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智能驾驶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万字实录丨蔚来李斌、秦力洪的2023「年度总结」:加强风险意识、明确资源边界、决赛必须要赢

作者:李雨晨
2023/12/14 12:11

万字实录丨蔚来李斌、秦力洪的2023「年度总结」:加强风险意识、明确资源边界、决赛必须要赢

12月14日,蔚来NIO Day前夕,蔚来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媒体沟通会。

往年,这场会议都是由蔚来总裁秦力洪主持。但是,今年董事长李斌亲自下场,回应外界对蔚来的疑问。

会前,蔚来共收到了140个问题。所以,沟通会没有寒暄、没有暖场,李斌直接用2个小时14分钟,正面回应一切。

今年NIO Day的关键词是“向上”。NIO主品牌要继续向上,并且今年的NIO Day上可以看到蔚来发布新的旗舰车型。

秦力洪也围绕“向上”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他说,“从国家形势、社会情绪来说,走出三年疫情,电动车的渗透率在向上,我经常说,‘再难,咱们这帮人没有理由抱怨世界’,作为一个排头兵,风阻系数是大了一点;其次,用向上委婉的表达一下,蔚来接下来全是上坡路。”

在沟通会中,秦力洪的重点,是对外界对蔚来的一些质疑和传言进行回应。秦力洪认为,做牛屋、换电并不是不务正业,中国车企要打造高端品牌,需要有更多的尝试,可能会付出一些学费。但蔚来并未挥霍投资人的钱,也不是一家低效的公司。

秦力洪举例说,他和李斌一直共用12平米的办公室,出差坐公务舱和住酒店超出400标准的费用都是自己承担。

降本增效,不仅是秦力洪的关键词,也是蔚来这家公司的关键词。

今年三季度的财报会上,李斌表示将对三年不能改善财务表现、或对毛利提升没贡献的项目进行调整。他以电池举例,“电池制造有很大的投入期,要产能爬坡,提升良品率。我们基本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去支持这件事。”

围绕做或者不做的核心逻辑是,研发换毛利,是蔚来的高优先级;固定资产换毛利,能往后推就推;规模换毛利,是一个该做的事情;管理换毛利,也是必须的事情。

销售层面,李斌也总结了教训。李斌跟力洪内部复盘,今年(2023年)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销能(销售能力)上晚了,应该在今年2月份开始,六七月份产生销量,要不然今年多卖一到两万台没有问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蔚来迎来了多次重要的公司里程碑:和长安、吉利等车企达成换电合作、获得独立造车资质,通过这些动作,蔚来逐步加深自己的护城河。

面对明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战术层面,要后发缓出招,通过第二品牌主打家用市场,与主品牌的高端属性形成合力;心态层面要放弃两个幻想,一个是放弃市场竞争不惨烈的幻想,一个是放弃以价换量的幻想。

具体在三件最高优先级的排序上,首先是保证技术和产品领先,其次是销售服务网络建设,最后则是三个品牌九款车型的研发。

在3万多字的讲稿,雷峰网以业务、管理、战略等主线,将沟通会的问题整理成文。带着这些问题,你能够以李斌的底层逻辑为视角,去审视过去几年蔚来遇到的教训和心得。

以下为问答实录,附带部分秦力洪的观点,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新智驾》做了不改变原意编辑和整理。

换电不是包袱,终局就是对外开放

换电是不是未来的护城河?这必须得是。

你们觉得亚马逊的云服务是亚马逊的护城河吗?它必须是。阿里云是不是阿里的护城河?它必须是。如果阿里说你用我的阿里云去卖东西,抢了我淘宝天猫的生意,我就不做阿里云业务了,这个CEO肯定不合格。

我们经常讲换电,实际就是蔚来在能源云方面的部署,换电有三个特点。

第一、网络效应很强。搞1000个换电站没有,搞一座城市没用。

第二、很长的建设周期。亚马逊云建设了20年,固定资产投入2600亿美金。谷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是厂房与设备投资是1400亿美金。换电好的地方在于,建10万个换电站不需要花这么多钱。

第三,自己先用,再开放给别人。在云服务领域,没有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公司,想换电想不通的时候,就去想想全世界做云服务的公司,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赔了多少钱。但是如果他们不做这块业务,公司的想象力还是盈利护城河,都少多了。

