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阴明,稀土社区CEO。可关注其公号:浅薄的假象。
A product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我学会这个句式是在高中准备各种英语考试模板的时候,不过主语是 action,当时的我觉得所有的英语范文都好糟糕,说着所有人都知道的单词和语法,把一篇文章像是搭积木一样拼凑起来粉饰一番。但是,这句话却在我心里存在了许久。
解释是一件成本很大但是却效果很低事情。和你即将开除的员工解释理由;和你想要分手的另一半解释原因;和父母解释你的不同;和外国人解释中国人的思想。因此,在我心中,解释一个功能、一个产品、一个创业想法都是愚蠢的。
但是,我们依旧需要和别人解释,因为解释是信息流通的第一步。假设需要解释的一方是(A),被解释的一方为(B)使得信息流通高效的条件有以下几个:
1、B 对 A 的信息准确度有较大的信任
2、B 很难从 A 之外的地方获得信息
3、A 解释信息富有逻辑、易于理解
这里我第一个想到的场景是老师:
1、学生(B)对老师(A)一般情况下在知识给予层面是信任的
2、学生(B)在课堂外很难获取到有效信息
3、一个好老师(A)一般都会有一套精心编写、被时间检验过的教案
这也是为什么,当任何人有了一个想法去完成某一个目标的时候,请想清楚:
自己是否知道到达目标的路径?
因为这样可以降低信息解释沟通的成本,说到时下流行的创业世界:
一个创业者是否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能力以搭建一个产品来完成自己想要塑造的世界?
说人话:
世界缺少什么?
你是否有能力做出来这个世界缺少的东西?
如果世界缺少的这个东西很复杂,你是否能找到一群和你有一样想法的人,然后一起做出来这个世界缺少的东西?
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PLEASE_STOP
我们爱创作者,就是那些用已有的信息、工具加以思考来创造新的内容的人。作家、开发者、设计师、建筑师、裁缝、厨师等等,是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不满和爱才创造出了未来人们的消费类产品。
走在最前面的,被人们称作先锋派、The Crazy Ones,他们或郁郁不得志、或遇到了慧眼识珠的伯乐、或嘴含金汤匙不用思考实用价值。他们所创造出的信息要等待用户的欲望升级以完成消费行为。
其次是被市场认可的自由创作者(详见之前的博客中提及的赢家产品),他们通过努力及适当的妥协获得了改变社会行为、利益分配、阶级跳跃的机会。
再其次的是服务于社会基本需求的被动创作者,他们或爱、或不爱自己所做的事情,但依旧需要依赖于商业价值同时满足个人创造的需求,说人话就是:是自己爱做的事情,却也是服务于自己不爱的事物。
再其次的创作者,活得辛苦一些,他们的能力与境遇不允许在具体的创作过程里添加太多的个人思考,而是复制被证明行得通的信息及工具以创造有商业价值的内容。「我们大多数人在这里」
自己做产品有一段时间了,我知道自己不擅长,甚至 80% 以上的时间,我的想法是错误的,用户会用具体的行为来反对你。声色俱厉、面目狰狞。
好在我们有一个很棒的产品设计师,他对于美、解构、颜色都有着让我无比放心的能力,以至于我可以花多一些时间来想用户需要什么。一点点的前进,我便感受到了痛苦,为什么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用户到底要什么,我又想要做什么?
微信 iOS 6.3.7 版本里取消了下拉拍摄视频的入口,进而在知乎上有了不少对于这一修改的讨论,而这里的讨论也恰恰让我想到了每每在产品上有改动时的争论点:
数据驱动
用户需求
行为成本
交互形式
这让我想到了下面这幅图及前两天被刷屏的文章Pony Ma 聊产品
所有人都在讨论寻求、产品体验、商业模式、拓展性(都是些脏的不行的词),我们看着那些被膜拜的产品:Medium, Slack, Instagram, WeChat, Trello 等等,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兼具了功能价值与设计美感,甚至包含了一定的社会影响里,也就是我再三强调的「赢家」产品。
但是,上面的一切告诉我们这是难的,这不是你招聘到一个大牛程序员、挖出来一个 BAT 5 年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不停地在各种媒体渠道上刷刷脸就能做的出来的。现在的产品从用户调研、设计、开发、数据分析到最后的发布推广就好比一个商业地产的建立,那招标的企划案都比书厚呀!
