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来自大疆副总裁潘农菲(Andy Pan)的分享,原标题为《微信手环二三事》。早期,他还是前微信硬件平台主管,本文透露了他曾负责的微信智能硬件接入项目的更多细节。此外,潘老师今后将会不定期地在专栏为我雷读者分享一些他的经验心得。
读了小米孙鹏兄弟的《小米手环二三事》,里面专门讲了和微信硬件合作的故事,读的时候,曾经工作的场景一幕幕浮现,作为亲历者,从微信的角度记录下当时的经历,做一个纪念。
微信研究硬件很早就开始了,这个方向源于小龙关于微信要连接人,连接企业,连接物体的愿景设计。设计团队前期预研,做了一些早期产品,比如微信耳机、电子相框等等,真正组团队开始以平台方式切入,是2013年7月。
一方面硬件团队在技术上从协议入手,定下蓝牙和WIFI两种连接方式,与用户近距离的比如可穿戴产品主要以蓝牙连接,其它的以WIFI方式,中间也考虑过当扩展至智能灯使用zigbee,以及手机音频口直连的方式。
在技术团队不断攻关开发制定协议的同时,生态伙伴平台设计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推出这个平台,是类似苹果公司选择伙伴宁缺毋滥、平台方强势辅导介入,还是类似Google推出一个极度开放的安卓平台、任由伙伴野蛮生长的方式,这个问题在团队内部也成为了一个集中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当时,我们主要研究了苹果的MFi体系(Made For iPhone, iPad, iPod),以及Google的Android Open Accessory Platform。一轮一轮绞尽脑汁的设想各种情况之后,我们定下来还是以一个平台方严格精选伙伴和辅导产品的策略。
根据这个策略,我们开始广泛的寻找合作伙伴,这个过程是辛苦的,既要去发现选择优秀的硬件厂商,又要严格控制微信要推出硬件平台的消息,一年时间我们接触了近百家的公司,从世界500强到10人不到的创业公司,最终可以和微信走到首批产品发布的只有5家:华为、九安、乐心、咕咚、小米(按合作时间顺序)。
为什么最终只有这五家进入了首发的阵容呢?他们有哪些特点呢?
在广泛的伙伴寻找、接触、合作、选择淘汰中,我们逐步的总结出了能够和微信完美合作的伙伴标准:
有坚实的硬件研发和量产实力
全员以产品为核心的文化
有极度配合微信硬件的态度
有严格保密信息的纪律
为什么会总结出这样四个标准呢?
第一点,我们发现硬件行业和互联网有着很大的不同,硬件研发设计生产的门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硬指标,互联网的创业团队在硬件风潮兴起之初严重忽视这个门槛,以为用互联网经典打法打到硬件领域一样可以摧枯拉朽的『降维打击』,却往往很快就尝到了折戟沉沙的味道。
事实上,这五家企业,只有咕咚是比较纯粹的互联网公司,选择咕咚的原因其实是,我们当时发现传统硬件企业在互联网和软件上动作太慢,而微信硬件平台需要有伙伴快速建立起来应用来联合调试。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几家互联网公司来尝试,不出意料他们软件动作快但是硬件硬伤迅速显示出来,只有咕咚这个团队有互联网开发的效率也有不错的硬件能力,最终成为了唯一出线的纯互联网团队。
第二点,产品文化,微信是一个极度以产品为核心的团队,可以说团队从上到下每天都在讨论的是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没有形式主义的PPT,只有白板前热烈的讨论( 记得小龙说的『思辨胜于执行』吗?)。
我们在选择伙伴时,开始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早期我们接触了一家以市场渠道见长的优秀500强企业,在开始合作后,发现对方的注意力几乎都在未来发布后如何开发布会,如何媒体宣传,双方老板怎么出场等等微信团队完全不关心的事情,而在产品研发又没有足够能力配合,最终连联合开发的阶段都没有能进来。这段经历给了我们很深的教育,一定要找基因相同的伙伴,也就是要有全员以产品为核心的文化。这一点,应该说小米手环团队表现的非常突出。
我们是在平台研发到非常后期决定联系的小米,一直以来我们听闻小米可能会推出可穿戴产品,可能会是一款手环,但是我们迟迟没有去联系小米。毕竟,当时的小米可以说是手机行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常胜将军,在各个战场捷报频传,只有米聊败给了微信。微信也成为了当时唯一完胜过小米的团队。
