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专栏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断送无人机创业生态需要多少钱?4200万美金

作者:科技差评
2015/12/10 11:08

断送无人机创业生态需要多少钱?4200万美金

无论喜欢与否,亿航已经成为中国无人机行业的第二大变量。

这并不是切实参与无人机行业的商业机构所愿意看到的——他们大部分不喜欢亿航这家公司。但与之相反的是,亿航在无人机行业之外的知名度非常之高。这得益于亿航紧随大疆走红的脚步入局,而且赶上了资本冬天来临前“以融资额论英雄”的高潮。

事实上,恰恰是这种口碑的反差,让亿航成为了悬在所有后来的无人机创业者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重走大疆十年创业路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存在了,无人机成为了一个必须依靠资本驱动技术加速的行业。而亿航的资本神话如果垮掉,打击的是整个无人机创投圈的资本信心。中国诞生大疆挑战者的时间,将向后延长许多。

两个世界的亿航

在泛创业者群体中,亿航是一个神话般的创业项目,在资本意义上一年100倍的增值。在非技术创业者心目中,亿航是技术创业的典范。

而完全相反的是,在技术创业者尤其是航模升维做无人机的创业者的描述中,亿航是一家没有技术,没有产品,只有营销的“皮包公司”。提供这些描述的业者,并没有指责亿航背后的投资机构,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资本被亿航的“谎言”蒙蔽了。

用历史经验来分析,在两极分化的评价语态下,通常中间情况更接近于真相。

有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比如有亿航的渠道表示亿航无人机的总出货量小于6000台,这一数据不仅远低于大疆在2014年售出24万台精灵系列(同样是未经证实的数据),甚至远低于汕头、澄海等地的玩具模型厂的四轴飞行器出货量。

具体到航拍关键部件云台来说,亿航之前选择第三方厂商代工的方式,从GHOST二代开始亿航选择自主开发云台,但从云台电机(驱动云台俯仰的关键部件)供应商方面获得的消息,这一元件的订货量寥寥无几。

断送无人机创业生态需要多少钱?4200万美金

此外还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数据,此前雷锋网收到过一张截图,截图显示2014年亿航在广州确认了12万多元的全年收入,并缴纳了4000余元的税款。这与亿航2014年在IndieGoGo上筹集86万美金的新闻大相径庭,而另有亿航前员工承认该众筹是由亿航的美国经销商操办,其中主要依靠分销商刷单,“而众筹后的经销商从亿航按先货后款的方式销售,但销售状况并不好”。

而对亿航GHOST无人机产品的评价也同样是两级分化。有许多非无人机用户在展会等场合体验过亿航产品后,表示手机控制无人机令其大开眼界。但无人机业内人士对此不屑一顾。作为一二代产品卖点的手机操控、FPV头盔操控并不是新技术——比如FPV头盔操控,在航模发烧友群体中也是五年以上的老生常谈了,亿航并没有把这些旧技术应用得更好。

根据多位无人机从业者的陈述,亿航的飞控采用的是开源的APM(Ardu Pilot Mega 无人机控制系统),“但调试的并不好”。而亿航的其他核心元件,如电机等,直接使用的是仿制大疆的“副厂”产品。

“亿航采用的是大疆2011年就弃用的无人机方案。”一位间接持有大疆公司股份的投资人士称。可以佐证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亿航无人机的第一代产品,电机电池等组件与大疆第一代精灵是一致的,甚至于连充电口标准都完全一致。

这一切,给亿航以赞誉的群体并不了解。

外患内忧

亿航在营销传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有一些颇为出彩的案例。这些案例的操盘人是亿航的联合创始人熊逸放。

但熊逸放并非航模爱好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不是无人机爱好者,但是是“连续创业者”,“内心有小商贩情节”,是个“爱折腾的大学生”。

这样一个身份操作许多旨在表达“颠覆”“革命”的营销传播时,几乎不可能赢得任何航模业出身的无人机创业者认同。恰如文章开头说的,“他们大部分不喜欢亿航这家公司”。

能不能获得航模业出身的无人机创业者认同似乎不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对亿航而言,更棘手的是内部的“不统一”。

亿航的前销售负责人、“联合创始人”(被授予的联合创始人身份,熊逸放也一样,并非真的联合创始了亿航)杨镇全11月5日宣布从亿航离职,离职原因未向媒体表达只言片语。但有消息人士称,杨镇全是与熊逸放内斗失败出走的。

杨镇权与熊逸放一人负责销售,一人负责市场。两人的蜜月期终止于亿航的IndieGoGo众筹。在2015年上半年,亿航的营销策略是做市场活动发展代理经销商。在这一过程中杨镇全公开指示亿航的销售体系对熊逸放主导的活动不予支持。另一个事实是,亿航至今还没有付清GHOST一代的供应链款项,即便是在完成4200万融资之后。

这一内斗直接影响了亿航在2015年的发展,整整半年没有可观的销售业务。此事在亿航的供应链体系中,被评价为“他们不是认真想做事的人”。

事实上,在GGV的4200万美金融资确认之前,连亿航内部都怀疑自己要倒闭了。

融了4200万美金,然后呢?

亿航在今年8月份宣布完成4200万美金融资,被业内认为是死里逃生。但这笔钱既没有用来偿还供应商欠款,也没有用于新产品研发——GHOST二代产品连模具都没有更换,这很难被称之为有员工工资之外的研发投入。

那么亿航准备做什么?

11月,亿航在深圳北站附近开设了第一家直营线下店铺。据消息人士称,亿航在三亚的线下店也开张在即。该消息人士认为亿航的“B轮”融资将主要应用于线下直销渠道的建设,“而这很难说是亿航原本的策略,还是GGV的意愿。”

对于亿航目前这种单一产品线的现状,来自硬件行业和消费电子渠道行业的人士均表示不看好亿航的线下店铺。“无人机依然是专业市场或者说准专业市场在出货,线下店对无人机产品的销售帮助并不大,主要作用是形象。”“而且单一产品支撑不了店铺的运营,必然是亏损的。”

如果这种判断属实,那么烧完这4200万美金,亿航将何去何从?

合理的推测

早在十年前,有一家被寄予厚望的无人机厂商桂林鑫鹰通过银行和私募筹集了大量资金,号称要打造一个百亿市值的无人机帝国,后来惨淡收场。“老一辈”无人机从业者中有人认为,正是鑫鹰的失败造成了全国航模测绘类项目的萎缩和被低估。

类似的情况,如果亿航在2016年倒闭或放弃无人机方向,冲击的会是整个无人机生态的资本信心。

正如大众无法分辨亿航产品的技术含量一样,对于2015年涌现出的诸多无人机创业品牌,大众也无法分辨他们的商业未来和亿航到底有什么不同。试想一段对白:

“我正在做一个消费级无人机项目。”某无人机创业者。


“消费级无人机?亿航花了5200万美金都做不到,你为什么可以呢?”

更多精彩内幕,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科技差评微信公众号:

断送无人机创业生态需要多少钱?4200万美金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断送无人机创业生态需要多少钱?4200万美金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