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金融科技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首发 | 胡利明、卢道和亲述:腾讯云与微众银行的合作秘事

作者:王艺
2019/04/05 18:01

首发 | 胡利明、卢道和亲述:腾讯云与微众银行的合作秘事

【 图片来源:站酷  所有者: 6ix7even 】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按:前不久,腾讯云与微众银行宣布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合作研发面向「开放银行」场景的金融科技应用。此举将双方的关系又加深了一层绑定。

微众银行成立于2014年底,是国内首家民营银行,腾讯是其发起股东之一,持股稳定在30%左右。另外,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也是第一家基于腾讯云分布式架构进行系统搭建的银行。 

针对腾讯云和微众银行的合作历史,雷锋网AI金融评论采访到腾讯金融云总经理胡利明和微众银行基础科技产品部负责人卢道和。

采访中,雷锋网AI金融评论发现,腾讯云是微众银行的基石,微众银行是腾讯云在金融领域的首个标杆。在服务微众银行之后,腾讯云逐步在其他银行、保险、券商领域构建标准化产品,已经在行业内有多个落地案例产生。

以下为二位口述实录,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

微众银行卢道和: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才能服务别人没有服务过的客户

开放银行现在在银行业是比较流行的,不是特别新的概念。有一个系列图书,叫《Bank2.0》、《Bank3.0》、《Bank4.0》,是一个澳大利亚人写的。主要思想是,银行可以把自己放在场景里,当客户需要银行的时候,银行就在客户所在的场景后面直接提供金融支持。 

原来大家去银行,要走到银行网点里。就算不走到网点里,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也还是在以银行作为主体的服务场景中。开放银行讲的是,在未来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当你需要银行的时候,银行会在后面支撑你。比如你要装修,以前要到银行去找资金支持,未来是银行嵌入到你的装修流程中,在背后提供支持。

这样一来,对银行的技术要求会高很多。其中最大的挑战,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是降低成本。

如果银行要给用户生活中的细小场景提供金融支持,服务小额场景、普惠场景,但是用的还是原来的大型主机、高端软件,而不是分布式体系、云计算技术,没有敏捷的能力,就没有办法降低成本。成本降不下来,就没有办法为小额做分期,这样一来这个商业模式就不存在了。微众银行的商业模式就是服务小额的长尾客群,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降低成本。 

我们最初和腾讯云合作的时候,抱的是向互联网取经的态度。因为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传统的银行体系架构都是占有统治地位的,所以我们在引入互联网分布式架构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人面对过的问题,没有经验可以效仿。但我们认为,这样的探索非常值得,因为只有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才能服务别人没有服务过的客户。 

虽然互联网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互联网面对的场景和银行场景还是有区别的,尤其在交易的完整性、系统的复杂度等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只能反复思考、论证。和做其他系统一样,经过设计、投产、测试、上线,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我们的私有云要符合监管要求,底层架构和互联网架构完全不一样。所以对于腾讯云来说,要在互联网架构的基础上满足信息科技指引管理办法里的所有要求,比如两地三中心、数据备份容灾、交易的隔离、安全的隔离、网络区域的分级、防火墙要求等,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2014年底,我们刚开业的时候,因为拿到的牌照是有时间要求的,所以为了快速开业,用的是托管模式的云系统。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创新业务,等2015年中,我们有创新业务的时候,用的就是云计算技术打造的分布式银行的核心系统了,中间相差大约六个月。其实我们在开业之前就已经在准备这套分布式系统了,只是迫于时间紧张没有能从最开始就用起来。

最初联合腾讯云建私有云的时候,建立了符合银行监管的两地三中心架构,在深圳有两个数据中心。但是我们的业务增长是比较快的,到了第二年,我们的双中心就全满了,需要快速建立一个新的中心。这样一来,腾讯云这边压力就很大。虽然腾讯云有一个很大的池子。如果说是公有云没机器了,直接从别的地区调就行了。但是私有云不一样,没有那么大的池子,公有云变私有云又是很困难的事情。

发展到现在,我们从两地三中心变成了两地七中心。其中同城的多中心多活是全国首例,未来我们还将做到异地的多中心多活,这也是我们联合实验室要探索的方向之一。我们希望在业内树立技术解决方案的标杆,虽然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业务场景,我们的方案也不一定完全适合其他银行,但至少我们做出了一个例子。

腾讯云胡利明:扶上马,再送一程

跟微众银行的合作是在2014年下半年,我们为他们的技术架构提供支撑,是甲乙方的关系。整个合作过程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创新。例如,互联网分布式架构在银行的大范围应用、金融交易数据库的落地等等,都是业内首创的。

服务微众调用了集团非常大的力量,整个项目组有几百人。我们当时的口号是:扶上马,再送一程。架构搭好上线运营后,还做了一些后期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会成立联合实验室。因为我们发现在过去的几年内,双方在科研方面需要进行更紧密的沟通。

其实我们在服务微众银行之前也有金融客户,例如保险行业和券商行业的客户,但是我们没有把金融当成一个细分行业来做。和微众银行合作过后,我们发现这个领域存在巨大的机会。 

2015年春节,泰康赞助微信摇红包活动,一晚上就收获了5000万粉丝,成为当时国内粉丝最多的公众号。要做类似的场景,在渠道的部分肯定要采用互联网架构,因为活动对IT资源的需求会是平时的三倍,如果自己购买设备,会非常不经济,所以就需要上云。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金融的各个领域,银行、证券、保险、互联网金融,对云计算都有很大的需求。虽然各个行业合规的要求参差不齐,但是整体来说行业的IT支出在增长,业务在互联网上开展的趋势非常明显,我认为我们有机会。所以春节过后,2015年初的时候就开始针对金融行业做专门的解决方案,成立专门的团队。 

