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电助力折叠自行车发布 售价2999元
6月23日,小米正式发布了其米家品牌下的电动助力车,这款电动助力自行车售价2999元,于昨天下午4点在米家平台开始众筹。
这款自行车拥有较小的车身,可以通过折叠获得更小的体积,从而达到更好的便携性。小米电助力折叠自行车配备了无级变速技术,保证了动力输出平稳有力。同时采用了来自荷兰的TMM力矩动力技术,每当你骑上这台小米电助力自行车的时候,车子会知道你花了多大的力气,然后同步给你相应的动力,助动力介入平滑自然,退出灵敏干脆。
同时小米电助力折叠自行车采用了20节和特斯拉同款的松下18650电池,电池容量为2900毫安时,拥有自主电池管理,能够达到45公里的续航(75公斤负载、20公里时速下的数据)。
网友评论:继平衡车和电助力车后,下一个产品是不是电助力轮椅?坐着上班不腰疼。。。
腾讯高管涉私分4000万退税款
南方都市报
腾讯公司两高管被控伙同他人侵吞公司资产,涉案金额高达4000多万元。这一案件早前已在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目前尚未宣判。据悉,腾讯互娱Q T产品部原副总经理王雷雨、原总监谢晓东及“热度传媒”公司CEO窦刚利用一项退税制度,将退税款予以私分。王雷雨和谢晓东系在2015年7月腾讯公司内部调查中,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
检方指控显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侵吞的退税款高达4163万多元。其中经手人窦刚分得602万元。谢晓东向窦刚提供了15个他人银行账户,接收了3561万多元,实际分得了2160多万元。剩下的1401万元被转入到王雷雨控制的三个他人账户,由王雷雨侵占。
苹果新专利让用户单手操作大屏手机
昨天公布的一项苹果公司专利可以让智能手机知晓用户握住手机的方式,提供自动单手模式,自动将用户界面移动到用户拇指可以触摸到的地方,如果用户是左撇子,界面就向左移动,如果用户右手握住智能手机下半部,界面就向右下方移动。此外,苹果公司表示,这项技术可以在现有iPhone硬件上实现,这意味着这种智能UI移位技术可能仅仅通过更新即可让现有用户获得。
昊翔首台搭载 RealSense 深度相机的无人机正式开放预订
昨天Yuneec 终于正式开放 RealSense 版 Typhoon H 的 预订 ,定价比发布时贵了 100 美元,要价 1,899 美元(约人民币 12,000 元)(外型相似,但只用上超声波技术的另一款 Typhoon H 则已经以 8,888 人民币之价开卖)。这价钱所换来的六轴无人机除了搭载 RealSense 相机外,还有拍摄 4K 视频和 12MP 相片的能力,以及一台基于 Android 系统的控制器,上面还有一片 7 吋屏幕作取景呢。首批下订之后,预计四星期后就能收到。
美国出台无人机规范:无人机送货或遇阻
据外媒报道,近日美国又公布了一条新的无人机使用规范。
在这套新规中,对无人机本身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规定在白天可以看清楚无人机的情况下,所被操控的无人机不得超过25公斤;商用无人机的最大飞行高度不得超过120米,时速则不得超过160公里,明确限速限高。此外,或许是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无人机“入侵”机场事件,规定还要求不得在机场5英里以内出现无人机。另外还不能在夜间飞行等等。
Samsung VR 低调上线
近日,三星正式推出 360 度视频网站 Samsung VR ,除了可以观看视频外,用户还可以上传自己拍摄的视频。Samsung VR 网站提供多种服务,有针对普通用户的各种 360 度视频,也有针对开发者的 UploadSDK,开发者想获得 UploadSDK,只需向三星发送电子邮箱,详细告知你正在进行的项目和使用的拍摄设备。和 Facebook 和 Youtube 相比,Samsung VR 平台对于内容开发者更友好一点。它提供了设备、技术和内容的支持。
《午夜凶铃》将开拍VR版 就问你怕不怕?