我们蔚来做换电,终局就是对外开放,从第一天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换电当然是蔚来的护城河,而且随着我们换电联盟的扩大,随着他们上市的车越来越多,我们的护城河只会越来越深。

蔚来做换电的第一天,就是想清楚要对外开放。充电为什么对外开放容易,因为充电的接口已经统一。在我们之前,换电没有人成功过,因此难以理解,这需要一个过程。现在大家用我们的电池包,我们有40项标准。这有点像特斯拉在北美干的事情,充电桩建的多,别人要么从头干,要么加入它。

有人提到,蔚来汽车的换电业务(NIO Power)或许会独立融资。NIO Power在2021年前,就是一个独立的公司,我们只有外部股份。2021年我们拿回来变成全资子公司。有一些投资人对NIO Power感兴趣,我们也不排斥(独立融资),但是现在没有什么可以披露的。

换电最大的好处,是分布式网络的逻辑,可以灵活运营。我有10万个站,可以给A品牌用、B品牌用,也可以一起用。对用户来说,也会有“公有云”、“私有云”的差别。这对运营细节的要求很高,是一个技术问题。全世界,我最佩服的一家公司是VMWare,它将操作系统和硬件解耦了,否则今天的云服务无从谈起。 

对于我们的合作伙伴,需要对底盘改造,需要专门开发换电车型。我们正在进行紧密沟通。我们已成立专门小组,看哪些车型适合做换电,将来他们都会有换电版本。

换电开放合作后,我们在换电合作上的具体规划就是,继续建站、继续开放。可能70%的换电用户是别的品牌的车,但没关系,蔚来能源自己发展一定很好。

换电合作有什么风险?

对于合作车企来说,只有共赢的收益,没有任何风险。我呼吁所有车企看看哪款车可以做换电改造。前期只有一、两千万的底盘改造成本。后面多卖一千辆车就能回本,没有任何损失。

我最大的愿望,不是蔚来卖的好,而是跟蔚来合作的换电车都卖的好。

大部分人,还是把换电当成了我们的包袱。我必须要跟大家郑重说,换电不是我们的包袱。

2019年9月,我们推出免费换电服务,今年6月份停了。换电服务赔钱,主要是电费太贵。我们内部有一个数据是:一个换电站一年开销三、四十万。跟云服务的基础设施比,投入还好。如果全国60%的车都是用蔚来换电网络,我睡觉都会笑醒。

有媒体提问,NIO Power业务独立融资在2019年也探讨过,但是最后没有实际发生,如今重新提上日程,潜在投资者对这个业务的看法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件事情,需要看用多长时间评估。是一个月、一季度还是五年、十年。

有人认为,我们这个时候开放是财务吃紧,不是的。这是因为到了时间点,共享换电网络是基于我们下一代的 800v的超充快换平台,需要让人家根据这个条件开发新车,越早纳入,将来返工越少。和财务状况没关系。

另外一个问题,引入合作方会为NIO Power带来多少降本效应?其实这不是为了将本,而是为了增收。我们去年选择75度电和100度电的用户比例是50:50。最新的数字是95:5。着不是因为用户收入降低,而是为什么要买一个大电池包?如果大家用75度电,出远门换100度电,能省多少资源?

有的车企给用户提供增程的方案,我们给的是可升级的方案,本质上是一样的。就像苹果手机增加一毫米,增加续航,没有什么难的。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一个取舍的问题。

至于换电合作,能为蔚来带来多少收入。我想说,肯定能挣钱,但是明年赚不了钱。关于明年的电池包计划,下一代的电池包有三种,一种是为高端市场提供,另一种是针对大众市场,就是第二品牌使用。经过两年的反复打磨,2021年初立项,今年初最终定下来,是以后共享的电池包的主要产品,第三种是入门级的电池包。

可以理解成为蔚来有三种电池包共享给行业,适合大众市场、适合入门级、适合高端市场,就像电池5号、7号,还有1号。

原来大家标准统一都是在电芯层面,我们是在电池包层面统一。这个很重要,每一种包都有标准续航、长续航、超长续航,分别满足90%的场景需求,8-9%的场景需求,还有1%的场景需求,用不同的包去满足需求。

