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纸和笔”拥有魔力,Wacom 不是第一次尝试了。
(Wacom 的 Inkling 数位笔)
早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远不如现在这般普及的2011年,这家公司推出的 Inkling 数位笔就让技术发烧友们疯狂过一次。那是一只神奇的笔,用它写下的每个字、画下的每张图都可以传输到电脑上;那也是一只普通的圆珠笔,只需要在普通的白纸上夹一个信号接收器,就能记录隐藏在数位笔里的传感器“运行轨迹”。
但神奇的 Inkling 数位笔没像 Wacom 家的其他产品一样成为经典,在媒体和发烧友那里热闹过后,渐渐烟消云散。今年,Wacom 卷土重来,推出 Bamboo Spark 数位本。同样是让“纸和笔”拥有魔力,数位本赶走了 Inkling 数位笔时期的极客工具之感,让产品形态变得更易用也更亲民。
Bamboo Spark 初看起来就像普通的笔记本,暴露它身份的是酷似 iPhone 主页键的圆形按钮,它的作用是“翻页”。翻页键上下有两个指示灯,上方的指示灯平常是绿色的,工作时候会变成蓝色,并且随着笔尖的轨迹进行“呼吸”。下方是充电指示灯,平常用不着。MicroUSB充电口位于笔记本的顶部,跟它相对称的位置是底部的电源开关键。
数位本怎么工作呢?非常简单,开机,然后使用配套的圆珠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即可。需要保存到云端的时候,按一下翻页键开始新的创作。据 Wacom 工作人员介绍,Bamboo Spark 可以离线保存200页的内容。Wacom 提供了配套的 Android 和 iOS 同名应用 Bamboo Spark,通过蓝牙与数位笔进行连接之后,就可以将书写的内容传输到手机,继而传输到 Wacom 的云端。配套的同名应用设计精良,功能简单易用,毫不拖泥带水,是同类产品中的典范。
为什么要传输到云端?这个问题有意思,很多人觉得这就是扫描文件啊,现在我们直接拍照保存到手机里就行了,根本不用这么费劲。哈哈哈,这就是外行了。数位本是给倾心纸笔的创作者(绘图师、插画师等)使用的,在灵光乍现的时候派上用场。它可以生成含有层信息的文件,便于在电脑上或者在 Wacom 提供的其他创作应用中继续创作(比如上色软件 Bamboo Paper)。
Bamboo Spark 记录的是笔尖的轨迹,在 App 里选择“编辑 | 分割”,就是通过拖拽进度条查看每一笔的轨迹。假如创作的时候,完成一幅画之后忘了按“翻页”键,在这里也可以把叠加在一起的轨迹分隔开。所以说,它主要是绘图创作者的草稿工具,也可以用来做一些笔记记录。对于那些青睐纸笔的笔记爱好者,使用 Bamboo Spark 的记录的文字再经过 OCR 识别工具,才能把手写的文字变成可编辑的文字。
关于精准度。虽然 Bamboo Spark 支持 1024 级的压感,但是它采用的圆珠笔本身就在暗示无法进行更精细的绘画。在我们的测试中,以线条为主的笔迹或画迹都可以得到极高程度的还原。同时,一名专业的画师告诉雷锋网,如果有过多“轻描”的话,在这些繁密笔画的地方可以会一些漏笔或者记录不够完整的情况。总结起来就是,它提供的是起稿阶段的便捷记录,对精准度要求极高的话,该产品不是最佳选择。
关于原理。Bamboo Spark 的底板是一块电磁板,专用的圆珠笔内部有传感器,当我们在A5大小的纸上书写时,系统会记录圆珠笔尖部分的横轴和纵轴坐标值,连续的坐标值即可生成每一笔的轨迹。电磁板的有效垂直空间是5mm,如果纸张厚度过高,记录就会不稳定或者完全失效。不过5mm相当于至少50页纸了,对大部分人来说是足够的。Bamboo Spark 系统提供了一定的离线存储空间,即使不连接手机也可以把我们书写的内容记录下来。存储空间占满的时候,工作指示灯会变成红色。据 Wacom 工作人员称,离线空间总共可以存储约200页的内容。
圆珠笔的墨水用完了怎么办?Wacom 在产品包装内提供了两根额外的笔芯以及一个用来更换笔芯的小铁环。因为它就是一种普通的圆珠笔芯,所以我们在文具店里很容易买到的,不用担心。纸张就更是随意了,只要不大于 A5 尺寸即可,这是它支持的最大尺寸。
Bamboo Spark 有 3 个版本,区别主要在左侧的皮套。雷锋网拿到的是含平板套的版本,售价1280元,适合放置7英寸的平板电脑。另一个同价位的版本,可以放手机。还有一个售价 1480 元的版本,左侧皮套是为 iPad Air 做了适配,可同时作为 iPad 皮套。
给这个数位本充满电需要2个半小时,可连续使用时间是8个小时。Wacom 随机器附赠一根 MicroUSB 充电线,和大部分 Android 手机是一样的,非常方便。
Wacom 作为数位板(国内叫绘图板的多)领域的老大,近几年来一直想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往高处给专业人群做了 Cintiq Companion 绘图平板电脑,往低处给入门人群做了 Bamboo Spark 数位本。从某个角度看,这家行业领头羊不甘于只做电脑的配件,还想以更独立的姿态进入更多创作者的生活中。
想来,愿意倾注汗水让“纸和笔”拥有魔力的公司,也只能来自有足够核心技术又折腾不息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