据报道,日本经典恐怖电影《午夜凶铃》将被拍成VR电影,通过预告视频可以看到,人们通过VR设备的帮助,可以充分感受到电影中的恐怖气氛,而且还能真是的感受到贞子从电视机中爬出的经典。电影加持了VR技术之后,在完全沉浸式的环境中,效所呈现出来惊悚恐怖气氛可以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 今日话题/
# 产品经理如何与程序员友好沟通 #
前几天的今日话题 # 那些产品经理认为简单,实则很难开发的需求 # 收到一致好评,今、明两天将连续推出两期程序员与产品经理的系列话题,欢迎大家讨(喷)论(我)。
本话题不仅适合产品从业者看,同时程序员们也可以去了解下产品经理们为了满足你们需要做出多大努力和牺牲。(为何有种浓浓的鸡汤即视感,自动脑补出一句话“你们为什么黑TFboys,你知道他们有多努力吗”)
网上流传的各种帖子都是产品经理该如何和程序员沟通,而不是程序员该如何与产品经理沟通,所以工程师大神应该适当的站在产品经理的立场体谅下产品汪。(鸡汤+2)
好,先进入话题。
由于没有技术背景的产品经理无法做出技术评估,导致提出的需求不专业,这是双方对撕的主要原因。
但是嘞,一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表明做产品技术背景可有可无,重点是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和对人性的洞察。好吧,相信很多人压根没看这书,只是把书名当成了一种虔诚和自我安慰。一句“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和对人性的洞察”,轻描淡写的让一部分人怀着改变世界的心态入了PM这个坑,最后碰了一鼻子灰。
那么产品经理是否需要懂技术?
大佬们对技术的看法
马化腾:产品和服务是需要大量技术背景的,我们希望的产品经理是非常资深的,做过前端、后端开发的技术研发人员晋升而来。好的产品最好交到一个有技术能力、有经验的人员手上,这样会让大家更加放心。
李彦宏:早期百度的PM都不是计算机背景的,后来由于他们对这个技术不是那么清楚,经常被技术人员实现不了和成本很高 等理由吓回去。太多这种PM背景,很多靠技术能做起来的产品就做不起来了。我们近几年来公司里鼓舞更多的学计算机的人转为做PM,更加平衡一些,有些人对终端用户很敏感,有些人对技术特别敏感,大家合起来就可以做一个优秀的产品。
“技术永远不是问题,技术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可以懂技术,也可以不懂技术,但是要对技术敏感。有些学计算机专业的人对产品一点感觉都没有,但对产品有感觉的人以前可能是在酒吧里调酒的,有些是做销售的,做什么的都有,但是这些人能够从普通用户角度思考问题。
马云的观点咱先跳过,毕竟不懂技术,而且很少参与做产品,个人认为立场会有一定的倾向性。
马化腾更倾向于有技术背景的产品经理,而李彦宏则注重两类互补的产品经理共同打造出优秀产品。那么问题来了。
不懂技术的产品经理如何与程序员沟通
如果从零开始学技术试着写代码,这样虽最好,但从时间成本和智商成本(不要打我)上考量,更应该先掌握以下几点:
(一)别被案例绑架
PM对需求的看法,可能会被一些现成的案例绑架,满脑子都是别人家的功能,而不清楚自家产品的定位。案例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说服程序员的。就像张三丰练太极首先把里面的招式全都忘掉,这样才能放出大招。
这是PM和程序员之间常见的对话,如果觉得场景很熟悉,赶快看看地上有没有洞。
工程师:你觉得这里放几个标签页合理吗?
PM:当然,微信、美团什么的都这么做。
工程师:那我们页面上功能排版这样靠不靠谱?
PM:没问题。现在这样的排版方式是最常见的,交互方式也保证是最流行的。唯一色调设计手法是国际上流行的设计理念Minimal 。
工程师:额,这几个功能是必需的吗?
PM:这几个功能竞品都有了,我们没有的话不好吧?
是不是看的你尴尬症的犯了?
