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明知穿戴设备领域还有很大的泡沫,但目前看来它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情的潮流,特别是腕上市场,而在苹果、谷歌、微软、三星等巨头的带领下,不难目测接下来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进来。
而摆在新入局的厂商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应该就是,应该选择推出手环,还是推出手表?毕竟用户手腕上的空间就那么大一点,而在功能又大量趋同的当下,似乎必须要在二者其中做一个选择,但这并不容易。
大部分人选择了手环试探,手表进攻
目前来看,手环和手表各有优劣,相比较来说,推出手环的软硬件成本和市场压力都比手表要小一些,但是溢价、利润以及产品本身的存在感都不高,功能上也有更多的局限性;而推出手表的话,虽然溢价空间与利润都能上去,功能上也会有更多发展空间,但是起步的门槛与市场竞争压力都要高出许多,并且会更加考验到厂商的品牌影响力与功能竞争力。
对此,不少厂商选择的是一种折中的方式,先以手环切入市场,再见机行事决定是否推出智能手表,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拥有足够的灵活性,特别是在智能手表仍有不少不确定性的当下,能够为自己留下充足的转圜空间。
比如在智能手表的系统方面,虽然谷歌早就奉上了Android Wear这种既有平台惯性又具备高成熟度的系统,但由于其服务在国内基本瘫痪,因此只能是一纸空谈,而短期内又没有其他好的选择,因为无论是厂商自己搞移植或研发,还是采用新兴系统,都更加大费周章,而在这段空白当中,没有系统包袱的智能手环不失为一个好的填位之选。
长远来看,手环可能沦为配件,但手表却可能成就生态
小米用79元的售价击破了之前手环市场的大泡沫,导致一时间众多厂商无不迅速降价,并纷纷批判,但事实上却是,虽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小米手环并不酷,也没什么独特的功能,可正因如此它的售价才显得那么朴实,最终,对于那些对穿戴设备很有新鲜感的人,以及希望对运动和健康有所投资的人来说,小米手环可能就是最为恰好,至少也是没什么压力的那个选择。
而且,即便没有小米的搅局,智能手环低价化也是势在必得的,一方面产业链的门槛在降低,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需要一个低门槛来介入穿戴领域,而智能手环在这两方面均很符合这一需求,可以想见的是,自身基础决定了其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可依仗的智能手环,其未来将会逐渐流于低端层面的竞争。
而这样一来,在可能导致智能手环出货量上涨的“利好”同时,无疑也会束缚住它的前路,因为用户手腕上佩戴的东西通常挂钩着他的收入、品位和地位等等方面,一个功能专一且相对廉价的手环可能在运动情景里带来帮助,但却永远无法像高级手表一样登上大雅之堂。最终,手环只能是以一个配件的路子走下去。
那么有人说了,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让手环就保有现在的功能就好了,而还要给它带来越来越多的功能呢,像小米手环,不就新增加了移动支付功能吗?难道这样不会和未来的智能手表出现功能重复吗?
而小米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小米就没打算推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就是它在腕上设备市场的唯一布局——但很显然,这一点没人会信。
那么另一个原因,就是小米和苹果的想法一致,它们要在手表上创立一个新的生态,这个生态将比现在的更加高级和智能,以至于目前看来高大上的移动支付(实际上小米手环做的也只是近场支付的延伸),在这个生态中将是入门级的功能,而现在因此堆砌起来的门槛和期待值,则就是为以后推出智能手表时所提前埋伏好的预热。
智能手表能承载的,还有更多
相比较智能手机已经接近了天花板的想象空间,穿戴设备目前还是非常充裕的,而这其中,又属智能手表为最盛。
以两点为例,一个是品牌的上升空间,目前我们认为智能手表无法和传统手表正儿八经的抗衡,就在于前者没有什么溢价和保值的空间,但实际上,如果厂商跳出“Geek们的电子玩具”这一思路,而尝试把高级手表给智能化,结果就可能大大的不一样。而在一个新的领域中重塑品牌,远比在旧的领域内自我突破要高效的多。
另一点在于,虽然智能手表在当下还是和智能手机一样的随身终端定位,但作为穿戴设备中少数具备屏幕和强交互基础的设备,智能手表的未来极有可能逐步取代智能手机,并接替过实现人机交互进一步延伸的重担,例如一面带来更加无缝、便捷和即时的移动互联体验,另一面则负责指挥其他设备,例如智能家居和我们的汽车等等——不要认为没有这个可能,在未来处处智能,甚至处处是屏幕的时候,手机走向退化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