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指纹和虹膜,这三种生物识别方式的安全等级是依次提高的。近几年随着 iPhone 增加指纹识别功能,消费级的人脸和虹膜识别设备也在增多,生物识别一方面被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又被广泛误解。
王姝琦所在的公司已经存在快20年了,2012年的时候“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1个获奖项目之一《基于大形变和低质量的指纹加密方法与应用 》有6个共同获奖人,其中1个来自这家叫北京天诚盛业科技的公司。他们想面向开发者做一个生物识别的云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叫 EyeKey(眼神),雷锋网编辑曾经报道过。
2015年10月24日,在雷锋网线下活动「硬创公开课7」上,EyeKey首席运营官王姝琦分享了人们对生物识别认知的6大误区,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给主流的生物识别技术做了科普。
人们期待着人脸识别能达到指纹识别甚至虹膜识别的效果。但人脸识别有自己的优势,它是非接触的,使用起来很简单,也有自己的弱势,那就是“画面比对”的原理决定了它本身很难做到精准。
王姝琦举了一个银行的使用案例,那就是把人脸比对的阈值设置到很高,“本人可能也会被拒绝”,这样省去了超过70%的工作量,剩下30%的工作量人工来识别。
与人脸识别效果理想化相对应的是另一个误区,就是人脸识别无用论。一方面有很多娱乐化的app,做人脸的年龄识别,相似度识别等功能;另一方面,娱乐新闻里保安骗过人脸识别系统把赵薇老公的房子给卖了”,又让人觉得这项技术没用。
王姝琦认为应该正确看待人脸识别技术,要求它必须准有点儿难,但是对于提高用户体验,解决一部分的问题还是非常有用的。
指纹识别技术大致经过3代的升级,第一代是光学的,第二代是电容的,第三代是射频的。淘宝上卖的假指模能骗过第一代光学的机器,因为他只看表面纹理,但最新一代射频的技术会检测到皮肤下的真皮部分,并不只是表面纹理,所以难骗过。
那些认为这项技术要被淘汰的人,显然是短见的。
这个很简单。虹膜识别指的是眼睛表面的形状,而视网膜指的是眼睛内部的“光照传感器”。相比而言,虹膜识别要简单得多,而视网膜识别需要将光打穿眼睛,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可靠的民用技术来实现。
有人觉得,有了生物识别这样高大上的技术,就完全不用带钥匙、不用输密码了。这也是误区,因为不同场合需要的安全级别是不一样的,风险级别也是不一样的,并没有哪一种技术可以通吃。
王姝琦认为,互联网时代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个人隐私,很多个人信息都是暴露的。“这个时代所谓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并不是说你这些信息不能被别人知道,而是别人拿到这些东西不能做一些对你、对其他人、对社会有危害的事情。”
“设想一下有一天你出门什么都不用带,随便刷个指纹开车出去了,上班人脸登录你所有审批过程,不需要记任何密码,购物不需要带卡不需要带钱包,随便刷一下买到了,这是一种多么舒服的体验。”
在王姝琦看来,生物识别技术有光明的未来,但也需要正确地认识这些技术的适用场景,理性看待,而非一味吹捧或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