最近有专门做换电站的资产投资公司过来,我们最近已经完成了一些协议,由他们来建换电站,加入我们的网络。

至于换电什么时候可以盈利。如果换电只在上海,一个换电站每天有60单就盈利。我还是强调一下,赔钱的是电费,不是换电服务。

最大的教训:销售能力建设的滞后

有人提炼了一种观点,“没有豪华的品牌,只有豪华的车型”。

我的理解是,我们从没说自己是豪华品牌,我们自我定义为高端品牌。品牌发展到最后,是来自用户的认可。

也有人提问,在这个阶段中蔚来为什么会推出一款面向高端的旗舰车型?这是因为,面向家庭、大众市场的车型,我们有第二品牌去干。蔚来品牌是坚决在技术上进行突破创新。技术领先,才可以创造高端品牌,所有的高端品牌旗舰车型都是。

关于蔚来的自动驾驶,有没有考虑放弃订阅制度?

我们肯定不会放弃,订阅制对用户是最合理的方式。用户觉得不好,可以不付钱。这是检验技术能力的手段。订阅制符合用户的利益,总比我把自动驾驶的钱加在车价里更好。

对于大家观点的另一个话题——MPV,已经立项了,但是没那么快。反正做晚了,就不用着急。

我们下一代的旗舰车型,会在智能化、电动化等等方面,成为全球最领先的一款,不能说遥遥领先,肯定是综合最顶尖的产品。你能想象的一些汽车的科技在旗舰车车上都会变成现实,最重要的智能驾驶方面可以实现反超。

关于NIO phone的销售情况,符合我们预期。现阶段,车主不可能人手一部。我觉得三年才能看我们做手机这事是对的还是错的,至少现在这台手机的设计和用户体验是达到了我的预期。

等到华为、小米,甚至苹果这些手机的巨头,他们的车越卖越多,大家就知道手机的意义了。到时候看,我们只做车的同行,会不会做手机。

有不少人认为,蔚来已经推出多款电动汽车,在圈层营销方面很有成果。

我们只做纯电高端汽车,不打价格战。这个定位一直没有变化。但是在当下的舆论传播环境中,是有些吃亏的。我们20800根充电桩,服务了绝大多数别的品牌用户。大家认为我们换电做得好,就把充电忘了,好像蔚来的车只能换电不能充。另外,服务是我们的标签,但是潜台词好像是产品一定不行。但是7700多项专利,累计400多亿的投资,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没干。

今年以来,不少车企都高调宣布出海计划。谈到出海计划,两年前蔚来就开始在挪威试,第一年只拿一款车,而且是全直营。

去年开始,我们宣布在欧洲另外四个国家布局。我认为目前包括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还是学习阶段。一到海外市场就能立刻打开局面,这想得太天真了。

当然,我们在澳门卖得很好,澳门也属于中国。在澳门我们已经是高端品牌的第一名,两个换电站把整个澳门变成了全部 100% 的电区房。

我希望提醒大家一下, 2021年是蔚来活得最好的一年,全年毛利率超过20%。2021年,我们没有新车,但是好好干活,老是发新车也会形成内耗。

不管是算力还是智能化硬件,蔚来各方面仍然是天花板。软件交付后,体验会大大提升,再加上充换电网络越多,同行也都纷纷在推纯电,我认为2024 年、2025 年会是高端纯电市场爆发的两年。

从7月份开始,我们在上海的销量超过了30万以上的所有品牌销量,不管是什么动力形式。而且从7月份到11月份连续五个月,都超过了BBA这些高端品牌。11月份,我们比宝马多卖了一千台,我们是3300多台,宝马是2300多台,我们销量是奥迪的两倍,这就是趋势。

过去两年,增程、混动确实比纯电增长快,但是现在锂价下降,还需不需要花钱搞增程器和插混。大家最近都在谈什么?超快充,最高兴的是谁?我,我只卖纯电,不管电池是几C,永远没有换电快。

明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主要是把销能转化成为销量。不要忘了,在30万以上纯电车市场,我们的市场份额一直没有低过。

