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何思思
编辑丨周蕾
1994年,中国第一次连接国际互联网开始,我们就顺利地迈入了互联网时代,经历了从四大门户到搜索、从从搜索到社交化网络、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三大阶段。
纵观三大发展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互联网的服务群体大多是C端用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互联网。
但如今,消费互联网逐渐向产业互联网转变,并呈现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 在整个大趋势的变化下,也使互联网企业的战略规划发生了质的飞跃。
其中,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表现最为明显。当下,它们纷纷选择调整战略,在确保To C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开始向To B转变。其中,腾讯作为To C的老兵,在产业互联网兴起之时,如何破局、立局、布局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产业正在被网化,入「网」需深谋远虑
有人这样比喻“消费互联网如同沙滩捡贝壳,产业互联网更似深海采珍珠”。
我国产业互联网萌芽于2014年,并于2018年开始盛行。经过三年时间,产业互联网发展已经大有所为。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产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万亿元;2030年,我国该规模将达到12.22万亿元。此外,我国产业互联网市场渗透率将进入大幅增长期。从目前的3%达到2025年的12%,并在2030年达到38%。
较消费互联网来说,产业互联网涉及的范围更广,立意更深,高度更高。但是,二者也并非泾渭分明、自成一派,两者不仅是并列关系,还有递进关系,并逐渐呈现融合之势。目前,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消费互联网,原因主要归结于三点:
人口红利迅速消失。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增长速度首次开始下降,以及2018年微信月活跃用户量全球已突破10亿大关;
企业红利开始显现。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止2018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已达1.1亿户。其中,大多数企业均有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数据量骤增,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出现和发展催生了新应用、新模式和新应用,产业互联网的价值快速显现。
消费互联网市场的暗淡,呈指数级增长的产业互联网市场,使BAT三大科技企业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方面转变。
一时间,产业互联网成为了BAT竞相争夺的新领地。如新零售领域,腾讯先后投资了家乐福、万达、海澜之家等多家线下零售商。阿里巴巴则先后与星巴克、冯氏零售、太古地产等达成战略合作,盒小马、亲橙里购物中心、淘宝心选、新零售茶馆等线下实体店相继开业......
对于互联网实战经验丰富的腾讯来说,当然也迎来了不小的困难挑战。
腾讯副总裁、腾讯智慧工业和服务业总裁李强告诉雷锋网,由于To B的营销策略和To C有很大差异,互联网公司在切入新领域时,并非大家想得那么容易,一方面需要向包括SAP、微软在内的国际To B的老厂、大厂学习,同时也需要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销售、研发体系,这样才能让公司的To B业务发展的更快
互联网To C领域的老兵,面对全新的To B产业互联网,腾讯如何破局、立局、布局?李强给出了答案,说明了腾讯进军To B助力实体经济的决心:
首先是深耕行业,目前,工业和服务业包含20多个子行业,涉及钢铁、水泥、化工等。由于行业差距较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腾讯会对每个细分行业设计内部的组织架构,包括前端的销售、服务、产品交付以及后端的研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深刻理解每个行业的痛点和需求。
其次是培育灯塔,目的是广泛地和各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展开合作,因为头部企业标示着该领域最高的数字化转型水平和管理水平,和他们合作不仅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行业,还能提升产品对行业的适应化能力。
最后是人才引进,短时间内凝聚一批懂行业的专业化人才,通过与公司的技术型人才结合,研发出更的好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
术业有专攻,发挥自身优势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入局产业互联网的目的是助力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大多数人认为,由于互联网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技术经验,发展产业互联网对他们来说,也是手到擒来的小事。殊不知,这类企业在发展产业互联网过程中也有着天然的壁垒。
一方面,我国亟需数字化转型的产业多而复杂,包括医疗、教育、交通、工业制造、零售等,另一方面,不同产业的差异所产生的数字化需求看似大相径庭却千差万别。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互联网企业进军产业互联网的压力。
对于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新兵,腾讯可能没有强大的“基因”去做To B。但是从企业发展性质而言,其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技术优势出发。
