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布的小米电视3,又在朋友圈里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配置还是一如既往的高,价格还是一如既往的诱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这次争论的焦点放在了分体设计上。
小米电视这次出人意料地把电视机的运算核心,放到了分体式音响(sound bar)上。主机和屏幕分离,而且主机可以单独以999元的价格单独销售。
这个产品逻辑在意料之外,仔细想想,却是情理之中的不错设计。
除了解决屏幕与运算能力发展高度不匹配的矛盾外,它还成功得把别人家的电视用户也纳入到了自己体系里来。这个分体式音响实际上是个加装了音箱的小米盒子,小米盒子已经被自己钉死在了299元这个价位,恐怕只有音箱这样的东西才能带来这么高的溢价。
屏幕的更新速度跟不上CPU的发展速度,大家很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在小米电视3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厂商做了分体化尝试。
2014年海尔就推出过基于自己接口的模块化电视A7000。主机盒与显示电路通过86针的定制接插件连接,号称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家OSIF接口标准。产品卖得是不是像吹的那么好如何无从知晓,反正“独有”是做到了。别人都不跟你玩,的确就“独有”了。
今年早些时候,鹏博士下属的大麦科技也推出过分体电视D55s,把电视分成了云屏和云盒两部分,通过HDMI线连接。云屏就是个超大显示器,云盒就是个机顶盒。想要听响,还得连上大麦音箱。
如果把核心运算板外置都算上的话,应该还有各种机顶盒,甚至包括电视棒之类的产品。
那么,智能电视的主板到底该放在哪才算好呢?
很难讲什么是最优方案,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对传统电视厂家而言,都模块化了,我以后的销售额还怎么保证增长?一台电视卖多少钱,一个模块才卖多少钱?
对互联网电视厂家而言,反正我要的是用户,成本越低获取用户越好,盒子还是一体机并不重要。能不碰硬件就不碰,动硬件的厂商,恐怕在意的还是硬件销售带来的资本想象力。
对用户而言,给我一个最简单的东西用就好了,别让我像当年的PC那样还要选CPU、内存、显卡、硬盘等等等等。我最关心的是能不能看到《琅琊榜》,其次是清晰度是不是够高,播放是不是足够稳定。
话说,把主板摆来摆去,和手机换壳的“高科技”能有多大区别,咱认认真真做个超越sony屏的电视出来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