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按,每当谈完了自动驾驶技术,许多人会不自觉的转到商业问题上来,他们的问题很直接也很简单——自动驾驶汽车到底能赚多少钱?其营收天花板又在哪?
眼下,大量风投、汽车制造商、科技巨头与新创公司打破头都要涌入这个行业。原因也很简单,它们等的是雨后那片彩虹,而彩虹背后是赚不完的钱。
行业分析师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发光发热的好机会,他们会时不时给出自己的营收预期,其中一些认为自动驾驶行业年营收的落点会在 5000 亿美元左右,而更大胆的分析师则给出了年营收 1 万亿-5 万亿美元的超惊人数字。
差别如此之大,是前者太保守还是后者太乐观?那些满怀期待疯狂撒钱的投资者是不是有些盲目了?
除了打造全新形式的原生自动驾驶汽车,许多厂商还希望借助价格低廉的自动驾驶套件对现有车辆进行改造。
想象一下,光美国汽车保有量就有 2.5 亿台,即使薄利多销这也是个极端庞大的市场。如果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让自动驾驶平民化,我们离世界大同就不远了。
可惜,现实与想象差别有点大,因为想把现有车辆改造成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太难了。
从市场上现有的自动驾驶套件来看,它们大多非常粗糙,即使投入使用风险也非常高(还好敢吃螃蟹的人不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打造一辆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就像在做脑部手术,半吊子产品只会害了用户。
当然,也有阴谋论认为,有些人使劲打压自动驾驶套件是为了维护大公司的利益,这样的做法还断绝了普通人拥有自动驾驶汽车的可能。
面对这样的言论我只能说,谁不希望让大家都用上便宜实惠的自动驾驶啊,但前提总得是安全吧,毕竟让一个几顿重的巨物横冲直撞可是相当危险的。
当我们遇到类似计算问题时,可以诉诸于“信封背面”计算法(back-of-the-envelope,意为在信封背面粗略计算,它比猜测准确,但又比不上精算)。
科技行业面试时经常会用到一个经典的问题,即让技术人员估算一下纽约城到底有多少检修孔。这种匪夷所思的问题跟技术人员的工作完全无关,如果不专门去谷歌搜索一下恐怕没人能给出答案。
擅长逻辑思维的技术人员哪能败下阵来,况且这并不是个无解难题。聪明的技术人员会充分利用纽约城网格形的布局,横过横向和纵向街道数得出大致的检修孔数量(假设每个交叉路口有一个检修孔的话)。
当然,想用上这种方法你首先得了解纽约城的地形,几纵几橫都铭记在心的那种。因此,即使你有方法,恐怕不查点资料也难给出正确答案。
稍微跑题一下我们还是得回到“信封背面”计算法,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使用综合指标得出相对合理的估算结果,接着再基于这一结果考虑其他问题。
在许多力求精确的人看来,“信封背面”计算法得出的结果确实原始又粗糙,而且“上不得台面”。不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绝对启发性十足,靠着它许多人能对问题进行深挖,从而找到更多水面以下隐藏的细节以支持自己的猜想。
大前提解释清楚后,我们就能通过“信封背面”计算法来预估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营收天花板在哪了。
当然,还是要提醒大家,本文给出的数字只能算粗略估算。
现在还提自动驾驶等级确实有些老生常谈,但在这里澄清一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相当必要。
所谓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指的是那些 AI 可以 hold 住全场,不再需要人类辅助的车辆。换到 SAE 的语境中,它们就是 Level 4 和 Level 5 自动驾驶汽车。至于我们常说的 Level 2 和 Level 3,则需要人与 AI 共同负责驾驶任务,它们属于半自动驾驶,也被称为 ADAS(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
当然,现在我们还搞不出 Level 5 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至于未来能不能搞出,何时能搞出也都是未知数。不过,一些 Level 4 项目已经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虽然有人吐槽称这些在公路上测试的项目是将普通人当小白鼠)。
鉴于半自动驾驶汽车依然需要人类驾驶员参与,因此此类车型开起来跟现有车辆差别不会太大,所以也就不包含在本文的估算结果中了。此外,一直以来我都对 Level 2 或 Level 3 有看法,毕竟有很多人会轻信所谓的先进技术,他们甚至在半自动驾驶汽车上打瞌睡。
既然说的是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那我们就不用考虑驾驶员这个因素了,因为车上的所有人都是乘客。
许多人曾预言称,我们的出行方式即将发生巨变,拼车打车(MaaS 模式)会成为主流,而私人拥车将逐步消亡。
未来,汽车巨头、打车巨头和科技巨头将成为人们自动驾驶出行的主力提供商,因为打造一个自动驾驶车队实在是太占资金了。当然,如果你钱袋足够深,也可以自己买车组建车队,只要能拿到运营执照并搞定需求分配算法,也可以在这一行挣钱。
在我看来,这样的预言太理想化了,无论如何发展私人拥车制都不会彻底崩溃。我的逻辑也很简单,既然自动驾驶汽车能自己出门赚钱,我为什么不买一辆让它帮我赚赚外快呢?这种肥差可不能只让大公司享受。
不管怎样,已经没人否认自动驾驶汽车的“润滑剂”功能,它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希望是积极影响)。
眼下,美国人每年花在开车上的时间大约为 700 亿小时,自动驾驶化后这些时间都会重新回到人们手中,能释放多么巨大的生产力啊。
这样一想,自动驾驶汽车即使收费贵点也挺合理。至于到底如何定价,现在还没人清楚。在这里,我们可以共同探讨一下。
从数据上来看,美国人每年要开车行驶 3.22 万亿英里。如果你第一次见到这个数据,可能会惊掉下巴。
如果这些里程全部由自动驾驶汽车完成,得创造多少营收?
