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金融科技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疫情后,产业区块链加速落地

作者:周舟
2020/05/21 14:10

近期,区块链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纳入了发改委的新基建名单,再次引发行业热议。在这场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的大潮下,作为底层技术应用,区块链正在迎来哪些新机会?

腾讯邀请到了五位来自业界、产业界和投资机构等不同背景的嘉宾进行多维度的思想碰撞。

五位嘉宾,从疫情期间区块链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区块链的顶层设计、区块链和金融行业的结合、投资人眼中区块链的价值、区块链和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等角度,全方位的对区块链的最新动态进行了解读。

可以达成共识的是,进入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业务与产品将更频繁地开始尝试“上链”。

疫情之后的2020年,正在成为区块链与产业结合的重要年份。区块链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多方间的协作信任,达到简化流程、降低成本的目标,从而解决实体经济中的真实问题。

区块链的技术价值,或许只有在产业场景中才能得到真实落地。

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

产业研究专家:战疫期间,区块链“缺位”?

嘉宾介绍:刘斌,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政府咨询和产业研究工作。

腾讯研究院徐思彦:您认为有哪些原因使得区块链在战疫期间“缺位”?请您从国内外对比的角度来谈一谈,疫情期间区块链能发挥哪些作用?

刘斌:区块链网络因为仍未形成通用的国际标准,和局域网一样,既不互通也不互联。

而顶层设计的“缺席”,也是区块链在疫情期间“缺位”的原因。

在区块链应用方面,国内外颇有差异。

在区块链的应用上,国外偏爱公链,国内偏向联盟链。

《区块链革命》的作者叫唐塔普斯科特,他所在的区块链研究所最近发布了一个报告,从五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区块链在防控疫情方面可以发挥的作用。

第一,在数据共享方面,区块链可以发挥作用。

比如说医疗数据(个人信息、健康状况等)都是医院等中心化的机构进行管理。

如果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实现个人数据的自主管控。

每个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医疗数据。如果遇到疫情,政府需要数据做一些研发工作,也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数据共享。

国外部分机构正在基于区块链技术,将各个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之间病毒相关的数据进行共享,一起推动疫苗的研发。

第二,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区块链可以发挥作用。

疫情防控紧,物资运输急。跨境流程如何缩短?运输过程如何透明?交易双方如何信任?

疫情后,金融市场动荡频频,中小企业叫苦连连。人人担心合同变废纸,想要知道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好是坏,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明明白白。

第三,在捐赠和慈善方面,区块链的作用也不凡。

国外做公益,很早就用区块链。比如以太坊助力公益,慈善资金可以精准的流入主体。

第四,区块链帮助个人确认身份和职业等级。

美国纽约疫情严重,其它州的医生、护士纷纷伸手来援。可惜美国各个州之间医师资格互不相通,去了也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把医生的职业经历或职级“上链”,纽约的医生资源将不会这么低效使用。

第五,区块链还能鼓励人们做好事。

在国外,人们发明了一种叫做“时间银行”的区块链项目。做完好事的人会获得相应的奖励积分,积分会记录在链上。当「助人者」想受别人帮助,可以消耗自己的积分。

高校学者:区块链应用需“顶层设计”

嘉宾介绍:周向红,同济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与电子治理所所长、上海公共事务研究会副会长。近两年她承接了基于区块链的新媒体邮轮票务平台、双溯源认证平台等多个基于区块链的课题研究。

徐思彦: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区块链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国家又为什么把区块链纳入新基建?

周向红:新基建可以浓缩为ABCDI&5G,B就是区块链。

结合我们研究来讲,我觉得区块链作为新基建的一部分,重点还是在于场景。比如溯源、发票、存证、身份证明、数据共享、安全交易等。

溯源这类场景就是刚需。我买一杯奶茶希望知道它是真是假,但不一定在意。但是如果我买茶叶而且是准备当作礼物的茶叶,溯源功能就十分刚需了。

我们研究所近年来也一直在从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工作,ABCDI&5G等新基建项目其实也是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发展。

产业互联网这个词用的非常好,拿共享单车举例,一般人们认为从「城市公共自行车」到「共享单车」中间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因为一些小的技术突破,比如二维码、智能锁,使得共享单车成为了可能,并形成了非常轰动的连环效应。

当然,共享单车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至今仍有大量的废车堆放在城市中央。这里其实也是因为它缺失了顶层设计这一环节。

腾讯区块链技术负责人:区块链可充当基础设施“催化剂”

嘉宾介绍:李茂材,腾讯区块链技术负责人,从事金融科技相关的研发工作,负责过微信红包、腾讯区块链等大型项目。在分布式系统、移动支付、区块链、云计算等领域,他有着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

徐思彦:区块链在帮助企业降本提效方面,可以做出什么贡献?