据雷锋网了解,目前,腾讯已经搭建了最为完备的云基础设施,现有服务器数量超过百万台,为客户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底座;另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均有丰富的技术经验。
众所周知,连接一直是腾讯发展产业互联网特有的优势。无论是企业微信、小程序、还是支付等都可以作为连接用户的工具,完美地连接C端、B端和G端,企业与终端消费者,最重要的是,可以打通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实现C2B2C的闭环。
在连接和数字化协同层面,李强提到自己的亲身体验,“入职腾讯半年时间内,没有人给我做过任何的培训,几乎所有的业务处理,无论是预算审批、报价审批甚至是基于某项工作的讨论,都是通过微信和企业微信完成”。
同时,过去20多年来,腾讯积累的技术和生态能力,也让这家公司在To B赛道能够走的更稳健。数据显示,腾讯云已经联合了超9000家合作伙伴,在30多个行业推出了400多个联合解决方案,年营收破亿的合作伙伴达数十家,破千万的合作伙伴达数百家。
产业这张网,需走“去中心化”的开放之路
归根结底,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主体是产业自身,互联网企业缺乏的是传统产业的发展经验。其更多的是将自身的与传统产业领域的优势形成有效互补,以少数股权投资或战略合作等方式融入其中,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化助手,做好连接器、工具箱和生态共建者,共同打造一个繁荣共享的“数字生态共同体”。
在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巨头往往选择先从自身的优势能力入手,不断深入,但是从产业赋能角度却是从不擅长且极其复杂的工业制造业入手。
主要在于,中国制造业的数字转型是一个“道阻且长,但行之将至”的过程。数据显示,今年中国500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有249家,比去年增加了11家,占总数量的49.8%。而从数字化程度来看,超过50%的中国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尚处于单点试验和局部推广阶段。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积极倡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从最初制造强国战略、到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重要会议均会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进行部署。
对此,李强也做出了解释,在与消费、生活服务相关的行业,中国的数字化转型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传统制造领域,比如装备制造、能源、钢铁等方面,中国的数字化能力仍旧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且差距仍然很大。
众所周知,中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上百种工业门类,繁多复杂,并且由于各行业各细分领域的不同,需要的行业know-how也千差万别。
从工业制造业入手对互联网企业可谓是困难重重。李强表示,对于腾讯而言,更重要的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之行业的理解,与生态合作伙伴构建解决方案。目的是让行业解决方案和平台具备更强的适配性,使得合作伙伴和客户能够快速地基于行业化平台或者解决方案构建它的应用。
首先,腾讯不会完整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在这方面有包括树根互联、工业富联等具有丰富智能制造经验的企业去做,腾讯能做的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IoT平台让合作伙伴、客户更便捷地接入它的工具、仪器仪表、生产设备、交通工具等。
其次,腾讯提供运算平台或者PaaS平台让合作伙伴更方便的在上面搭建应用,并且把这个能力从装备制造、电子制造发展到能源、电力、交通等很多业务中去。
“不能既做平台又下场做复杂的应用,这是明确的界限,也是腾讯的定位。”
据了解,腾讯在人工智能和安全方面均有自己的实验室,并且在区块链方面也持续加大投入,每年会申请数千项AI专利权。但在业界看来,有知识产权往往是不够的,更多地是通过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与相关领域的头部企业进行合作,如腾讯和宁德时代合作,如何将人工智能识别应用于锂电池的检测;和上海商飞合作,如何用人工智能对复合型材料的缺陷进行检测等。
李强认为,在支持合作伙伴的同时,能让腾讯生态更加繁荣,使其能为不同领域的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比如腾讯的千帆计划,2020年与千帆合作的SaaS臻选厂商大概有150家,截止目前,这一数字增长到500家,覆盖70个赛道。
“腾讯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提供的是新基建基础设施能力,不会在每个细分行业做复杂的行业应用”李强特别强调道。
通过腾讯的To B 战略可以看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必须坚持共生共赢的“宽平台”,破除零和博弈的“窄平台”规则,走“去中心化”的开放之路。
总结
产业互联网将是未来十年的新蓝海,据相关数据显示,产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在20万亿级以上。也有人分析,全球目前有40多万个万亿美元级产业集群可以与数字化结合。实现数字化转型,平均每年可以产生200亿美元的价值。
由此可见,互联网企业拥抱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无形之中给互联网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何破局,如何布局?将成为腾讯乃至其他想要入局产业互联网企业比重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