无论你说多少话话,讲多少故事,都请你不要忘记,你想让人来光顾你建的大楼,就应该把楼建好。无论是地标商圈、文化社区、居民住宅还是一个小小的咖啡馆,请把你的楼先建好。
因此,我并不热爱
1、Agile Development,除非你有明确的产品节奏和目标
2、MVP,除非你的第一个版本用户已经可以感受到价值
3、Details,除非你的产品本身已经完整地解决了用户的需求
你如果较真和我说 Pixel Perfect,我会把它视作一位合格设计师下意识的一种基础能力。就像是一个合格的舞者应该可以轻而易举的一字劈叉。
我写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小东西(ming.today/resume),第一次获得满足是做(sellmystuff),一个把我大学毕业后留下的东西卖掉的小平台。我当时开发水平很低,后台用的是 Google App Engine,前端用了 PureCSS,开发了一个晚上。
但是我开发的这么简单的一个产品,很快就帮我把所有的东西一卖而空,当然我并没有解决物流和支付的问题,因为人就可以做好它。这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工具有工具的价值,人有人的价值
过去整整半年,进入我的电子设备并长期停留的产品很少,这里我会介绍三个,他们有的大众、有的小众、有的功能导向、有的内容驱动、也有的剑指天下。
前一段时间,稀土用户兼好朋友 Ricky 给我推荐了一个产品来试用,叫做 MarkEditor,产品来自于 Z.R.E.Y 工作室,他们曾开发出了很多倍我们熟知的产品,例如 Hexo。
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因为这是一个新的 Markdown 编辑器,之前我少说也用了 10 个左右,大多数的功能都是可以理解的,偶尔 logo 设计的漂亮一些,快捷键方便一些也就到了极限。最后 StackEdit 勉强可用。
这个产品的 logo 并没有让我很惊艳,打开主页面也平淡无奇,该有的:代码高亮、夜间模式、双屏、导出 HTML 等等都有了。但是稍微尝试了几个功能之后,整个人就爱进去了!
播放本地背景音乐
Focus Mode,去标语光标所在行和其他行
Wifi 手机快速上传图片
多种 Export 格式,包含图片、富文本等
一个合格的开发者不会认为上述的某一个功能很复杂,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产品设计是发自用户使用的内心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觉到了创造者在编写这几行代码时的兴奋,那种「我懂你」的快乐。
这让我想到,做每一个产品的初衷都应该是美好的:有用、好用。当然这里也有一些要求:
合理的学习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产品现在会经常互相借(chao)鉴(xi),就是为了在你有功能提升的同时,降低用户理解你的成本。而那些彻底改变交互方式的产品,往往成功率很低。
MarkEditor:保留了主流 Markdown 编辑器的功能,界面相似,快捷键基本相同。
大大大的提高效率
懒着解释
MarkEditor:Export 功能,手机快速上传图片功能
解决用户的内心需求
用户有反馈,就是有问题,但是直接解决问题往往是错的,因为用户表达出来要的东西并不是他们内心的诉求。很多产品在积攒内容、用户的初期都很头疼社区讨论的建立,不知道如何优化评论框功能进而可以增加评论欲望。
但是,问题往往不是用户如何更低成本的评论,而是让用户理解可以评论,有内容可说,有人在。对,就是要让用户感觉有人在,这是评论的基础。因此,很多产品的用户基数少的时候不要妄想评论。
MarkEditor:背景音乐,写东西的时候真的很重要啊
塑造新的行为
这是产品的高阶水平,一般依赖于远远多过别人的信息或是思考,例如当年的 Retina 屏幕来自于技术的优势。而这样的行为一旦被证明成功,就会推及于相关行业的所有产品。是所谓塑造新的行为
MarkEditor:Focus Mode
