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再也不用担心与Waymo官司失败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了。
2018年2月9日,自动驾驶第一案迎来了大结局:Waymo与Uber达成了和解。这让去年接手Uber烂摊子的Dara Khosrowshahi的to-do list上终于少了一件麻烦事。
双方能够达成和解,说明和解的条件双方都能接受。
Waymo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Uber同意确保不会在其自动驾驶部门(Advanced Technologies Group)使用Waymo的软件或硬件。 Waymo也将获得Uber的0.34%股权,按照Uber720亿美元的估值计算(而不是最近450亿美元的估值),价值超过2.44亿美元。
实际上,Waymo并没有从Uber身上获得一分钱,获得的股权相当于前者对后者进行了一定数额的投资。
Uber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体面。Uber现任CEO Dara Khosrowshahi一直在努力清理前任CEO Travis Kalanick留下的残局。他现在的首要目标是在2019年Uber IPO之前,洗掉Uber灰暗的形象,并在自动驾驶研究进度上与Waymo、通用汽车等公司上保持一致。
谷歌在2009年开始启动自动驾驶汽车计划,2016年将项目独立出来,成立了Waymo。接近10年的经验,令Waymo在自动驾驶领域已经遥遥领先。除此之外,Waymo在加州中部有一个秘密的测试基地,在凤凰城都会区的道路上也部署了测试车。
不过,Waymo还不是自动驾驶领域的霸主。汽车制造商、Tier 1和初创公司都在进行着自己的自动驾驶计划。在2016年收购了自动驾驶初创公司Cruise Automation的通用汽车在今年1月表示:2019年将会让没有方向盘的自动驾驶汽车上路。
如果Waymo能够证明Uber偷窃并滥用其商业机密,这可能会给Uber这家出行平台的领头羊造成沉重打击。去年,Uber在自动驾驶上投资了10亿美元,其能力也迅速提高。如果Uber当真使用了Waymo的技术,Uber可能会成为Waymo的强大对手。
此次和解至少在理论上确保了Uber将不得使用Waymo的技术。而Waymo似乎有信心在这种前提下赢得胜利。
其实在上周二的时候,Waymo就给Uber抛过橄榄枝,Waymo希望Uber能够赔偿5亿美元。Khosrowshahi和Uber的首席法务官都觉得这个条件可以接受,但Uber的董事会还是拒绝了。而Kalanick作为董事,则希望能继续和Waymo较量下去。
不过,在Kalanick在法庭上作证时,双方还在继续沟通和解事宜。没过几天,Waymo接受了Uber将赔偿降到原来一半的条件。
此次和解,Uber掌门Khosrowshahi可谓功不可没,据和解的知情人士透露,Khosrowshahi表现得非常稳重大方,能撇开双方的恩怨与Waymo进行对话。
Uber CEO Khosrowshahi
虽然,最后的和解在他看来未必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至少结束了纷争,排除了Uber自动驾驶研究受阻的风险。
而愿意和解的Waymo在乎的并不是金钱的赔偿,背后有财大气粗的母公司Aphabet撑腰,Waymo只希望自己的技术没有被使用。Waymo的律师曾希望Uber能够开更多条件,只要保证不使用任何Waymo软件,而不仅仅是硬件(此案的主要焦点主要在硬件)。Aphabet要求独立审查,以确保Uber不会使用其技术。
如果时间回到2013年,Google和Uber之间的关系跟今天的情况可谓完全相反。在上周早些时候,Kalanick还描述了最初Google旗下风投公司Google Venture是如何投资了Uber,以及他又曾经是多么仰视Google这位“老大哥”的。
2013年,Google Venture向Uber共投资了2.5亿美元。按Kalanick所说,谷歌原本在培养Uber的发展,但到了2014年5月,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听说了Google希望直接与Uber竞争共享出行行业的传言。不知何故,Uber似乎无法得到Google的直接答复。
Uber前任CEOTravis Kalanick
“我们做的是共享出行,你们做的是自动驾驶,我们可以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我们曾经还在想合作的方式。”Kalanick有点不甘地说道。
2014年5月,Google的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在一个技术会议上公布了一辆没有方向盘和驾驶座的Google自动驾驶车,而这种车最后能够由乘客呼叫 。这似乎与Uber的业务有所重叠。此外,2017年Google Capital还向Uber的对手Lyft投资了10亿美元。
不过,Kalanick诉苦不代表Uber是吃素的。
2014年,Uber从CMU挖来了50名资深机器人专家,组成了自动驾驶团队Advance Technologies Group。Uber接着又在Google挖走了地图业务主管,产品管理总监等中高层人才。
2016年,Google自动驾驶团队资深工程师Levandowski离职创立研究自动驾驶货车公司Otto。7个月后,Uber收购了Otto,这也成为了Waymo与Uber官司的导火索。
Kalanick与Levandowski
这起诉讼是Uber 2017年的噩梦。除了要面临Waymo或通用汽车可能进军出行服务行业的威胁之外,Uber还面临着公众对其容忍公司内部性骚扰和其他不当行为的指责。
Uber还面临着其他许多问题:Uber与司机间的官司频繁出现;据称涉嫌泄露医疗信息;加州和联邦机构实施的数百万的罚款;在雇佣时对女性和少数族裔的歧视;蛮横逃避监管机监管等等。