小米是一个值得敬畏的同行,和工程师谈的比较多得也是小米的产品策略,记得当时中午吃饭时,一名微信硬件的工程师同事说,一定要关注小米,可能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对手,小心将来他们透过MIUI翻盘(有多少公司的基层员工会把公司的战略产品的生死当做自己的事情去担忧考虑?真的为微信的同事骄傲)。总之,基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一开始就联系小米。
到了2014年上半年,我们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探探底,不实际合作一把也不知道对方水深水浅,于是某一天的傍晚,我打电话给孙鹏,提到微信在做一个硬件的平台,如果小米在可穿戴设备上有动作,可以考虑接触下。孙鹏让我在微信上简要写了下这些点,马上汇报给了雷军,半个小时左右,回复说尽快接触,他马上动身来广州,我也马上通知了硬件的技术负责人和安卓的开发负责同事。
第二天清晨,孙鹏、我、微信硬件的开发组长、微信安卓的开发组长四个人在TIT创意园二楼的露台上会面,孙鹏是技术背景,他列出了技术上的关键点,微信的开发同事一项项确认后认为没有问题。然后准备保密协议,孙鹏问我是否有权签字,我说我有,他说他也可以,于是我们现场打印出来保密协议签了字,紧接着华米和微信的一个微信群迅速建立了起来,合作就正式开始了。过程中双方的高效,专注产品,不注重排场形式这些文化极其契合,也让我们对华米这个团队印象深刻、非常尊敬。
第三点,极度配合。
这一点并非微信耍大牌,而恰恰相反,因为微信清楚硬件平台是一个新事物,如果只是希望不费力气抱抱微信大腿的厂商,一定做不出什么事情,我们需要伙伴和微信一起全心投入不断试错。在这点上,可以说每家都有难忘的故事。
华为开始的进度较慢,我心里很急,就找到华为负责和我们合作的王总和芮总,说,华为老大哥以技术研发见长,怎么可以进度这么慢?王总马上开始一系列的内部协调沟通安排,加上消费者BG的余总很重视TalkBand B1这款产品,迅速决定了华为研发团队入驻微信办公室的一间会议室封闭开发直到开发成功,很快华为的进度开始加速,迅速赶上了平台进度。
我第一次电话九安的刘总,是某天的早上10点钟,刘总说第二天早上他要去德国参加展会,但是他马上问到,微信工作到几点,我回答说一般都到凌晨,我可以安排夜里开会。于是刘总马上改了行程和他全部的核心团队带着产品飞到广州,夜里10点到达了TIT创意园,我们在一间会议室里开会到2点,敲定了合作。第二天他们又从广州一大早飞去德国开会,刘总的这种敬业令人敬佩。
与乐心医疗的潘总认识更是机缘,我翻看一期《第一财经周刊》时,发现一篇写乐心医疗的文章,中间有一句引起了我的注意,说乐心的多项业绩已经高于九安融资前的状况。我迅速地发邮件联系了一财周刊的编辑找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袁帅,然后在微信上联系到了乐心的潘总和沙总。当时已经是周末,潘总知道我是腾讯微信的,就说,如果你在深圳上班我们明早就去深圳,如果你在广州上班我们就来广州,表现了极强的合作意愿。第二天清晨,我在TIT创意园的一间咖啡厅见到了潘总和沙总,他们展示了他们的产品,然后我们就在咖啡厅敲定了合作。当时我们首发手环的策略还未定,给乐心分配的是血压计微信互联,后来我们定下首发手环策略,通知到乐心,乐心虽然焦急,但是迅速安排团队攻关,仍然按时将两个手环产品接入微信,到今年乐心手环的销量已经排名到全国第二。
第四点,微信团队习惯用产品说话,不习惯前期鼓噪,因此在正式推出这个平台之前,我们要求伙伴必须极其低调地一起合作。
过程中有些单方面告诉媒体微信找他们合作去做炒作的企业,直接被停止了合作,这也是我们对契约精神的坚持。我们的保密做的是不错的,直到发布前两天,才有搜狐科技的国仁用了一篇报道写出了微信存在一只硬件团队即将以平台方式进入智能硬件领域。
在后期,京东的力量也加入进来,与每一家厂商深度讨论如何首发,最终在2014年7月发布了首批5家公司微信互联的手环产品,并在京东销售,距离2013年7月整整一年。
现在又过了一年了,微信手环从开始的排行榜只有几个人,走个几千步就能排名第一,到现在几百人,走个一万步也只能排名到几十名开外,微信手环排行榜也进化成了微信运动;微信硬件体系也越来越成熟,发布了对各个行业的解决方案;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开始的5家公司发展都很好,负责人也成了我的好朋友。京东也在智能硬件上越走越好,在几个城市都有了京东奶茶智能硬件体验馆。微信硬件的几名优秀同事也因为早期涉足智能硬件,看好这个领域,干脆出来创业,做了贝美互动玩具。一财报道乐心医疗的袁帅,后来创业成立了量子频道。
有时工作到深夜时,会回忆起那一年的日日夜夜,酸甜苦辣,参与其中的每个公司、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不变的是,虽然难免磕磕碰碰,但是脚尖始终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