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初创公司 Autobot 做过的产品:去年主打 OBD 盒子,今年开始做更接地气的车充、手机支架以及行车记录仪。虽然都是车载硬件,但做 OBD 盒子的时候 Autobot 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未知的市场,能够售出“几万台”并且活下来已然不易。今年初获得A轮600万美元融资后,这帮年轻人进攻市场更可期的常规车载硬件品类。
做 App 出身的他们,如今对于硬件制造有了更多经验、更多敬畏之心,凭借着团队在工业设计上对质感的追求以及在软件服务上对年轻用户需求的理解,Autobot 把心思花在“重新定义”市面上现有的产品,而非创造一个新品类上。
在雷锋网看来,这个创业团队有这两把刷子:对工业设计的追求和对年轻用户需求的理解。
(Autobot产品从左到右:手机支架、车充和行车记录仪)
跟其他行车记录仪产品相比,Autobot eye 给人的第一感受是体积小巧。乍看起来,体积甚至比 GoPro 运动相机更小。它的主体不错外壳采用了铝合金材质,经过阳极氧化加工,质感酷似苹果家的产品。Autobot 联合创始人蔡亮介绍产品时说,很多用户已经默认把苹果的产品当做工业设计的标杆,其他产品越接近苹果的产品才越显得有品质。作为一个果粉团队,他们的产品不想让人感觉是 low 的,必须向苹果产品看齐。
行车记录仪主体和旋转挂架连接的部分,采用了吸附式的卡扣设计,按下白色锁扣即可将主体部分的去取下来,蔡亮并不避讳这个设计借鉴了 MacBook 笔记本的吸附式充电口。同时,为了保持产品的简洁,Autobot 将 MicroUSB 充电孔也安排到连接处。
转轴的部分是 Autobot 团队最骄傲的地方,因为转轴可以180度旋转,不管是跑车还是SUV,不管前挡风玻璃角度多大,Autobot eye 都能找到最好的拍摄角度。他们为此申请了专利。
这台行车记录仪需要搭配自家的智能车充使用,才能实现更有创意的功能,因为他们把蓝牙模块放在车充里。这也是体积能够做小的原因。
做手机App开发时,与用户做朋友的良好习惯可以说是 Autobot 团队初尝硬件却能活下来的法宝。加入 Autobot 不久的前媒体人于欣烈先生告诉雷锋网,Autobot开发团队都是开车年轻人,所以最懂年轻人的需求,这款行车记录仪面向的也不是普通大众,而是玩得转手机的、敢于尝试新鲜产品的年轻人。
联合创始人蔡亮举了个例子,当用户停车熄火之后,行车记录仪会拍张照片,发送到用户手机上,这样就能方便年轻的用户找到停车位置。这个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与行车记录仪搭配的专用蓝牙车充。车辆熄火时,设备内置的 200mAh 电池开始工作,蓝牙唤醒配套App,停车照片利用通过 Direct Wi-Fi 技术(可理解为高级版蓝牙)就可以把照片推送到用户手机上,不耗流量。
对于可靠性,于欣烈称自己每天都在使用这项功能,一切都是自动完成的,不需要用户主动发起。这是 Autobot 追求的用户体验。
类似这样的功能,Autobot eye 还有好几个。没错。他们并不想安安静静地做个车辆出事儿时候才让人想起来用的普通行车记录仪,而是想让年轻的用户跟自己的产品“交互”起来、“玩”起来,提供基本功能外的附加价值。
产品细节方面,Autobot eye 可拍摄1080p画质的视频,最大支持 32 GB的 MicroSD 存储卡,有金、银、粉共3种颜色,目前已在京东预售,价格 499 元,含 89 元的专用配套车充。
Autobot CEO 郝亚伟现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个产品卖到1万个就可以回本(硬件成本,不含研发费用),但现在他们已经向渠道商铺货3万多个,对销量充满信心。同时,他告诉雷锋网,之前预告过的辅助驾驶等功能预计将在明年推出。
有了工业设计和年轻用户需求这两把刷子,Autobot 在中国的车载硬件市场能走多远?
附:产品细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