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中的夏普将在今天决定最终的合作伙伴。
这家被誉为“液晶之父”的公司曾经也是“日本制造”的象征。如今,它面临的选择一面是郭台铭志在必得的6600亿日元报价,一面是INCJ(日本产业革新机构)3000亿日元的援助。
单纯地从商业出发,这两个选择容易判断,但夏普和INCJ都倾向将数年积累的专利和技术留在日本。
在台湾,郭台铭对这起收购表现的乐观甚至有些极端。上周他在台北的一次公司活动上表示:“我非常自信(能取得控股权),只要日本政府承诺不插手这桩交易”。
Image Credit: Bidnessetc
夏普当前的主营业务包括了液晶面板、太阳能电池、空调、办公设备以及自有品牌的产品,其中液晶面板的经营带来了最大的亏损,也是富士康最看重的资产。
夏普在1912年创立,这家真正的百年企业在08年以后持续斥巨资修建液晶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同时韩国、台湾厂商快速跟进,夏普的技术优势集中在生产更为廉价的大尺寸面板,因而错失了中小尺寸面板(手机、平板、笔记本)的爆发之后,它被韩国、台湾的对手反超。
面板行业内习惯用代数来区分生产线,代数越高则面板的尺寸越大,切割出的屏幕数量越多,价格可以做得更便宜;同时厂商更倾向于将更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导入新世代的生产线,从而使更高世代的产品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夏普曾经拥有全世界第一条六代线、八代线和目前依然是最高的十代线,这些产线的投入可以达到千亿日元的规模。据INCJ的描述,夏普的负债近8000亿日元,接近其市值的两倍。
在2015年上半年公开的年报里(它的上一财年结束于2015年3月),夏普官方承认在经营上存在这些风险:
1. 对市场的响应速度过慢;
2. 在新兴领域的产品跟进延期;
3. 成本控制不力;
4. 公司管理和业务经营不善。
INCJ全称日本产业革新机构株式会社(Innovation Network Corporation of Japan),是一家由日本政府和19家日企的合资基金,旨在以“开放创新”的方式推动日本下一代的科技产业。
而它的上一个成功案例便是主导了索尼、东芝、日立三家企业中小尺寸面板业务的合并,合并之后的公司称为Japan Display Inc.,即我们常说的JDI。JDI跟夏普、LG一样,都是苹果屏幕的核心供应商。
对夏普,INCJ开出的条件是3000亿日元的注资,以及联合夏普的两家主要来往银行以债务转优先股的方式抵消大约十几亿美金的债务。按照INCJ的计划,如果成功收购,前者会主导夏普的液晶面板业务与JDI合并。此外,INJC也在收购东芝公司的家电业务,未来可能与夏普家电合并。
促成INCJ收购夏普最大的吸引力将是把夏普技术悉数留在日本。
夏普所讲到的风险和劣势,往往是韩国和中国制造商的优势,富士康又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富士康和夏普两家,一个是最大的苹果产品代工厂,另一个是苹果面板(尤其iPhone)的核心供应商。收购夏普之后,富士康在苹果产品线中的地位和利润都会提升。
郭台铭也早早表露出入主夏普的意愿。早前郭全资控股的投资公司SIO和夏普合资创立Sakai Display Products(简称SDP),其主营业务是大尺寸LCD显示面板的生产,其中郭占股38%。SDP也拥有全球第一条十代面板生产线。
富士康旗下还有面板制造商群创光电。群创在2010年合并了奇美电子、统宝光电,是当时面板业内最大宗的合并案。此后,群创、友达、三星、LG和夏普也被并称为掌握全球液晶产线的5大供应商。
即使收购夏普,郭台铭也承诺保留夏普“为一个完整的公司”。但届时夏普和群创将在大尺寸和中小尺寸市场上高度互补;夏普能够带来IGZO等领先的面板技术,也可推动群创OLED的研发;夏普技术、群创的市场响应能力、富士康的供应链和客户资源,三家可能会变成显示面板上技术最雄厚,产能也最高的液晶联盟,顺道还能打击韩国的三星和LG(郭台铭一贯不喜欢三星,这是后话)。
目前在国内,有一部分高端手机机型已经采用夏普的屏幕;而电视厂商多以LG和夏普的液晶面板作为首选,但夏普面板在国内的供应不如LG开放。所以目前在国内厂商的电视上,我们往往看到LG、三星以及SDP的屏幕为主,也有部分京东方、华星屏幕作为补充,夏普屏幕主要集中在大尺寸(60寸以上)的高端机型上。
一位资深手机供应链人士评价:夏普的整合对国内手机厂商的影响有限,但有利于提升夏普的运作效率。而在电视一端,新晋厂商微鲸CEO李怀宇则表示,(如果收购成功)未来夏普的屏幕会更加开放,他们也会在一些未来的产品线上采用夏普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