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新鲜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牛电科技「空降」一位高管,能否帮小牛跑得更顺?

作者:易建成
2016/04/07 07:50

牛电科技「空降」一位高管,能否帮小牛跑得更顺?

牛电科技「空降」了一位高管。

据官方说法,新任 COO 李彦早在 2015 年 2 月就已经加入牛电科技。不过由于低调,他鲜有在公众场合发言,所以不为外界所知。

官方资料介绍,李彦是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先后就职于高通、麦肯锡和 KKR 私募股权基金。在财务管控及融资、企业流程及管理体系搭建、关键项目制定和落实以及团队优化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在他过往负责的项目履历中,「规模扩张」、「成本降低」、「公司管理体系搭建」等词频繁出现。他的出现,补足的应该就是目前牛电所遇到的这些瓶颈。

3 月 23 日,牛电科技对外宣布获得 3000 万美元 A+ 轮投资。昨天下午,这位「空降」高管以及牛电科技市场副总裁张一博首次对外披露了此次融资的用途、即将发布的新品以及没有 CEO 李一男坐镇的牛电科技,公司内部如何做决策。

3000 万美金融资怎么花?

李彦表示此次融资将用于四个方面,大致比例是:将近 50% 的资金用于服务体系搭建、20% 用于前端研发、15% 到 20% 用于供应链、产能扩张以及物流配送;剩余的留给用户社区运营。他表示此次 A + 轮融资主要是为明、后两年布局。

  1. 将斥资 8000 万人民币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

    售前:计划在线下布局体验店;售中:线上销售平台,除了京东外,天猫也将开启;售后:完善线下维修保养体系,打造 4S 店;

  2. 进一步引入技术团队,投入研发资源;

  3. 扩充产能(部分资金用来扩厂)、强化供应链(核心零部件是通过上游供应链提供,与上游供应链形成更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的零件)和优化物流配送系统;

  4. 打造用户社群。

牛电科技目前在常州的工厂有四条生产线,但并没有做到完全自动化,仍需要依靠人工组装。据李彦透露,工厂的月产能大约在 5 万台。如何将生产线自动化,加快生产速度是他们今年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一个重要工作是优化大件物流配送体系。在过去八个月,购买小牛的用户平均在 7 到 10 天左右才能收到货,其配送效率远低于小件物流。

「大部分原因是物流配送的问题,配送时间比较长,很多时候是我们的系统与京东、日日顺或其他大件物流体系的物流对接……我个人的目标是希望能在全国 2000 多个县市,用户在下单之后保证在 72 个小时内收到车。」他说道,「是今年还是明年(落实),需要团队来研究。」

李彦希望将线上订单和物流公司的配送系统、发车的车架号与出仓的扫码系统全部打通,不再需要在经过人工操作。这样删繁去简有助于提高送货效率。

此外,牛电科技终于要将触角伸向线下。李彦称他们的初步设想是在前期:首先聚焦全国 5 个或 10 个城市——开设自营体验店。验证模式可行之后,再将这套模式复制到加盟店,加盟店类型包括小牛目前在线下的维修网点以及其他销售渠道。

合伙人内部分工

上个月中旬,牛电科技 CEO 李一男由于涉嫌内幕交易受审,一时间让这家创业公司的前途显得扑朔迷离。当然,外界最为关注的是没有李一男的牛电科技,内部该如何做决策?李彦表示公司内部采用的是合伙人统一决策,「李一男还是老大」,在重大决策上,他可以通过合适的方式参与。

对于内部管理层的分工,李彦更像是一个后勤的角色:为内部提供资源,让各自业务端往前推进。而在此之前的合伙人依然是负责各自的工作,没有变动:胡依林主要负责整车设计和研发;张一博负责营销和销售;何卫华主要负责生产和供应链;刘成栋则主打电子研发副总裁,负责电子体系、BMS、中控等研发;Joseph Nelson 是首席设计师,主要负责外观概念设计。

新品:M 系列

牛电科技「空降」一位高管,能否帮小牛跑得更顺?

按照张的描述,极有可能是一款类似这样的车型(图片来自 gogoro

一个也许值得期待的消息是,4 月 21 日牛电科技将发布新品——M 系列。该系列并不是小牛 N 1 的迭代款,而是另一个系列的产品。

「新产品会继承 N 系列大部分特点,以及加入更多年轻的元素,会更加轻巧……(它)极其便利和灵活。」这是牛电科技市场副总裁张一博对新产品的描述,除此之外他没有透露更多信息。

雷锋网在此之前得到的消息:新产品有可能是一款单人座的车型,将延续小牛 N1 在前脸和大灯上的设计语言。

过去一年,牛电科技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尤其是先后经历了众筹之后的跳票、产能不足、产品召回等等。如今这家公司似乎也发现了问题所在,在上个月拿到新一轮融资后:提升销售业绩、做好成本管控、优化组织架构等各个环节,对牛电来说刻不容缓。

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事实是:在大多数人眼里,电动车是一款极其低端的产品,按照联合创始人胡依林的说法,「它位于出行交通工具鄙视链的底端。」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一个野蛮生长的行业,更是一个被互联网和创业公司长期忽略的市场。与此相悖的是,尽管这个行业拥有两亿用户,却没有一个辨识度足够高的品牌。这是李一男和胡依林看到的机会。

在两轮电动车行业里,这依旧是一门非常值得做的生意。

图片来自牛电科技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牛电科技「空降」一位高管,能否帮小牛跑得更顺?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