(二)了解技术常识
不需要了解到具体的代码如何编写,但一定要懂数据间是如何传递,了解不同研发不同语言负责的工作。也要明白一个网站从不存在到能被用户访问,需要哪些必须的环节;也要明白一个App从你的脑海走到用户的手机里,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没常识就像在村里呆了半辈子的人乍到城市,一举一动即使小心翼翼,也没法儿不透着突兀和不和谐。
目前在软件开发中有几种常见模式:
MVC(Model-View-Controller)
MVP(Model-View-Presenter)
MVVM(Model-View-ViewModel)
其中MVC更为常见:
WEB运行流程:
一般网页工作是由前端工程师完成,这时候写好的页面称之为静态页面,可以被浏览器直接解释执行。这时候的页面还不具备动态的功能。拿注册功能举例,当用户进入注册页面后,在输入框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密码等数据,数据会传递到后台,后台再存到数据库相应的表中,存储的结构一般为字段名+值,存储成功后,后台再会返回相应的数据告诉页面,页面这个时候再提示用户注册成功。
移动应用运行流程:
移动端的流程和网站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移动端(安卓和IOS)如果不是混合开发,大多数时候不需要前端工程师参与。
看到这里,工程师们应该觉得了解语言和熟悉流程这种东西,就像熟悉英语26个字母一样容易。既然这样,此时不应该同情下我们小学生吗?
(三)掌握说话技巧
硬实力不够,就靠技巧来弥补。不要把这句话想污我们还是朋友。沟通技巧在这当中占有很大比重,在这其中你可以不提一些技术术语,更不要张口“人机交互的趋势”闭口“立体化设计语言”这些装逼词汇,但一定要以高情商的姿态让同事愿意与你合作,并觉得你说的有道理,切记别有自嗨式思维。
我们还原几个常见场景,面对同样问题用不同的回答方式,至于效果如何,看完后我们心里肯定有个评估。
1.你要求工程师改一个看起来不重要的Bug。
“后续运营部门计划有好几次大型活动,到时流量会瞬间暴涨,你这个bug会放大 10 倍,所以很危险”,
“重要不重要不是你工程师定的,是产品经理定的,你改就行啦”;
2.当你跟工程师讨论要不要加一个功能
“我觉得我们这样的功能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跟下个版本要做的事情不谋而合”;
“竞品做了咱们不能落下啊,管它有没有用”。
3.同理,与设计沟通也如此,设计师做出你不满意的稿子时。
“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商务人士,你的这个风格很符合当下流行的画风,但可能适合年轻人”;
“你这个不够大气,没有 feel 啊”
(四)擅用偏方
沟通技巧需要慢慢磨练,但有些沟通的办法虽然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比如请工程师们吃饭。
苏杰提到说“一个人吃饭是奢侈的,一个人吃饭是奢侈的,一个人吃饭是奢侈的。”
遇到这样的同事,我只想说:老司机,带我飞。
很多时候,你找技术提一个需求,他回答“做不了、没空做”还是“我想想怎么办吧”,只是取决于你和他熟不熟,这是真的。如果经常请他们吃饭,有了非工作场景下、非正式的沟通,会好商量很多。同理,如果你是烟民,一起抽烟也是个好办法。
(五)读心术
上面提到的“做不了,没空做”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因此学会揣摩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很重要的。
技术没法实现背后的原因往往是这几个:
1. 给的资源不够,完成不了。
2. 你的优先级低,不想给你做。
3. 看你不爽,不想给你做。
4. 这功能太傻不应该做。
这里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产品设计和产品实现的职责变成两个个体来碰撞的话,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让技术人员有参与感,参与需求初期的讨论和出谋划策以及后期的评审非常必要,而不应该直接提出需求就让技术来实现。
可邀请技术骨干参与产品的设计,前期他们是聆听,等他们理解PM的想法和设计后,再进行探讨。最后形成原型提交。然后后续的写文档、开发。当沟通到位,信息对称后对方的潜在台词是什么很多时候就能迎刃而解。
当然,产品与技术沟通属于公事,任何职位的员工度都需保有自己的原则,双方均不能越界。坦荡从容、无惧无畏、不带情绪;姿态不卑不亢,不强势不懦弱。(浓浓的横幅大字报即视感+1)
程序员眼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
讲明白 Why、How、What
“有道理,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