李茂材:我一直从事第三方支付的研发工作,2013年就关注到区块链,研究完觉得它没什么特别,到2015年却发现它很不一样。

我们发现它比较成功的应用大多和金融有关,像供应链金融、保险科技、贸易金融、资产证券化、票据等。比如基于区块链的发票,我们是2018年上半年开始探索,到现在一直在做这件事。

新基建的本质应该是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防篡改、创造信任。数字化过程包括信息传递等环节,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区块链技术能够充当整个基础设施的“催化剂”。

疫情期间,我们最感慨的是什么呢?以前开发票基本都是面对面的,我们和深圳税局合作,推动免接触开票,微信登录、注册后30秒,就可以开票。

对企业而言区块链电子发票能够做到按需使用,不需要申领发票,有效降低办税人员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了解到深圳沃尔玛以前每个月都需到税局针对税控盘做清盘处理,给工作人员添加了不小的工作量,现在他们采用了区块链电子发票,这个环节就可省略了,既能提效降本又能体验到更优质的服务

金融行业我们研究探索得也比较多,国内金融行业大部分的交易效率是比较高的,但在部分场景上其实也有很大改进空间,如:

为什么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效率不高?因为它们不是中心化的组织,缺乏信任的基础,导致整个合作效率并不高。

以前金融、其他行业与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数据很难互通,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为此打开一扇窗,做到信息既共享又不泄漏,实现关键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互享的能力,亦可实现信息在有限授权的情况下进行共享,便于数据的灵活治理。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在搭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区块链未来的应用也会更加广泛。

区块链还是比较年轻的技术,而且是一种偏平台和底层的技术。如果要它立马发挥大的价值,短期内还是困难的,但是它长期的价值非常值得期待。

投资人:疫情促使产业“洗牌”

嘉宾介绍:姚镜仪,分布式资本合伙人。她主导投资了多起前沿区块链技术项目,对于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和传统产业经济结合,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理解,她将从投资机构的视角分析讨论。

徐思彦:2019年30多个省市地区发布政策布局区块链,各地一共成立了38家区块链产业园区,中国区块链企业数量甚至达到2.8万家。

但是面对疫情的突然袭击,我们之前蓬勃发展的区块链行业会经历怎么样的变化?是否会出现快速洗牌的现象?请您从投资的角度为我们解读2020年的区块链行业前景,有哪些方向和赛道是值得关注的?

姚镜仪:疫情虽然是一个黑天鹅事件,事实上推动了数字经济发展的进程。

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在这次抗疫救灾过程当中并没有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和技术正处于早期阶段相关,也跟区块链在数字经济当中扮演的角色和定位有关。

数据天然具备复杂性。数据的产生来自于个人、端口;数据的存储,或在云端或在服务器;数据的使用者也可能不一样,可能是中心化的平台,也有可能是互联网服务的提供者。

数据的权属相当的复杂,涉及到所有权、使用权和监管权,如何建立这样一个融合、安全、开放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各行各业真正拥抱数字经济的关键。

区块链的核心是一种信任关系的重构,数字经济时代,它在数据确权、算法黑箱等方向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唯一能在复杂环境下跨网络去协同多主体并且完成超级清算的基础架构。

2020年,在这样一个政策风口之后,整体走向肯定是落地产业经济,和其它新一代技术进行融合。

刚刚主持人提到,疫情是否会对已有的区块链从业公司形成洗牌。我相信洗牌效应必然是存在的,因为任何一个新技术落地的过程就是一个伴随着去伪存真的过程,超前于市场的技术不能落地、简单照搬互联网模式上链的公司会被淘汰。

区块链技术如何落地产业经济,我认为会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政策推动下,行业进入技术投入的初期,这个时候我们的任务就是构建底层架构、完善基础设施、数据上链。这个过程会面临数据真伪的问题,所以风险防控必须在链下完成。

然而,线下防控风险,批量核查数据的真实性,会发生不小的成本,企业短期内难以收获经济效益。这也是早期的区块链技术服务商很难养活自己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阶段比较关键,区块链网络的产品化和平台化会发生改变:首先从供应链来讲,头部的一些企业,由于它的数字生态已经形成了,所以开放上链。从整体讲,这个时候的区块链应用程度还是有限的,主要是对分布式账本、电子存证、加密等技术的尝试,很难在这个阶段进行模式重构,形成商业闭环。从技术服务商的角度去理解产业并且形成一个新的工具去解决行业痛点是需要时间的。

