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尔定律”有条不紊地让手机从功能时代过渡到智能时代时,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把目光投向了电池。因为无论如何从哪个角度对比,手机上似乎只有续航在“逆流而下”。
屏幕越来越大,处理器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好,只有续航从一周一充变成了一天一充。对此,从业者能想出来最好的办法也就是快充。
当然,市面上的确也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智能手机,续航能达到一周。不过这得从另一方面进行妥协,那就是手机体积。因为如果在单位空间内电池容量不能提升的话,以大取胜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进步。
最近,一个来自斯坦福的科研团队终于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宣称能在降低电池体积和重量的同时提升锂电池容量。做法和近年来使用硅阳极的方案相似,不同的是,该团队解决了在充电过程中的硅粒子的膨胀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石墨,硅阳极显然更高效,但至今未被普遍应用的原因便是其膨胀之后很容易破裂,从而与电池中的电解液发生化学反应,降低电池的性能与寿命。
对此,该团队的做法是用石墨烯材质的“外壳”包裹住单个的硅粒子。由于特制的“外壳”仅有单原子厚度,因此即使硅粒子破裂,也依然能阻止其与电解液接触。
据团队发言人Yi Cui透露,如今这个项目暂时还停留在测试阶段。不过在他看来,在原理可行的情况下,产业的成熟必然能带来更好的电池材料。届时,所有的电子产品将迎来跨度更大的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