我们首要做的事情,也是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研究这个行业的合规要求和门槛,要敬畏行业。我们的大思路是,从合规要求相对少一些的领域入手,慢慢往更严的领域发展。

有了微众的标杆,我们首先做民营银行,因为我们认为民营银行的场景和微众银行类似。那个时候民营银行还在批筹的过程中,大概有十多家。2016年5月左右,我们服务了华通银行。

2015年年中的时候,保监下发了关于专业网络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里面提到如果用云的话,需要注意哪些内容,要求是什么。这其实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因为当时国内的保险公司没有核心系统上云的。所以第二个方向我们瞄准了保险公司。 

2015年下半年,我们和新批筹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安心财险合作,希望在这个领域有突破,支撑它成为国内首个用云架构业务系统的保险公司。到2015年末开业的时候,我们发现云计算在其中的好处非常明显,安心财险的整个初始成本只是传统保险公司开业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因为云的费用比传统的主机架构要低很多。随着业务量的上升可以便捷调用资源,而且在云上还可以调用各种各样的技术组件和能力。

针对保监的要求,我们此前默认的云技术是满足不了的,需要做到资源的隔离,对网络的要求和公有云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时我们做了金融专区,建立专门的机房,里面的要求包括物理隔离的要求、网络隔离的要求、资源调度的要求都是按照保监会的要求去做的。资源池的弹性和隔离天然是有一定的冲突的,所以我们要做很多妥协,花了很大的代价,还要做很多定制。这件事情其实很难,阿里到今天都没有做这件事情。

突破华通银行,是我们和第三方银行合作的第一个标杆,接下来陆续和很多城商行、农商行达成了合作。例如长江商业银行、台州银行、金谷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等等。 

这些小银行有用云的诉求,是因为它们遇到了增长的瓶颈,希望在互联网上开展一些业务,做直销银行。所以这些银行普遍希望建立一个新的互联网中心,开展包括理财、信贷在内的业务。

比如金谷银行的互联网核心已经上线运行两年多了,上线第一个月的贷款放款量就超过了过去两年的总和。因为金谷银行服务内蒙人民,内蒙有很多牧民,即便是属地运营,也很难有足够多的网点覆盖到广泛地域的牧民。所以网上信贷一上线,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营销,银行没投多少广告费就把规模做起来了。 

这些业务用传统的银行核心系统支持的话会比较困难,因为互联网的玩法是可能会做一些活动来做推广,这样的话用户数量就没办法预测。另外,一些农商行是托管在省联社里面,IT技术架构的支持响应周期相对来说比较长。所以我们帮助这些银行建立一个底层架构以及分布式中间件,我们的合作方长亮科技提供互联网平台。 

实际上因为托管在省联社,农商行独立出来突破这个瓶颈是比较难的,要面对比较大的阻力,所以像金谷银行这种案例不多。接下来我们希望和各个省联社进行合作,把整个省联社的架构变成新的架构,这可能是更Top的一个方向。

再加上建设一朵云,支持多家银行,这个技术我们拥有。我们给银行提供多租户的云,银行可以把这个云提供给多家乙方去支持他的业务。比如我们给建行建立好私有云之后,建行会把这朵云提供给合作伙伴和政府使用,这已经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城商行和农商行之后,我们做了一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四大行,我们希望通过大量的标杆树立市场地位,再做更多复制。2017年下半年,我们跟中国银行合作,将腾讯云的大数据平台能力和用户画像能力输出,用银行自身的数据结合我们的技术构建自己的用户画像体系。我们和中行建立了一个金融科技实验室,将一些技术点,比如企业微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事中风控、智能营销、促活等等一个一个在中行落地了。

建行有做生态云的打算,要用一个公有云的形态承载,在2017年底立项选型。2018年5月,建行选定了我们进行合作。如上面所说,建行要将自己的私有云做成公有云。所以我们在把私有云的东西打包变成解决方案输出的时候,还要展开做成多租户架构,系统的复杂度就大大增加。不仅要多地多中心,还要支持权限管理、建立多租户使用资源运营的平台、建立计费体系、建立资源的管理计划、甚至设计盈利模式以及成本管理,这些都要从零做起。我们在这个项目上做了很多的基础开发工作。

做完建行的项目后,我们开始重点发展一些中间件技术,还有一些SaaS层的金融科技能力,比如反欺诈、风控、智能营销、云支付、区块链等等能力,也发展了一些移动金融开发平台的能力,让银行更快更好地开发APP、公众号、小程序等。因为很多银行缺乏前端人才的积累,采用的技术组件和前端框架也比较陈旧。我们把腾讯多年积累的前端框架以及终端程序的开发、测试、安全等能力包装成一个平台,供金融机构使用。 

2018年下半年,我们发现银行对AI技术的应用开始变多,我们针对这一方面进行支持。比如我们支持招行构建了在AI应用下GPU集群的管理能力,也跟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海通证券合作,为他们提供机器学习平台。另外,我们也提供一些AI应用能力,比如OCR票据识别。我们还和中信银行合作做了语音银行,定位家庭语音场景,以及为有视觉障碍的人提供金融服务。 

银行之外,在资管领域,我们还服务了很多券商,为行情及资讯的分析提供支持。对于券商来说,这一部分对公开数据的分析是可以放在公有云上的,其他业务目前还没有清晰的上云标准,所以我们对券商行业的上云还是持谨慎态度。

经过这几年的经验积累,最大的感触是现在金融行业上云是一个非常大且明确的趋势,国家的监管机构,包括人行在内都在鼓励金融科技进行新的尝试。我们腾讯云希望顺着这个方向和历史大潮前进,在其中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封面图片来源:网站名站酷,所有者:6ix7even】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首发 | 胡利明、卢道和亲述:腾讯云与微众银行的合作秘事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