第三个阶段是区块链的应用大潮,伴随着5G网络和物联网商业化认知成熟,形成全套的、统一的生态数字体系,区块链和其它新兴技术结合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

这个阶段区块链才会最大程度发挥价值,实现大家所希望看到的信息传播、价值流转和信任共享的合三为一。通过区块链建立一种全新的信任和风控模式,真正的解决行业痛点,提升效率。

至于实现以上这几点的关键因素,分几个层面。

一是技术上,要实现低成本、可拓展的高通量计算,要实现多元异构数据的整合,还有一系列隐私加密的算法;环境上有统一的数据接入标准、完善的法律法规、技术投入和经济产出有效的模型理论建立等等。

所以要实现大规模的应用潮要经历政策的推动、基础设施成本的下降、数字生态的形成,同时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的接受度都要相对完善。从这次疫情推动数字化建设的进程来看,大规模的应用潮会加速到来。

定制化的技术服务是目前主要的商业模式,标准化的产品能力目前还比较弱。作为投资人,我们更关注技术和产业落地之后,相关企业是否能真正解决不同行业的痛点。

腾讯云区块链首席架构师:云链结合,落地产业区块链

敖萌,腾讯云区块链首席架构师。敖萌博士曾带领团队推进了许多区块链的项目,包括金融、政务、司法等多个领域。同时敖博士也承担了多个区块链标准化方面的工作,推动了TBaaS在平台区块链应用等多方面的标准化。

徐思彦:区块链技术跟其它技术怎么互相协同发展?比如区块链同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一系列新一代的技术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敖萌:区块链的确需要和其它技术结合在一起运用,这也是腾讯云做区块链的重要理念,叫“云链结合”。

我们知道区块链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单靠区块链很多时候完不成一个完整的业务,必须和其它业务结合在一起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为了让这些应用更加完善,更能解决用户的问题,所以提出云链结合的观点,把云上大量的工具、大量的能力赋予区块链,让区块链和这些工具结合在一起为用户真正解决问题。

技术和技术之间是相互赋能的,刚才各位嘉宾都提到了大数据,这次疫情防控中大数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健康码等在疫情期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有一个前提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疫情防控中各个数据的提供者是齐心协力的、目标一致的,他们之间没有信任问题。

然而在其它情况下,各个参与方的利益并不一致,这种场景下便会出现数据的信任问题。

参与方之间缺乏信任是导致大数据产业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近期,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中,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并列成为一个要素。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使得我们对信任度的要求变得更高。

数据的信任度尤其是大数据的信任度是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少量的数据我们比较容易通过交叉验证判断真伪,但是涉及到大数据尤其是大量的数据时,我们需要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分析出有用的信息应用场景,这时候数据的信任度就变得极其复杂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个行业水很深,什么意思呢?这说明行业充满了信息不对称,信息强势的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甚至欺骗的手段损害对方的利益,从而获得远高于正常的收益。

而通过区块链和大数据结合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这样的事件发生。

接下来再谈谈我们对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的结合点。

云计算,很多人觉得云计算+区块链就是BaaS平台,腾讯云也有自己的BaaS平台——TBaaS,它能够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上链,实现区块链+。

云上有大量的IT能力供区块链使用,这也是我们当时为什么提出云链结合,把云上大量的能力和区块链结合在一起为用户真正解决问题。

因为区块链如果脱离了云所提供的能力和技术,能做的事就非常有限了。

公链上的应用,大多做的是高度虚拟化、高度抽象化,完全可以在数据世界中形成闭环的应用,这是单靠区块链技术形成的应用。

腾讯云做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仓单质押系统,是供应链金融或贸易金融中的一种模式。贸易企业进货后,把货物放在监管仓里,通过仓单的形式质押给金融机构从而拿到融资,周转新的业务。

区块链提供了仓单的电子化能力,把传统的纸质仓单转化为电子凭证,可以让企业和金融机构非常顺利的使用这种电子仓单进行货权的转移。

因为区块链是分布式的账本,可以预防双花,所以仓单问题就是解决双花,仓单的双花对应到现实的融资就是一物多抵的现象,区块链技术把这个现象避免掉了。

但是仓单背后到底有没有货物,这个仓单是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区块链解决不了,它只能解决高度抽象和高度虚拟的问题。

所以我们引入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技术,在仓单里有传感器和摄像头,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获得抵押品的信息。

因为金融机构做实物抵押有双录(录音录像)的要求和巡查的要求,我们通过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实现了物理世界中的资产和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变得一一映射的功能。

金融机构利用这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功能为实体经济进行服务,货物进了仓库,金融机构确认好了可以在几小时内把款放过去,非常高效。(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疫情后,产业区块链加速落地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