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普遍认为从2020年开始到2030年,无人驾驶汽车将会逐步在世界各地普及。而在无人驾驶汽车真正普及之前,上海的一支初创团队发布了国内首个智能驾驶助手应用Driva。Driva联合创始人张哲告诉雷锋网新智驾,这能很快让用户理解和用上无人驾驶一些基本的技术,让更多人看到无人驾驶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降低无人驾驶使用的门槛。
按照SAE从L0 - L5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其中L0指的是完全没有自动化的人工驾驶,L4- L5则是由系统主导的高度自动驾驶。真正全天候、全工况的L4、L5自动驾驶,距离我们还十分遥远。
“现在的深度学习及人工智能的工具非常完善,而无人驾驶技术大家都没有看到,发展得很慢,不能很快普及。无人驾驶汽车有很多限制,包括整车安全、法律监管问题。” Driva联合创始人张哲说,“现在的市场上不具备Driva这样的智能驾驶应用可以实现前车检测、道路检测及红绿灯检测功能。”
早在一年多以前,明道CEO任向晖就有一个想法:当他驾车停在红绿灯路口前,他想有一个产品,能在他低头处理手机上的信息时,提醒什么时候绿灯亮了,该起步了。2016年,任向晖找了三四拨人聊过这个想法,但一直没有推进成为一个真正的产品。
2017年春节前后,有人介绍了任向晖和张哲认识,张哲一直在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开发工作。2015年,从港中文毕业后,他在百度IDL主要做视觉追踪方面的研究。因为希望可以做出自己的产品,张哲从百度出来,他自学了iOS的开发,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做了一款控制DJI无人机飞行的应用FlyD。
当时市面上主流的DJI 精灵3还没有路径规划、视觉跟踪/避障这样的功能,FlyD最大的特点便是帮助无人机进行路径规划,用户设置好航线后,只需按按钮,无人机就可以按照规划好的航线拍摄,这样一款应用就大大降低了玩无人机的门槛。不过FlyD上线不久,DJI很快也发布了自带路径规划、图像识别等功能的DJI 精灵4。
恰巧,任向晖一直想找的团队便是这样一个既懂得底层算法开发,又懂得前端产品设计的人才。两人做了一些初步的调研和论证,很快决定基于iPhone开发这样一款智能驾驶助手。一方面手机这样的计算平台发展更快,比用传统的ADAS系统实现更轻更灵活,开发一款应用还能随着时间不断升级更新。
大约半年过去,6月12日,Driva在App Store上线。此时团队还只有5个人,张哲负责算法和产品开发,团队还有iOS开发、设计师、市场及海外运营。
但Driva在一些关键性能上一点都不弱:任向晖说自己是这个团队的首席测试员。他们大约用了2个星期时间,雇佣了20多名司机,在上海陆续实拍测试的场景,最后形成了一个每个场景3分钟,一共1万多个场景的数据库。根据两人提供的说法,Driva现在在红绿灯识别、前车跟车识别等场景里,准确率能达到98%以上,甚至雨天、逆光等极端的情况他们都一一测试覆盖了。
张哲告诉雷锋网新智驾,开发这样一款基于手机的助手,需要综合协调准确率、功耗、性能等很多问题,跟纯算法的研究差异很大,还要考虑到实际开车时非常多元的情况,比如一些特殊车辆道路清洁车之类。
Driva目前上线的1.0版本,主打的是红绿灯提醒、前车起步提醒以及视觉增强的功能。
根据张哲介绍,2.0版本,他们希望更多记录用户的驾驶数据,对其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统计,比方说用户急刹车、急起步的数据,以及一些转弯操作、道路红绿灯情况,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手机的传感器记录下来,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分析一个用户的驾驶行为和一个城市的交通状态。
哪个地方的急刹车比较多,有哪些潜在的风险。把这些数据和摄像头记录的视频数据结合起来,一方面在用户开车的时候给一些提醒,同时Driva会帮助用户改掉开车时的坏习惯,优化驾驶行为,避免过多的使用手机。还可以把数据给政府部门,让他们来改善交通状况,减少事故发生。
另外,雷锋网新智驾了解到Driva 2.0版本将会增加一些特性,加入地图语音操作、集成导航功能、在路口转弯处提示、驾驶行为分值和行程统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