下面我们先做一系列看似极端的假设,比如假设路上只有自动驾驶汽车,人们每年的行驶里程变化不大等。
这样的情况下,乘坐自动驾驶汽车每英里要付多少钱?
从 Uber 当下的标准来看,人类驾驶员提供服务的网约车每英里收费大约在 1 美元左右。至于自动驾驶汽车,一些专家认为其服务费用只是现在车辆的三分之一,也就是 0.35 美元。
在这里,我们要用到以下简单公式:
即预计年营收=行驶里程数x每英里服务费,套用现有数据可知,美国市场自动驾驶汽车的年营收天花板为1.12 万亿美元。
1.12 万亿美元可真不是个小数字,即使与其他几个美国支柱产业相比也毫不逊色(比如房地产),怪不得大家都打破头要冲进来分一杯羹呢。
不过现在问题在于,到底多久之后投资者才能见到回头钱?他们前期砸下的真金白银最后能否“加倍返还”呢?如果收益迟迟不来,1.12 万亿美元的年营收不就成了海市蜃楼?不知每四个月一次的“滴血”财报,投资者还忍心看多久。
前面我就说过,自动驾驶化后每年省下的 700 亿小时会重新归驾驶员分配,而这些空闲时间能创造巨大的营收机遇。
广告商们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了?
要知道到时人们不但会被“困在”车厢里无事可做,而且面前还少不了各种显示信息的大屏幕,再加上 5G 的辅助,这些时间绝对价值连城。除了广告,借助自动驾驶汽车变现的方法还多着呢,比如在线娱乐和物联网等。
因此,1.12 万亿美元的营收天花板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虽然我们现在无法预估这一数字,但如果说附加值能占到年营收的 20%,那么这个数字就能进一步增长到 1.34 万亿美元。
别忘了,未来可能还会有大量诱导需求出现。这里我们说的诱导需求指的是一旦有了某些新功能,基于这些新功能就会生发出额外需求。
一些人相信,自动驾驶汽车终将一统天下。这也就意味着,每年 3.22 万亿英里的行驶里程可能有点低了,自动驾驶汽车带来的出行诱导需求可能会相当恐怖。
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来美国人的出行里程一直在增长,年增长率约为 2.8%。因此当自动驾驶汽车真正落地时,3.22 万亿英里可能就是毛毛雨了。
于是,我们就有了个新公式:
即预计年营收=(正常年行驶里程+新增年行驶里程+诱导需求里程)x每英里服务费+广告年收入+信息娱乐年收入+物联网年收入+其它杂项年收入
假设新增里程能占到 3.22 万亿英里的 20%,再加上另外 20% 的诱导需求,每年的总行驶里程将增长到 4.5 万亿英里,乘以每英里 0.35 美元的服务费,年营收将顺势提升至 1.58 万亿美元。如果再加上广告等其它额外营收,总营收冲到 1.89 万亿美元很轻松。
如果到时服务费没这么便宜,恐怕总营收还得进一步攀高。
所以说,单是美国市场自动驾驶汽车年营收就能接近 2 万亿美元。
那么这个数字合理吗?
我感觉没什么问题,毕竟许多分析师认为全球自动驾驶年营收能达到 5 万亿-7 万亿美元,美国市场占到其中的 2 万亿美元绝对没问题。
自动驾驶汽车一统江湖并非一蹴而就,它们在所有车辆中的占比是缓慢上升的,什么时候它们占比达到 50%,年营收就能站上 5000 亿美元的台。如果渗透率达到 75%,就能达成 1 万亿美元的年营收目标。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那就是由于传统车辆大部分时间都在停车场休息,因此自动驾驶时代车辆保有量会迎来大滑坡。大多数专家认为,要保持 3.22 万亿英里的行驶里程,我们不再需要 2.5 亿台车了。
当然,我们还要考虑组建车队的成本问题,因为巨大的营收并不意味着高额利润。毕竟不停在路上奔忙的自动驾驶汽车恐怕 4 年时间就老化了。(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