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情况是,体脂秤和体重秤价格相当。有品(PICOOC)新款体脂秤卖99块。与之前售价299、199的产品相比,测量精度没打折扣,降级的地方是产品材质和工艺。它就像 Apple Watch 的产品策略,运动版和标准版(以及典藏版)能做的事是一样的,区别在表带、机身和屏幕玻璃的材质。
“我们真的是赔钱在卖。”沈忱,有品的联合创始人着重强调了真的二字。她在这家做体脂秤的公司,主管软件开发和数据分析工作,怎么把硬件上“赔的钱”赚回来,靠她的团队。
有品有“二三十人”的硬件团队在深圳,“四五十人”的软件团队在北京。如果做体重秤,恐怕不需要那么多人做算法和数据分析。2013年创业初始有品就是奔着体脂秤去的。尽管那时候大众对体脂秤的认知度远不如现在,但对沈忱来说,体脂秤只是加了电极,却可以展示比体重秤多达十几项数据,这些数据产生的价值将是无与伦比的。
不过,直到今天,对体脂秤投不信任票的人仍然不少。同样售价99元,小米的体重秤是纯粹测体重的,没有增加测量体脂功能。负责小米体重秤开发的华米CEO黄汪说,不做体脂秤是因为现在的体脂秤都测不准。
准不准,还真是个大问题。市面上的体脂秤和体脂分析仪基本原理一样,都是生物电阻测量法——脂肪导电率低,肌肉导电率高,微弱电流通过人体后获得的电阻值,再结合用户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参数,综合计算体脂率。体重相对而言是静态的,生物电阻法测得的体脂率则是动态的,大量喝水和运动都会影响测量结果,在固定的时间、类似的状态下测量的值才具备足够的参考价值。随着健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愿意主动了解体脂率、基础代谢率等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接受体脂秤这种用法的人也越来越多。
沈忱说,为了让测量结果更准,有品秤采用交流电,由4道不同频率的电流去测。而市面上的竞品大多是采用直流电,只有1道频率的测量电流。我在另一家体脂秤的商品详情页,找到了“双频测量技术”的宣传,有品不知何故雪藏了这项技术的宣传。
测量结果并不是最终的呈现结果。电阻值需要与用户的性别、身高、体重、年龄等信息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计算出体脂率的具体数值。用户样本(模型)的数量越多,覆盖的人群就越广,数据就越准确。“这件事是没有尽头的,永远可以搜集到更多样本去完善样本库。我们现在样本库在国内是遥遥领先的。”沈忱告诉雷锋网。即使这样,专业的运动员使用有品秤测得的结果仍然会有很大误差,因为有品现在的数据是针对普通人的,样本库没有覆盖到常年锻炼的专业人群,这也是下一步他们要做的事。
光脚,站在体脂秤上8秒钟左右,就能知道自己的体重、(皮下)脂肪率、内脏脂肪率、肌肉、水分、骨量、蛋白质、基础代谢率等指标。相当于给身体跑个分。每天坚持同一时段测量,比如早起刚上完厕所之后,数据会更有参考价值。
有品的app上,会对每一项数据进行解读,告诉你是否在健康的范围。当某项数据波动较大的时候,用户会产生疑问,沈忱团队的目标就是适时出现,解答用户的疑问。陪用户成长,帮助用户达成目标。当然,用的是数据分析的结果,不是和用户直接聊天。
对于体脂秤来说,让用户对数据变化了如指掌,就是产品的核心体验。这样才能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信任,坚持每天用,从而越用越准。
换个角度,使用体脂秤越多,有品就越了解你。“你在支付宝上消费,阿里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信用程度如何。”沈忱介绍有品真正想做的事,也是通过持续的数据,了解用户是个什么样的人,进而推荐其他服务。“比如很多减肥用户都想从吃上改变。不知道该怎么吃。这就是很好的缺口。很多机构在做减肥餐、健身餐、无油餐,据我所知,薄荷社区代餐业务已经迅猛增长为主营业务。仅给减肥的人提供他们想吃的东西这一项,就大有可做。”
除了推荐健身服务、健康饮食服务,有品的数据在医疗保险上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和一个身体肥胖,而且持续肥胖的人,所获得的健康保险评分肯定是不一样的。
有品2014年卖出12万台体脂秤,2015年预计售出30万台。沈忱说,有品秤的软件离她理想中的样子还差得很远,现在只做了不到一半,她希望有品可以在取得用户的信任和依赖之后,连接更多数据和服务,接入健身、跑步的数据(猜猜它们的新品类会是神马?),提供饮食、医疗、保险的服务。
“你看到的只是一个小疙瘩,在墙上,长得很美,但在背后它(Nest)如何通过算法和学习功能理解用户喜好,调控温度,让人感觉舒服……这也是人类希望的人工智能前进的方向。”沈忱想把有品秤做成和 Nest 智能温控器一样,算法、硬件、生活本身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让用户无感知地享受更好的生活。
同样是减重10公斤,持续下降和骤降的两个人,有品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反馈。这样来看,被我们踩在脚下的,又何尝不是一个机器人。而我们每次踏上秤台,都是向机器人输入一次信息。
没有比体脂秤更好的身体数据采集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