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柴静的《穹顶之下》让很多人开始重新重视起城市汽车的环保和排放问题。其实,国家这些年一直都在出台各种政策,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方面是环保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中国品牌的汽车能够借着新能源的发展,超越国外的汽车巨头,完成弯道超车。
在传统的燃油汽车上,国际巨头已经发展了100多年,积累和超越比较困难,而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电机、电池、电控大家差距较小,追赶和超越相比容易一点。而汽车行业的带动能力太强,辐射的行业的太多,如果汽车工业崛起,可以带动钢铁,机械,电子,化工……多个行业。如果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弯道超车,就会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提升中国的整体经济。
不过,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发展的速度却不尽如人意。在城市公交上,新能源发展的速度还比较快。但是在数量最多,收效最显著的乘用车上,新能源却发展缓慢。国家给资源不能说少,提供的补贴力度不能说小,为什么乘用车的新能源进度不尽如人意呢?我认为不尊重市场是主要原因。
一、中国市场不接受纯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路线很多,从插电混合动力,到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纯电汽车,再到日本人搞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近期被爆炒的液流电池汽车,以前被吹嘘的铝电池汽车,能快速充电的超级电容汽车等等。但是真正在市面上卖的,就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和锂离子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其它类型还在探索,产品也好,产业链也好,实用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而具体到中国品牌,我们可以看汽车销量榜,锂离子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已经搞了很多年。但是在政府大力补贴,出租车采购,给牌照,免购置税的各种优惠政策之下,月销量200、300台就算是不错了。
无论是比亚迪的E6,还是北汽的E150,都给政府给了出租车名额以后才有惨淡的销量。而比亚迪与奔驰合作的腾势虽然品质很不错,价格也不高,但是同样销量惨淡。
甚至国外品牌的纯电动车在中国也吃不开。国外的纯电动车进来,特斯拉的公关宣传和关注度做到了苹果级别,销量依然非常惨淡,距离同价位的BBA有天壤之别,以至于特斯拉中国区频频换人。
二、插电混合动力才有机会
在电动车惨淡的统治,比亚迪秦这款10多万的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却一路销量走高。本来10万元对国产轿车是个坎,高价的中国品牌轿车无论是红旗H7、长安睿骋还是荣威950都乏人问津,月销量200、300台甚至更低,奇瑞当年更是创造过个位数的销量。而秦月销量已经过了2000量,而且这还是产能不足情况下所达到的。
除了比亚迪以外,广汽推出了GA5增程版,上汽推出了荣威550插电版,都是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甚至宝马也推出了5系的插电版本。
销量榜和车企的选择告诉我们,中国的乘用车市场更喜欢插电混合动力汽车,而非纯电动车。在中国要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从大力推广插电混合动力开始。
三、为什么是插电混合动力?
其实,这个结果并不奇怪。长期以来,电动车就在为先有充电桩还是先有电动车来争论。没有充电桩,电动车无法使用,没有电动车,充电桩投资浪费。类似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而从市场的角度看,充电桩建设也好,电动车制造也好,都是为了赚钱。车要卖的出去才能赚到钱,充电桩要用的起来才会赚到钱。而车卖出去不一定要有充电桩。插电混合动力汽车在没有充电桩的情况下就可以卖,而当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普及之后,自然会对充电设施产生需求,愿意为了充电支付费用,这个时候充电桩就自然建立起来了。所以插电混合动力汽车才是破解矛盾的解决方案。
从中国老百姓的需求而言,纯电动车的死穴有三个,一个是充电太慢,跑到续航里程,就无法继续使用,而是要充电几个小时,真正用于生活,不能适用于所有场景;二是在需要充电的时候未必能找得到充电桩,有里程焦虑;三是纯电动车因为电池成本的原因价格昂贵,性价比不高,除了特斯拉这种可以炫耀的高端车以外难以消化。
美国纯电动车能够流行,是因为美国人很多都有独立的住房,车库,充电不是问题,美国人的收入较高而税收较低,电动车的成本也不是太大问题,这些条件在中国是没有的。
插电混合动力可以加油,可以充电,需要持续用车加油即可,找不到充电桩加油即可;电池容量小,日常使用在家用接线板充电即可,而且电池容量小决定价格也不会太贵,这些特性都适合中国的消费者,所以秦才能有2000多的月销量。
四、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从改变补贴方向开始
所以,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至少当前阶段应该放弃对纯电乘用车的补贴(公交车这类商用车应该继续补贴),而把资源全部投入到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上面,给更多的补贴金额,给明确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限牌方面。这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才能逐步发展起来,实现弯道超车。
而随着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城市充电装置有天然的普及需求,几年时间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普及率,而有了城市充电设施,纯电动汽车才会有实用性,开始在城市普及。新能源汽车也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品牌的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