如果一个用户顾问成为熟手需要6个月的时间,我们现在有3000人的队伍。到明年二季度,绝大部分的同事都会变成熟手,所以我们对明年二季度以后的销量提升非常有信心。

20-30万的市场会非常惨烈,所以NIO品牌不要进入这个市场。我们先等大家转一转,再让我们第二品牌入市,第二品牌的VB车一个月前就下线。

第二品牌的车型定位和渠道建设策略与主品牌将会有一些不同——家庭市场。

这个市场更容易定义清晰,安全、舒适、大空间、彩电、冰箱等等配置。这个市场和NIO所在的高端市场会不太一样,高端市场除了功能体验,很多时候还是要有很多感性体验,后者的难度更大。

所以,我们针对家庭市场不会推太多款车。第二品牌的生命周期里,只有三款车。

目前,我们主品牌在长三角表现比较好,但是大众市场的渠道建设也非常重要,除了二三线城市,还要再往下沉。中国很大的县有几十万、几百万人,不能忽略这些市场。

至于我们的销量目标,我们还是希望等一季度过后,随着效能建设到位,早点回到2万的基线,进而保持40%以上份额。会有新进者抢走一些份额,我们希望份额可以稳住。

我跟力洪内部复盘,今年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销能(销售能力)上晚了,应该在今年2月份开始,六七月份产生销量,要不然今年多卖一到两万台应该没有问题的。

秦力洪的补充:想要智能汽车在欧洲速胜的说法都是不成立的,应该认真地把基础做好。我们在欧洲的换电布局比预期要慢很多。去年说在今年年底要建120个换电站,实际上刚建了28座,预算批了,就是铺不下去,有很多我们没有认知到的执行层面的问题。

再比如说,过去的订阅模式是前几年设计的基于欧洲低资金成本的模式,欧洲现在利息水平比中国还要高。这就从本质上改变了这个业务的根基。但是我并不觉得做的事不对,我觉得如果我们重来一遍,很多事的节奏需要调整。

以换电站为骨架的用户电动车体验提升、通过社会第三方的合作迅速地建立售后服务的能力,用本地的高端人才来管理欧洲的市场,这几个都是对的,只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

4个月推5款车,效率高不高?

有朋友提到,当下,蔚来的亏损虽然较二季度有所提升,这也和二季度调整期带来的整体状况有关。蔚来什么时候能赚钱?靠什么赚钱?

不管销量是多少,最终还是要看毛利。毛利低,就会成为很麻烦的事情。

这两年纯电行业里,毛利确实是困然大家的一件事。去年,我们少了100亿的毛利总额,假设费用不变,就多亏了 100 亿。研发费用是大头,当然还有销售费用、管理费用。

开发第二品牌、第三品牌的车,会把研发费用推高。去年是108亿的研发费用,今年基本上每个季度是30亿到40亿的研发费用,我们会保持这个研发费用,保持产品与技术的竞争力。

活下去不是唯一目的,参与决赛也不是目的,决赛得赢才行,现在只能往前冲。

亏损收窄还是亏损,但这是积极信号。还是那句话,还是看我们钱花在哪。该花的钱要坚决花,不该花的钱要坚决省,做的这一点确实很难的。

在今年三季度的电话会议上,我提到,蔚来将对三年不能改善财务表现、或对毛利提升没贡献的项目进行调整。以电池为例,分为研发和制造。制造环节,三年之内提升不了毛利表现,因为电池制造有很大的投入期,要产能爬坡,提升良品率。我们基本不具备这样的资源去支持这件事。

总的来说,研发换毛利,是我们的高优先级;固定资产换毛利,能推就推;规模换毛利,是一个该做的事情;管理换毛利,也是必须的事情。

从降本增效与人员、业务的精简的角度看,上面提到的电池制造部门会有影响,但是智能驾驶、智能化部门没有受影响。

前一段时间有人带节奏我们要启动新一轮裁员,这是没有的事情。但是持续地去优化组织和效率,是每个公司该做的事情,

我们之所以选择在11月份调整,考虑了很多因素。我们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过两年经营计划,再反过来调组织。

一个企业的惯性是非常可怕的。我们今年年中的时候评估惯性是9个月,现在基本上会回到4个月,但还不是我们历史最好的时候。我们汽车的刹车表现一直很好,组织也一样要收放自如,现在还有点距离。还有就是新车开发,三个品牌九款车,我们要保证资源。

未来我们会在销售服务体系上持续投入。宝马现在760个门店,虽然我们有400多个门店,但是我们门店的容量要小很多。以安徽为例,宝马在十几个地级市都有店,我们在一些地级市蔚来驿站的方式去做布局,这个肯定就会差很远的。

暂停的都是三年内创造不了给我的财务表现,还有一些就是重复设立的部门、流程、组织,该合并合并,该减掉岗位减掉岗位。

有朋友提出,蔚来对研发预算的管理很宽松,其实我们比较紧。我希望大家怎么看蔚来的效率?我们今年4个月可以推 5 款车,效率高还是低?

