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咕咚就不再强调自己是一家硬件公司,开始专注于做一个运动社交平台,到今年夏天,这一转变已经基本完成。
6月29日,在北京当代MOMA一栋通透的玻璃幕墙建筑里,咕咚举行了主题为“咕咚一夏”的媒体沟通会。会上,创始人申波阐述了咕咚的发展状态以及2015年的两大目标:打造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民运动社交平台,以及完善国内互联网运动的产业链。
申波表示目前咕咚拥有3000万用户,市占率超过50%,其中通过硬件获得的用户不到10%,日活用户200万。咕咚正在做很多社交产品运营的事,组织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包括“线上马拉松”、“跑马季”、“城市领跑者”等,希望到今年年底用户能达到6000万以上。
产品方面,近期App更新的重头戏是加入了“自主研发的‘BPTO算法’”,用于GPS运动记录领域,使用户在走路、跑步、骑行过程中可以获得更精准的运动路线,同时进一步降低用户使用App时的设备功耗。通过更智能的“机器学习”方式从千万用户上传的海量运动数据中发现GPS定位规律,动态检测GPS轨迹上的异常点,进行精准纠正。实际呈现出来的效果见下图。
采用BPTO算法前后的小区轨迹对比
其它更新更多着眼于为未来的商业化铺路,包括与银联、兴业银行合作推出支付解决方案,为将来的运动电商做准备;“场馆智能化”和“活动”功能相结合,将运动健身场馆纳入社交当中,一方面可以获得新用户提高用户粘度,另一方面也为将来的O2O服务打好基础。
这些都是社交应用常见的商业模式,也难怪咕咚给自己估值时自比的是微信和陌陌。
咕咚并没有不做硬件,也没有停止与硬件公司的合作,实际上它仍然在在发布新的硬件产品,包括去年公布的跑步盒子,还有发布会送给记者的咕咚体脂秤。但是咕咚不靠硬件赚钱,后者只是获得用户和收集数据的一种方式。究其原因,申波说:
“在中国想要靠硬件盈利非常难,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形下,你做出一款499元的产品,立刻就会有人做出399元的,如此价格战最后谁都挣不了钱。”
在雷锋网编辑看来,很难说硬件不赚钱是因为价格战太猛烈还是产品不够好,很多国内厂商真正的问题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相比于他们总是想出一些复杂的商业模式作为应对,许多国外厂商则要简单得多。Fitbit靠卖硬件已经上市,Jawbone也在做社交,但它的目的仍然是销售硬件(或者说是软硬结合的产品),Misfit也表示自己卖一台赚一台。难道国外的生意真的更好做,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