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个叫Lily无人机突然爆火,我微博上就被众多网友at,大量朋友也给我发微信,投资人们也at给我看。
我作为一个正在进行无人机研发的从业人员,简单谈谈,我怎么看待这个飞机。
(注,以下观点仅代表韩路个人观点,不代表斯帕克科技观点)
先回顾下视频:
视频里讲了Lily飞机几个特点:
1. 防水
2. 扔出能自动稳定飞起来
3. 自动跟随手腕上的信标,无遥控器
4. 手掌降落
5. 不可换电池,飞行时间20分钟
6. 螺旋桨可折叠
至于能录1080P和720P视频,这就不算功能点了,这是最基本的航拍飞机功能了。
视频里还有几个事没告诉你:
1. 这飞机的相机没有物理的机械式多轴稳定云台
2. 图像增稳是靠电子算法实现的
先说我结论:这Lily的一代产品不能买,属于成熟度不够的产品。
我不是故意黑对方产品,大家看我分析:
1. 防水的需求固然好,但是因为防水,导致不可换电池,飞机只能飞15-20分钟,起飞后,你刚摸清楚操作就得降落了,你出去玩一天,用惯了航拍飞机,很多场景和画面你都想玩玩,但是这不能换电池很残忍的将你时间限制在不到20分钟,之后你就得把飞机拿回家里或者在汽车里配置逆变器给它充电,并且充电最起码2小时后才能继续使用,这个对于无人机应用来说太残忍,简直就是逆天(飞完一块电池,换一块这是最基本体验了啊)。续航时间是无人机行业的短板,不可换电池导致这个短板被严重放大了。以我的理解,我宁愿牺牲了防水,但是也一定得做成能换电池的设计。(我认为Lily为了满足防水这个次要需求,把飞机时间主要需求给折损了)
2. 手扔起飞,大家注意几个细节,所有手扔起飞的环节,都在飞机有充足往下自由落地空间实现的,例如场景一雪场,飞机被高高的扔起、例如场景二被扔下大桥,哪怕是场景三的老奶奶,扔出飞机的时候,下面也是个斜坡。这说明啥?飞机需要足够高度、足够的反应时间。
扔出去起飞,不是什么壁垒技术,重力加速度计监测到在待机状态超过某些阈值的垂直加速度数据,就启动飞机,之后飞机需要时间进行稳定计算,之后指挥螺旋桨让飞机姿态稳定,然后给油门往上爬升,完成手扔起飞。整个过程需要消耗大概1-1.5秒,这时间内,飞机大概会自由落体1.5-2.5米的高度。这也就是为什么视频里的DEMO都是在足够高度下扔出去了。
普通老百姓只知道手扔起飞,他压根不知道需要一个高度差,我175cm身高,往斜上方使劲扔出去,大概能轻松给飞机扔到2.5-3米高度,这样飞机就有足够高度完成启动-稳定-上升的动作,如果我水平扔出去,飞机在不到1.75米的自由落体高度根本完成不了这些动作,直接坠地了,再如果有些人再楞B点,很不经意的随手不使劲就扔出去,飞机直接朝斜下方被扔出去,飞机可用自由落体高度基本也就1米不到,如果底下是草地或者水面还好,如果是硬地,飞机肯定受伤。
手扔功能固然足够炫,但是对操作高度是有要求的,作为硬件厂,这些点必须得想到,不能光为了炫,未来用户呼啦呼啦的来修摔烂的外壳,谁也受不了。(我认为手扔起飞,作为噱头100分,但是考虑实际应用用户操作和后期可能给用户带来的飞机损伤风险,风险较大)
3. 这飞机不带物理的摄像机稳定云台,导致视频设置是靠电子算法进行稳定的,电子算法的稳定程度先不谈,就谈电子算法稳定对画质的折损,例如是录的1080P尺寸,但是在稳定过程中,视频需要被大幅度的降低画质,用来达到配合算法稳定,这种电子算法稳定出来的画面,画面越稳定,画质越惨,最严重状态,几乎画面任何细节都没有,树叶像中国水墨画一样的一片墨黑,导出到电视上惨不忍睹。简单说就是:视频没法用,看个影可以,但是没法用于任何分享和发布。(我认为这是为了耐摔的整体外壳而不配置物理性的稳定云台,导致画质折损)
4. 手掌降落也不是壁垒功能,为了炫,但是稍微控制不好,螺旋桨就会打到胳膊,尤其儿童如果也使用,胳膊本身就断,螺旋桨扫到+击中眼球概率就大很多,如果击中就爆裂了,所以尽量让飞机远离身体降落,是我的对安全性的理解,看到Lliy飞机这么做,我很是不理解。(我认为这是个标准噱头功能,风险大于实用)
因为今日Lily飞机被大量转发,很多第一次接触和看到无人机的朋友被这些技术折服,但是我们还是得理性客观的看到这个产品。
我相信Lily的二代产品一定会很好的解决上面提到的4点问题,那时候才是个大家出手的好时机。
韩路。2015年5月15日1点24分。原文链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