当然,我们现在确实在建一套体系,希望每一个项目都能看到投资回报率,要有投资回报的概念。但这个过程很痛苦,要求我们同事进行底层逻辑的思考。

长期主义,不是不做好短期执行的借口

从2019年开始,我们就有五年战略规划。今年,我调整成了两年。如果战略没达预期,可是钱已经花出去,就会带来很多经营风险。

我认为,我们不好的地方在于,对外部的风险和公司的经营风险评估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更谨慎一点,许多举措可以做的更早。

NIO品牌要继续向上,产品、服务、社区是我们品牌的基础。我的基础理念就是,技术创新带来的感性体验,是高端品牌的机会。我们今天做的事情也是这样,如何连接技术与人文。

我们通过什么去实现品牌向上?归根到底还是技术创新。BBA也是靠这个。只不过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企业的组织、文化,能否保证技术领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对我们也是机会。

当然,也有人质疑,现在亏损严重且受外界质疑,为什么推新品牌?

特斯拉最高的时候差不多卖12万台一年,但是现在ModelS加上X,一个季度只卖12000台,但是他们的价差差的非常多,从30万到60万的区间,完全没有产品。

蔚来的车都在这个区间。什么意思?特斯拉的使命是加快电动车的普及,所以它是用 Model S、 Model X 去开始,用 Model 3、 Model Y去服务更多的用户。

我们的理念差不多,但是道路不太一样,我们选择了用一个新的品牌去做这件事情。前段时间我又好好读了《福特传》和《我的通用汽车岁月》,100 多年前他们就已经把这个事琢磨明白了。

我们现在用三个品牌去覆盖不同的消费需求用户,更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常识。这个汽车行业有很多证明的例子。我们希望NIO品牌在高端市场有很高份额、毛利,支持公司的发展,第二品牌去服务更多的用户。

背后的核心是实现共享。不管是三星还是小米,都是用安卓软件。因此,智能化软件的复用,带来的成本节约和规模优势是巨大的,我肯定不会为了第二品牌再去招跟NIO一样多的智能化人才。但是,智能化团队、电池团队、电机团队都是一样的,我们叫“原子能力的共享”。

我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新品牌,恰恰不是亏损严重,而是智能化的投入要变现,就这么简单。

汽车行业最大的战略就是产品战,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产品规划、定位、细节应该做得更好。这些失误肯定是让我们少卖几千台,但这就是学费。

我之前提到,2021年是我们最幸运的一年。市场零利率,但是这种环境不可能一直有。中国大部分企业家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单边向上的年代,对于周期没什么感觉。但是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我们应该有更多的风险意识和周期意识。不确定的大环境下,我们就是要练内功,保持定力。

很多人把我立的flag翻出来打脸。打脸就打呗,谁能保证自己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在这个时间点,我说的话是我的真实想法。说一句话顶一万年,我又不是神,做不到。

关于我们的第二品牌——阿尔卑斯。我们的第二品牌肯定不叫阿尔卑斯。我很后悔,当年应该把这个品牌名说出来。

阿尔卑斯这个词怎么来?当时我们立项要做大众市场。

大家说销量越高越好说,那就叫珠穆朗玛。我说太冷了,能不能找一个大家能去的地方,也要谦虚一点。他们说,要不就代号叫阿尔卑斯。我们第二品牌的名字已经注册了,很接地气,最近我要求内部不要叫阿尔卑斯,叫大别山。我要求同事去四五线城市去了解市场,不要老在上海。最近,我们有困难也有压力,但是相比于2019年,简直是太幸福了。

