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效应仍然蔓延,公众对于雾霾问题的担忧甚至催生出一种“雾霾经济”。防霾口罩、空气净化设备在短时间内销量猛增,据媒体报道称某款防霾口罩日销9万个,小米的智能空气净化器甚至一度出现断货。那么,空净设备的能否就此进入一个平稳的增长期呢?从公众消费心理角度来看,我的看法是短暂的爆发期过后,空净设备市场仍将归于平静。
借着公众对雾霾的恐惧心理大发横财,虽然不是件光彩的事,但在雾霾问题短期之内无法通过有效手段从根源上解决的情况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治标”或许是当下能够做出的唯一选择,这个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居民购买饮用水净化器是一个道理。但饮用水跟PM2.5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到的污染,而后者的形态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这也是为什么雾霾问题在此前始终未能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
关心环境污染问题的人可能同样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计算机模拟下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当前的地表温度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将会导致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世界多个城市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这一危险比起雾霾来,恐怕更加值得关注。但很显然,公众对气候变暖现象仍然停留在漫不经心的状态。原因同样在于,无形的缓慢的危害比起可见的直接的危害来,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由于雾霾问题导致的空净设备销售陡增恐怕只能是一时的社会现象,在公众对雾霾的关注降低之后,仍旧会忽视雾霾的危害。
这个观点同样可以在吸烟问题上得到印证。吸烟对于人体肺部的危害相比雾霾要严重许多,这已经得到了证实。由吸烟引发的肺癌患病率高达80%,相比之下雾霾的危害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抛开烟草的上瘾性不说,吸烟者之所以在明知吸烟有害健康的情况下仍然照吸不误,原因也正是在于烟草对人体的危害性是无形而缓慢的。尽管柴静有关雾霾的危害并非危言耸听,但公众在短暂的忧虑之后,很可能又将回到不以为然的状态。
柴静的调查结果公布之前,雾霾早已是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但究竟严峻到什么程度,对人体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公众心里是没有清晰答案的。柴静的调查最大价值在于用大量详实的事实和数据向公众展示了雾霾问题的严重性,从这个角度看,唤醒消费者危机意识,刺激空净设备消费增长的并非雾霾本身,而是柴静的这起调查。所以,当《穹顶之下》在大量新鲜信息的覆盖之下,注定也将成为翻篇的话题。
在信息过剩的年代,公众是容易健忘的,今天还为雾霾忧心忡忡,明天就会忘个一干二净。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曾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了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这也意味着公众在面对众多的热点信息时是容易健忘的。关于雾霾的讨论持续了将近一周时间之后,已经逐渐开始被公众忘却,对于空净设备的需求自然也会随之降温。正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雾霾所带来疼还显然尚未到刻骨铭心的程度。
空净设备销量陡增,与柴静的调查不无关系,同时也与商家的借机营销有关。在雾霾成为热点话题之后,各大空净设备厂商和电商平台纷纷趁机推销起自己的产品,这种曝光也使得人们对雾霾的关注度得以持续一段时期。但长期来看,空净设备市场在经历短暂的爆发期之后仍会归于平静。至于智能空净设备,我认为无论从“智能”化程度上来看还是基本的净化功能上看,相比传统空净设备并无明显优势。智能的噱头大于实质,这也是众多智能家居设备的通病。
我想,无论智能还是非智能,对于空净设备厂商而言,要想使得目前的热销状况得以持续,重要的并非产品功能和效果如何强大,而是应该考虑如何让公众对雾霾的忧虑保持下去,这并非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