和生产再造,提升生产效率;第二,是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基础设施当中去,实现智能化的升级,可以提升计算中心计算效率和运维成本,降低整个以比特为单位的管道端成本。
对华为云来说,以便捷的方式在线提供算力是基础能力,而智能计算的核心也不仅是通用算力,而是针对当下的产业需求,提供多种算力层级。现在,基于智能计算,华为云在AI算力、创新算力、异构算力、X86算力四个层面,实现整体算力大幅提升,提供业界性能领先的通用计算、裸金属、异构等服务化实例,将算力转换为服务,为AI、HPC、SAP HANA、云手机等场景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并在各领域已经拥有广泛实践成果。
AI算力:此前发布的昇腾910和昇腾310两款自研AI芯片将成为华为智能计算架构的核心支撑。基于此,华为云提供从虚拟机、裸金属等各种形态的AI 智能计算实例,向外输出华为智能计算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云即将国内首发高性能实例H6,就可以给云服务器“加持”超强AI算力。与高性能计算型H3实例相比,H6价格0增加但推理算力高达16TOPS(int8),也是进一步践行“智而不贵”普惠AI的一大体现。
创新算力:华为智能计算自研的TaiShan服务器,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特点,非常适合为大数据分析、分布式存储、移动应用等场景。基于TaiShan服务器,华为云可以提供完整的业界独家云手机创新解决方案。相对于目前业界基于X86仿真或AP板等云手机解决方案,华为云云手机解决方案,可实现与移动Android终端同一指令集,无需翻译,兼容性更好,性能更高效,这也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异构算力:基于Atlas硬件平台,华为云发布了GPU加速云服务器和FPGA加速云服务器,提升性能的同时也降低了使用成本。华为云率先发布基于V100的云服务器,并且为之配备了强大的周边能力,为客户打造整套系统的超强计算能力。华为云最新一代GPU加速云服务实例P2,得益于强大的Altas硬件平台和Co-Design软件虚拟化,除了支持最新的GPU外,还集成了自研的NVMe SSD,大大降低延时。
X86算力:搭载KunLun服务器,华为云提供最大规格可达768核,32T内存,全闪存的旗舰型裸金属服务,这也是目前业界云上最强的X86计算服务,是业界唯一同时支持物理分区和逻辑分区、可按需灵活分配物理计算资源的云服务器,基于此,客户的资源利用率和弹性扩容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从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到 Intelligence as a Service,华为云试图从“芯”定义IaaS这一基础能力。AI as a Service是云计算厂商都在努力的方向,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算力这一底层能力要智能化,继而向上提供全套AI端到端解决方案。
日前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昇腾310和910系列AI芯片正式发布,而实际上华为前期也早已形成“算、传、存、管”的芯片布局,全球首个智能管理芯片Hi1711、智能SSD控制芯片、智能融合网络芯片、智能网络芯片以及首款7nm数据中心芯片。加上AI芯片,华为从“芯”定义了其智能计算能力,华为云也由此形成相当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华为云已经成为华为所有业务面向客户的底座和平台,在打造全栈全场景、“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时就更加具备话语权。
对于华为云来说,用最便宜的通用硬件打造云服务的模式已经过去。而在如何将资源型服务转化成能力型服务的竞争中,云计算大厂的差距并没有拉开。雷锋网也观测到,大厂都已着手研发AI专用芯片,指望从门槛相当高的芯片层面补齐短板。然而,华为云不仅是做芯片,而是融合软硬、全栈能力的整体输出。
芯片只是基础,华为云进入智能计算新时代的标志是深度融合华为芯片到服务层的全栈能力。从某种角度来说,华为云其实一直行进在这条路上,智能计算虽然是华为新提出的战略,但是之前早有基础,华为云和智能计算同属华为ICT大家庭,产品研发、发布、商用完美同步,华为云早已经在客户领域成果应用了AI芯片、Atlas、KunLun等产品。现在,随着智能计算战略的发布,华为云技术产品创新能力自然水涨船高,在华为体系内,华为云也能更好的基于硬件产品向上开发。
我们通常关注到的云服务是前端界面,对于云服务的后端基础设施却少有关注。随着云服务软实力的提升,硬件限制了云服务的天花板,硬件牵一发而动全身,华为云的幕后工作早已经覆盖到DC级的创新,其他没有IT设备基因的云计算厂商就多了不少困难,毕竟华为云成长在华为30年ICT领域经验之上。
华为云看上去拔地而起,实则跬步千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