去年11月,Khosrowshahi透露,在他上任前,Uber曾遭受过重大数据泄露。12月下旬,欧盟最高法院裁定,Uber应像出租车公司一样受到监管。
虽然Uber现在有精力思考如何使用软银的新投资和IPO计划,但这起诉讼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联邦刑事调查仍在进行中。
另外,根据雷锋网新智驾了解,Uber的自动驾驶车辆的试乘体验并不好。
虽然说,还不能断定Uber的确使用了Waymo技术,但和解的条件对Waymo来说,还是有点吃亏,而且也没有什么杀鸡儆猴的作用。
很多与Waymo竞争的公司都喜欢雇佣Waymo的前雇员。甚至,有许多从Waymo出走的雇员自己出来创建了公司。前Waymo工程师Dave Ferguson开了一家名为Nuro的新公司,据雷锋网新智驾了解,Nuro正在建造一辆用于运输和派送货物的自动驾驶汽车。
资深Waymo工程师Chris Urmson则是一家名为Aurora的创业公司的CEO。另一名Waymo工程师,Brian Salesky,创立了Argo。2017年,Argo得到福特汽车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Nuro自动驾驶配送车
除了人才出走,Waymo也经历过频繁换帅的困难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Waymo的发展进度。
Waymo还有其他的问题,与福特、通用、丰田不同,Waymo不生产和销售汽车。它又与Uber和Lyft不同,它无法通过运行一个庞大的乘车服务,来轻松地部署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与Uber的恩怨,也让Waymo难有与之合作的机会,在落地上,Waymo似乎有点举步维艰。
随着大型汽车制造商和出行服务车公司都在加快自动驾驶项目的进度,自动驾驶技术竞赛中第一梯队选手的差距也越来越小(雷锋网分析的DMV“脱离”报告)。虽然经过了九年的时间,Waymo走在最前面,但是Waymo迫切需要找到能够其他公司合作的办法,不然,就得自己运行一个新的自动驾驶服务。
Nuro CEO Ferguson 说:“仅有自动驾驶技术是不够的,你必须要有推广技术途径。而且你必须提供人们真正想使用的服务,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Waymo的发言人曾在一份声明中表示,Waymo已经和著名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克莱斯勒,并与跨国汽车租赁公司Avis,美国汽车经销商AutoNation,共享出现公司Lyft等合作。
不过,仅仅拥有这些合作,似乎还无法保证Waymo自动驾驶的市场占有率。
技术公司的硬伤
多年以来,由于“神经网络”的兴起,驱动车辆的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神经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自行学习如何任务。通过分析数以千计的图像,神经网络可以学习识别行人。使用这些方法,工程师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建造和改进自动驾驶汽车。
Aurora是一家为传统汽车制造商提供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Aurora CEO Urmson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在‘神经网络’这种革新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或许,这也是Waymo如此注重软件是否被Uber使用的原因。
2011年,Google成为第一批建立专门研究这类技术的实验室的公司之一。许多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最终也转到了Google自动驾驶项目团队。Google专门建立了驱动这种“机器学习”所需硬件的庞大网络,甚至还研发了专用的计算机芯片。
即便如此,许多汽车制造商仍然认为他们最终会赶上Waymo的进度,因为他们可以部署更多的汽车。这些汽车搭载传感器后,就可以记录真实世界的活动。
去年秋天,丰田在硅谷创办的研究院的高管Gill Pratt在接受采访时说:“汽车公司拥有的是收获更多数据的潜力,这(在自动驾驶中)可能是最重要的。”
Waymo不太可能制造自己的汽车,但有可能会运行自己的自动驾驶汽车服务。
运行这种服务不是小事,有人质疑,搞技术的Waymo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运行好。Ferguson说:“在这方面,Uber和Lyft这样的公司比较有优势。”
以股权和保证的形式和解,Uber很划算地结束了和Waymo的法律纠纷。但是两家公司的恩怨情仇仍然没有结束,Google仍然是Uber的投资方,而Uber未来也将继续和Waymo在自动驾驶领域进行竞争。
新CEO是否能够解救依然麻烦缠身的Uber,Waymo能否顺利令自动驾驶汽车真正落地,是这场法律纠纷结束之后双方都需要仔细思考的命题。
PS:看遍这一年中国与全球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前沿与商业探索,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新智驾年度推荐,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https://www.leiphone.com/special/custom/AIdrive.html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