一个外国好朋友在的团队开发了一个新的即时通讯产品,我的感觉是太晚了。微信、WhatsApp、Snapchat、Facebook Messenger、LINE、Telegram 的覆盖率都不太会给新的产品带来太多机会,而我也很难想到有什么功能可以使得用户大范围迁移。
创业圈喜欢说「蓝海」、「红海」来形容一个行业被厮杀的程度,而即时通讯之于移动互联网应该属于「黑海」吧。
出于这样的思考,我打开产品前的想法是它也许可以满足某一些特殊的需求和意识形态以占领这片无垠大海中的一小部分。然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有企图的产品,一种到处充满着上述 4 个特点的产品。与现有产品若即若离的差异、某一些方面大大提高效率、理解用户内心需求的功能以及一个让我觉得有爆发性的独特性。由于产品还在内测开发,我这里不便透露它的具体功能。但是团队是一个外国人主导的风格,体验上倒是很接地气。
对于这个产品,我最想讲的是一种霸气,一种在黑海里生存的欲望。我们并没有被 QQ 音乐满足、微博垃圾不堪、豆瓣嗷嗷待哺、百度搜索犹如中国互联网的耻辱。因此,一个已分天下的巨大需求的类别,永远都有机会。要等待的是,新的用户行为所依赖的平台的诞生。
我把超级刚需比喻成一个不毛之地发展成大都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电力供给、水系设施、等等。而当新的不毛之地要出现时,请不要错过那转瞬即逝的机会。
前两天在掘金上 witmin 分享了这个产品 - Notion,我第一时间和他的创始人取得联系以寻求注册方法(正式的 Signup 通道已经关闭)。看了演示介绍,我整个人都是激动的。这里的每一个功能都是我对于在写编辑文档的设想,当 team collaboration, sync editing, media embedding 成为了技术模块被广泛应用在例如 Google Drive, Quip, Dropbox Paper, 石墨 等云端文档工具的时候,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做。或者说一句心里话,就是我还觉得有价值的东西现在的技术能做到么?
例如:我渴望从北京到旧金山 1 小时安全到达,但是这样的东西真的能做到么?因为我的理性分析认为这样的事物还不存在,因此我不把它当做需求,这份需求也掩藏在人类欲望的最深处,那就是对于未知的恐惧。
我们难道不希望有一个文件工具可以集合我所需要的一切信息:文字,图片,视频,人,时间,地点,表格,列表,以及递归的其他文档。而 Notion 给我的惊喜却不只如此,它将上面的交互融为了一个简单的文档编辑页,让他有效地整合以上内容编辑需要的所有内容。
同步编辑文档的需求非常小,这个很酷的功能并不能向实时大型网游一样一起打得爽快,因为大多数的内容编辑过程是独立的。几乎所有的同步编辑其实都少不了一个东西,就是即时沟通,从而同步完成一个内容,因此在文档里加入视频直播就变得有了意义。这个功能的使用场景并不是表面的同步编辑,而是更深一层次的合作便利。
有限的未来,我可看到一个硕大的 Dropbox 公司开发出的 Paper 即使在产品细节设计上臻于完美,却无论如何都不如 Notion 性感。而 Notion 细节的欠缺却更像是一种年轻人的痞气,因为他深知自己骨子里是『高人一等』的,因为它塑造的功能在太多人眼中根本不知道能够实现,因此需求也更无从谈起。
往往,技术就是开启一个新的产品思路的根本。因此,有太多无技术基础的团队,颤抖吧,因为你解决的东西是其他人都可以解决的,因此归工具所服务的内容是有限的,人的利用效率差异成了这一类公司的胜负手。
做出一个为人所用的产品,是一个团队展示自我价值的第一步,它不是目标,却无法回避。他会帮助你解释那些你解释不清楚的东西,如果你做对了的话。
编者注:稀土社区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他们最近正在招聘小伙伴,如果你也坚信技术的力量,想和他们一块玩耍,可以进入稀土招聘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