我们的初心不变,但是长期主义不是不做好短期执行的借口。长期主义容易在公司里面衍生出一种文化——不看短期交付,这肯定不行。

以后大家不要说蔚来是一家长期主义的公司,会麻痹我们的同事,就说蔚来是一个追求短期执行的公司。老是贴长期主义的标签,我们同事就信了,这也是二元对立。

我们有很多的经验教训,一个角度是高端品牌对于个性化设计是有追求的。我们的策略就是通过更风度的个性化去满足用户需求,这个能带来收益。

我们当然知道少做点颜色、少做点内饰肯定是能省钱的,但是人家喜欢蔚来也是因为这个。

蔚来现在有八款车型,和奔驰和宝马在中国卖50多款车相比,我们还是少。包括两套动力系统、一种智能系统,再这些方面很克制。我一直讲,软件能控制的东西,最好不要搞两套,要升级,这一代车就都升级了。

今年,我们仍然会对2018年交付的车进行升级,节奏肯定比以前要慢一点,主要是硬件平台有约束。但是你说有几个公司5年后还保留一个团队愿意去更新?不光有意愿问题,也有当初的架构问题。如果当时搞了好多高低配,我今天想升级也升级不了,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反而是比别人要坚决。

另外,再谈一谈出海的话题。蔚来的出海新增计划中,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英国等右舵地区规划,我们就等着生产。如果不进入这个市场,生产汽车干嘛呢?但这肯定不是我的高优先级事项,先把欧洲已经进入的几个国家整明白。

北美地区从2017年就在做规划,几个同事头发都白了,现在还在讨论,要考虑风险问题。

除了中美欧等市场,其他地方的电动车普及率更低,不做基建更麻烦。

再谈一谈第二品牌的规划。

在20多年的家用市场,是能够产生月销五六万的车型,即使是纯电。在这个市场,我们只有三款车。第二品牌是绝对的立足家庭市场、效率导向。此外,第二品牌不会放弃直营,没有说要变成经销商模式。

蔚来现在大部分的售后服务中心是跟别人合作的,第二品牌肯定也要找授权的服务中心。如果有4s店愿意做我们的授权服务中心,肯定非常欢迎,但不代表要来卖我们的车。

未来,我们要放弃两个幻想,一个是放弃市场竞争不惨烈的幻想,一个是放弃以价换量的幻想,而是以提升毛利率、提升销售服务体系能力,去换取销量的提升。

再谈一谈资质的问题。前段时间财报会上讲,如果获得自己的独立工厂,我们是对制造成本本身降10%,不是指整车降10%。如果整车降10%,我早干这个事情了。

因为和江淮合作,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利润。一线的操作工,早就跟蔚来是同岗同酬。

还有一个话题是,蔚来要如何保持品牌与NT2.0平台车型的关注度?第二代平台,智能硬件的天花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明年在第二代车型上,我们会持续开发新的软件功能。

首款车什么时候可以交付,VB车已经下线了,状态非常好,是有史以来状态最好的一个市值车,什么时候交付,看看市场的情况。

又有人问到“现在没必要买燃油车”这段话了。我现在看到燃油车这三个字都头疼。

这是我这两年最后悔的一件事。

本来是ET5发布会之后很小的一个场合,大概也就二三十个人,都是车主媒体,大家聊开心了说了这么一句话,现在变成了我的一个标签,感觉成了一个狂妄无知、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首先我要承认我说错话了,买油车肯定有很多的原因。我觉得话说的肯定太早了,可能再过五年会合适一些。那时候是2021年12月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不高,现在新能源车在一线城市占比已经超过了50%。但是,如果考虑油车的用户,新能源车在保有用户的比例太低了,我说的那句话肯定要检讨。

有人劝过我做增程,但是我觉得不合算,但这是不同的视角。

我们再沿着几天后发布的新旗舰来看,BBA最核心的根据地,还是行政级的旗舰,这是他们的基石。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行政旗舰定义,但归根到底都必须是技术旗舰。

为什么我们有信心在这个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是因为我们清楚,发布的这款车是全球智能汽车的科技创新标杆。这个市场的毛利很高,会针对商务需求为主,兼顾家庭和个性。我们肯定不会在蔚来品牌里出30万以下、只为家庭市场的车。

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我们确实受到了外部因素影响。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继续往前走,逐步毛利恢复,逐步销量企稳,产品逐步交付,保持定力,把目标一个一个实现。加强风险意识,管理资源边界,是需要去做的事情。雷峰网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万字实录丨蔚来李斌、秦力洪的2023「年度总结」:加强风险意识、明确资源边界、决赛必须要赢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