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工业互联网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双跨的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的「造物主」

作者:何思思
2021/10/25 14:37

双跨的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的「造物主」

作者丨何思思

编辑丨周蕾

在新基建政策的号召下,我们步入了万物皆要转型的时代。 

人工驾驶开始向无人驾驶转型;人工配送开始向机器人配送转型;医院会诊开始向远程会诊转型......

对于我国而言,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工业已然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头戏。在这一需求的刺激下,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成为了工业企业的“香饽饽”。人们从当初的“什么是工业互联网,怎么建,建了能干嘛”观念转变为现在的“希望通过工业互联网来定向解决”。 

为了做好数字化转型的坚实底座,工业互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其从成立之初就肩负起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对它们而言,不仅要做好,还要满足不同用户的转型需求,这就给工业互联网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背靠集团发展工业互联网,机遇和挑战并存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2021》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到9164.8亿元,同比增长10.4%。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实体经济数字化进程方面,工业互联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在从补贴导向为主,转变为需求导向为主的市场行为。越来越多工业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实现自我造血,意味着工业互联网产业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从软件企业来看,工业互联网主要代表企业有用友、东方电信等,以SaaS服务转型为战略目标;互联网企业,以BAT为代表,虽然云技术领先但是缺乏专业和全面的工业知识;初创企业,以昆仑数据、树根互联等代表企业为主,其领域专注度高,创始团队通常来自头部信息科技和工业企业,但资金实力较弱。 

工业互联网即“工业+互联网”,除互联网企业,软件企业入局外,作为具有强烈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传统制造企业也加入了这一新赛道,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市场竞争力。 

徐工汉云作为一家由传统制造企业孵化出来的工业互联网企业,成立于2014年,其在人员、技术、经验等极具匮乏的条件下,经过一年时间的探索最终于2016年发布了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张启亮坦言,成立初期并不清楚工业4.0、产业互联网的真正意义,最初想法是摸着石头过河、尝试怎么用机器代替人,之后才是用数据驱动生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工业互联网标准和定义更加明确,我们的产品才有了更新迭代的机会。 

谈到做工业互联网的初衷?

张启亮解释道,首先,伴随徐工业务的扩张,无论从管理层面还是客户服务层面,原来人管人的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公司业务的发展和客户的需求;其次,无法快速地将内部流程管理经验在国外的工厂进行复制推广;再者,徐工在智能制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希望通过自身成功的经验为广大中小型企业赋能。 

作为工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新兴领域,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并非坦途,对于传统制造企业更是如此,毋庸置疑的是工企拥有丰富的制造经验,但却缺乏底层技术的支撑。 

“徐工汉云在成立之初也受到了各界的质疑,因为徐工在历史上成立过一家类似的公司,以卖电脑为主,由于当时的环境和网络技术等各方面均不成熟,最后以破产告终”,张启亮回忆道。 

双跨的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的「造物主」

徐工汉云平台

但是从目前的成绩来看,徐工汉云主打的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双跨平台,并成功赋能了80多个行业以及20个行业的子平台,服务企业超20000家。 

被问及为何能成功抢占工业互联网这块高地? 

张启亮总结了三大原因:一是,徐工70多年的制造经验为工业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徐工有着浓厚性、前瞻性工业互联网发展观念,从运营、发展、战略人才等方面,均以徐工汉云为主;三是徐工成立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徐工汉云,不仅有国有企业的优势,也有民营企业的拼劲和创业团队的心态。

从解决个性问题转变为解决共性问题 

无论是工业互联网的布局还是工业平台的搭建,最终目的都是助力传统产业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伟大蓝图。 

众所周知,我国作为工业大国一直以来就高度重视工业体系的建设,目前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中国工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无疑给工业互联网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困难挑战?很多人认为,秘笈在于技术的创新迭代。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93.4万件。一些技术已经从过去的“跟跑”到“并跑”甚至向“领跑”迈进。由此可见,在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技术的依赖要高于一切。 

