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电视像什么,我可能会回答,它像一个人老珠黄的过气明星。
长期以来我一直都想纠正一种观念——不是任何电子产品都迫切需要智能化。智能电视的出现,其实是传统黑色家电在智能化大潮前的一种躁动。目前我们看到的智能电视,所谓“智能”,不过是这位老明星为了时髦而贴的一个标签而已,事实上却是东施效颦,很多路都没有走对。三星的智能电视在澳大利亚强制推送百事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显然是三星公司对智能电视商业化模式的一次失败的试水。究其原因,是作为老牌硬件生产企业的三星,其硬件产品的利润呈现出不足以果腹的趋势,于是希望增加广告收入这一条新渠道。智能电视推送广告这种模式并非不可行,但三星太过心急了,智能电视的市场分量,还不足以令其毫无预兆地开始绑架用户,獠牙露得过早了。
关于智能电视,有这样几个事实需要摆清楚。首先,用户是否期待电视的智能化呢?答案是需要的。但这种需求是刚需吗?答案则是否定的。电视生产商需要认清的,是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是用户生活中的“第四屏”,排名在手机、PC和平板之后,如果按照前三者的发展路径进行改良,一定是长期垫底,就好像是国足按照巴萨的战术和节奏去踢球一样,结果一定是不伦不类不堪入目的。所以说,智能电视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谋求差异化,忘记手机、PC和平板,只做自己。
“第四屏”的体验要如何增强,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点:
一、接受“第四屏”的残酷现实
目前的智能电视都表现出极大的野心,视频点播之外,还支持浏览器、网购、游戏、教育等多种功能,目的当然是成为客厅的流量入口,让自己变成客厅的核心。可是不得不说一句:你想得美。这就是不甘于成为配角的心态在作祟。
智能电视如果需要发展,我认为就需要坦然面对自己无法再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的事实,不要认为用户是因为电视不够智能才不看电视的。真实原因其实还是电视内容的滞后性和缺乏个性化,这不是电视的错,想要说法,出门右转找总菊才行。
二、守住自己的唯一优势:大。
如果说“第四屏”还有什么优势可言,那就只有一个“大”字了。大屏意味着能提供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无论是3D、4K、OLED还是曲面屏,离开这个大字其实什么都不是。但这并不是告诉智能电视就要一味地增加自己的尺寸,而是要利用好自己比其他三块屏幕更大的优势,把收视体验和娱乐体验做好,说白了,也就是电视把电视该做得那点事,再做做好。
三、人机交互之外,还有内容的交互。
我将交互分为两个部分来谈,一个是人机的交互,许多厂牌在这个方面做革新,目前看来极其没有必要。无论是手势操作还是语音控制,都会面临元器件增加,耐用率极低的状况。我们可以接受两年换一部手机,但没什么人能接受两年换一个电视或者遥控器。而且物理按键能够让中老年人更加接受,要知道他们才是目前电视消费的主力军。
人机交互之外我想还存在一层交互,即内容交互。举一个例子,春晚就要来了,年轻人的习惯已经是一边看网友编段子,一边看春晚,时不时看看手机,再时不时看看电视。在这样可以激发群体共鸣和关注度的节目上,电视其实需要做出交互,假如春晚可以弹幕,“第四屏”一定可以在这个夜晚抢占“第一屏”的用户。
四、开放的内容生态,它不能只是一个视频播放器
目前的智能电视,仍旧是一个视频播放器的角色,如果想作为真正的入口,那么智能电视必须参与到内容生产的环节当中来,掌握内容的话语权,直播电视,视频点播和游戏应用,三者之间必须要对一个有着绝对控制权。
再说回三星智能电视在澳大利亚强制推送广告的事。由于目前智能电视还没有摆脱视频播放器的定位,插播广告显然是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话语权。不过这也提出了一个关于智能电视商业化模式的问题,除了硬件利润之外,智能电视还能依靠什么来赚钱?我以为选择有很多,比如应用商店(这是一个需要开发者参与的生态圈,开发的前提还是要认识到“第四屏”的特殊性),对于开发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领域。至于三星尝试的广告模式,本质上也完全可行,但在推送的方式上,我以为可以再进行一些技术上的探索,简单粗暴的广告方式已不适合今时今日的电视地位了,如果想让“智能”这两个字不是一个空头衔,构建更适合时代的商业模式,智能电视就需要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方向走得更远。
(文/默尔索 微信公众号TheMeurs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