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发布了一款独立移动应用Rooms。Rooms应用,允许用户建立多个匿名的讨论群组,在每个讨论群组里,参与者可以畅所欲言,发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信息。同时,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身份和用户名,并可在不同的讨论群组里变换用户名。
向经典致敬,重回匿名聊天时代
Rooms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回前Facebook时代,用户可以采用网名参与聊天。当然,不仅仅是前Facebook时代,在线聊天室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最红火的互联网社交应用,随后经过时间的洗礼渐渐消失于即时通讯时代。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要将这种聊天模式在用户的手机上复活。
如今游戏,尤其是手游已经出了多款致敬经典的产品,比如微信上一度风靡的“打飞机”,就被视作向经典致敬的游戏产品,重回简洁的黑白游戏时代。而Facebook推出的Rooms匿名群聊,显然也是向90年代末火爆的在线聊天室致敬并与时俱进的一款产品,只不过将聊天室从PC端搬向了手机端。或许,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的载体由电脑变成了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但某些需求还是相通的,经得起时间的洗礼,比如匿名群聊。
多面人格和多元化场景需求的必然
彼得.斯坦纳的一幅登于1993年的《纽约客》杂志上的漫画,其标题为“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一度成为时代经典,也是90年代网络和网络社交的真实写照,当时网络交流的局限性和匿名性使得“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谁”。
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实名制的推崇,以及熟人圈子社交的流行,网络数据的积累,如今网络交流早已变成“即使你披着羊皮,但是仍旧可以认出你是狼”。
于是,能够匿名、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甚至是吐槽;能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畅所欲言但是又不担心被揪出自己是谁之类的需求也再次回归。MSN、QQ、微信,甚至是Twitter、Facebook、微博等基于熟人社交或者“准实名”社交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网民所有的社交需求。人们既要熟人圈子和可追溯身份的社交圈子,也想和不问身份不知身份的“三五好友”吐吐槽、聊点事儿。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存在多面人格,在熟悉的同学、同事、朋友、家人面前表现的只是其中的一面。也许有一些并不愿被熟人所知的兴趣、爱好甚至癖好,这种场景下更适合以匿名身份和兴趣相同的人一起交流和分享。
正如Rooms创造者Josh Miller所说,匿不匿名本身并不是产品的目标和焦点,而是得跟人们想要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才行,产品的能量场是由设计决定的,匿名社交也可以有积极的使用场景。
不过显然,匿名也是多面人格和多元化场景需求时代的必然,可以有效地成互补。但实际上Rooms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匿名,在群聊社区里,参与者需要一个身份,无论是用真名还是用昵称,都需要一个名字,但愿Rooms能做好后台信息保密和安全守护工作,才能使得此举不至于影响到用户的期许。
社交迎来匿名群聊的又一春
不仅仅是Facebook推出Rooms。在此之前,国外已经有带匿名群聊功能或者主打匿名的网络社交平台或者应用。Rooms并不是市场的革新者,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跟随的创新者,补齐Facebook的“战线”和布局。但即便是这样,以Facebook超强的知名度和号召力,其力推一款产品(应用),必将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都将有利于匿名群聊,匿名社交的更大普及。
其实不仅仅只有国外在做,国内也在推匿名群聊。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国内知名的匿名社交APP无秘最近也推出了匿名群聊,而且其匿名程度甚至超过Rooms,群里面的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变身”,变身后头像将再次随机分配,以减少前后对话的关联可能带来的身份可识别。但是和Rooms的定位不太一样的是,无秘的匿名群聊是定位为熟人匿名群聊,无秘基于手机通信录,可以理解为是带着面具进入聊天室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
除了无秘,国内即时通信的巨无霸QQ也推出了类似功能。新版QQ的“匿名群聊”可以在任意聊天群里,管理员设置“允许匿名聊天”后,群成员便可在该群里进行匿名聊天,群内所发布的所有信息均为匿名,原先头像也将隐藏换为统一匿名头像。
匿名社交的兴起,国外有Secret、Whisper等等,国内 “无秘”等等,已经将匿名社交推热。而Rumr、Facebook、无秘、QQ等已经推出或新近推出的“匿名群聊”又将匿名社交推向一个更高的爆点,匿名群聊或将唤起网络社交的又一个春天。
不过在末尾得说一下,不管Facebook基于何种原因布局Rooms,都得处理好产权问题。据传Room公司早在今年9月份就在App Store上架了同名应用,也提供类似的在线聊天室服务,不知道两家公司就此会插入何等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