但在张启亮看来,技术本身并不重要,技术是为企业降本增效提质而生,能否实现这一目的是需要通过其与制造业的融合来检验,所以应用场景才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源动力。 

据了解,徐工汉云1.0产品聚焦于完善基础IaaS平台,设备采集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汉云1.0出来后就在徐工的各种机械设备、各种应用场景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反馈。张启亮坦言,“只有通过客户的需求更新才能带动新产品的孵化”。 

相关专家也曾指出,数字化转型不固守于单一产品的发明,而着眼在为不同场景赋能,形成新的发展生态。

场景应用固然重要,差异化服务也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主要在于我国作为工业大国有着复杂多样的工业门类,加之不同工业的属性提出的特殊要求,让原本转型难的工业企业难上加难。 

以电子制造业为例,其在转型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产品附加值偏低,经济效益低;电子原材料不断涨价,导致客户流失;产品同质化,利润越来越低以及融资难,回款难等转型难题。而煤炭、有色金属,铁矿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同样困难,但遇到的问题却各不相同。 

在这一形势下,定制化、差异化服务成了大多数工业互联网企业的重点研究方向。 

面对这种差异,徐工汉云反其道而行之,张启亮曾表示,现在的应用场景大部分只是解决了局部痛点和难点问题,不能大面积推广。未来在应用场景方面,要致力于解决共性问题,推动整个应用场景更加包容;通过应用场景的管理能力来推动企业管理的提升,从而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 

为此,张启亮详细阐述了徐工汉云的解决之道,“通过快速交付能力和低成本模式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后把项目中共性的东西抽取到整个标准化产品中去,让该产品中包含更多可配置化的内容。诸如,MES系统是徐工汉云最早的标准化产品,最初20%是标准的,80%需要定制化开发。而现在伴随着研发水平的不断深化,标准率已达到80%。” 

据雷锋网了解,徐工汉云研发的设备画像产品已经完全实现了标准化,其涉及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采购供应、企业管理、运营管理、产品服务等;能够帮助用户实现快速设备上云,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设备异常损失,优化生产过程及售后服务效率。目前,已在泰隆减速机、长江润发、易华润东等企业成功应用,设备利用率平均提高超3.6%,实现了生产过程透明化。

“未来公司的产品标准化程度有望达到90%,目的是让企业花最少的钱获得便捷的服务、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张启亮补充道。 

三个“新”+人才外挂,开展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数字化转型需要成功的转型者作榜样,更需要优秀的赋能者。” 

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大体分为两级:对于数字原生程度较低的企业,有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其往往遵循转型者曲线路径,但其中有些转型比较快的企业,达到一定水平后将转变为赋能者;对于数字原生程度较高的企业,其更多是赋能者的角色,在自身数字化发展没有停止的基础上,同时兼具转型者和赋能者双重身份,转型和赋能交替发展。 

如今,工业互联网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加快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张启亮告诉雷锋网,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已进入了二代交接班阶段,他们对数字化转型有深刻的认知,并且有强烈的转型意识。

通过雷锋网多次的现场走访调研也发现,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进下,诸如柳钢、海伯等传统企业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改变了以前粗放型管理模式,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但都初步实现了智能化车间的管理目标,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赛道上已有不少成功的转型者,但优秀的赋能者屈指可数。徐工汉云作为双重身份的代表,近几年来不断更新迭代自身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先后推出了设备画像、MOM、配件协同、车联网、智能仓储等产品,并在建筑施工、有色行业、高端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新能源等80多个行业有了成功的应用。

面对不断加速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张启亮告诉雷锋网,未来团队将和工业企业深度合作,致力于打通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

总结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手段,但值得一提的是,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革新将为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 

如何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力量解决数字化转型难题,徐工汉云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未来还将有哪些举措,我们将持续关注。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双跨的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的「造物主」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