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雷锋网· 新智驾(公众号AI-Drive)联合雷锋网 · AI慕课学院举办的未来汽车大讲堂,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车辆研究所最早期的研究人员孙一飞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自动驾驶的商业应用分析,以及青飞智能在国内自动驾驶一线市场的产品经验。孙一飞认为,无人驾驶小巴具有延伸的商业价值,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现在可以实现量产。
目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简称SAE)J3016国际标准。
该标准来自2016年9月19日美国交通部与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联合推出的《美国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该标准的定义作为目前业界评定汽车分为Level0至Level5共六个等级,并根据有人操控还是自动驾驶系统主要监控驾驶环境,划定Level2和Level3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
指南的推出,意味着此前颇为权威的NHTSA五级分级标准未成为联邦标准。两个标准的区别主要是,在“有条件自动化”与“完全自动化”之间SAE多分了一级为“高度自动化”。美国加州车辆管理局(DMV)在2016年9月30日公布的法规草案中还提到,汽车厂商不应该在广告宣传中使用包括“self-driving”、“automated”或“auto-pilot”等“自动驾驶”的词汇,除非车辆产品确实能在无须人类驾驶干预的情形下自己行驶。
限定场景无人驾驶小巴商业前景分析
目前国内外有约7家公司在研究无人驾驶小巴,NAVYA 2016、青飞智能G200 2017等。同样新加坡政府表示2022年全面使用无人驾驶小巴,目前他们将为无人驾驶小巴设立三个新的街区试点,为建设无人驾驶的基础设施做好准备。
那无人驾驶商业模式的痛点和挑战是什么呢?
孙一飞认为,目前无人驾驶小巴的商业痛点包括,代替人力、提升园区品质、提供一种面向一切人的园区微交通系统和为开放路面积累算法与数据基础。同时面临着成本、功能、易用性和安全性的挑战。
无人小巴市场相对比较成熟,具有延伸的商业价值,也达到量产的标准,预计无人驾驶小巴市场将从2017-2020开始井喷式增长,所以无人驾驶小巴是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的入口。
讲到无人驾驶的商业化,插播一条广告,雷锋网将于2018年1月16日在硅谷举办GAIR硅谷智能驾驶峰会,将有数十家顶级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在大会做演讲交流,并有中美两地近百家产业链公司到场参与峰交流,到时我们会就无人驾驶可落地的商业化场景有更多讨论。GAIR硅谷智能驾驶峰会详情请访问GAIR硅谷智能驾驶峰会官网https://gair.leiphone.com/gair/gairsv2018,与顶级自动驾驶技术公司面对面。
说回典型的限定场景无人产品的应用还有,无人驾驶BRT、无人物流车、无人工程机械和无人卡车等。
其中,各自的发展现状、运营模式、商业痛点、商业逻辑、市场分析、落地分析、量产计划以及在什么阶段实现井喷式增长、研究这些产品的大型企业和初创公司及他们各自的的融资情况、这些公司又会运用哪种产品作为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的入口?
限定场景产品的商业逻辑&挑战
1、限定场景产品的主要商业逻辑
现阶段传感器价格普遍较贵,有无人功能的产品推向市场,最好采用2B的商业模式,因为商业客户的价格敏感性较低于个人客户。
通过高频额使用,摊销所有高精度传感器的成本。例如一个雷达要5到6万元人民币,每天车辆要行驶10个小时,无人小巴就能来回跑几十趟接送客人,如此单套成本就会比较低。
接地气,产品只有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落体实现商业化。
无人配送车从1套产品到100套产品再到1000套产品运送成本是不同的,规模越大,越需要完善的供应链管理。
2、限定场景人流模型
3、限定场景车的技术挑战
限定场景车的技术挑战包括,传感器的性能范围、解决GPS 信号的问题、车辆的使用寿命、解决雨天雾天的问题以及解决大人流的问题。
……(未完,详情请点击《未来汽车大讲堂第14期》)
想了解更多关于自动驾驶应用的产品和市场变化?孙一飞还说了哪些干货?欢迎报名参加《特定场景自动驾驶|未来汽车大讲堂第14期》(http://www.mooc.ai/open/course/346),即可在线观看青飞智能CEO孙一飞对限定场景自动驾驶应用及商业分析详细解说的课程视频。
另外,微信添加助教“小慕”(moocmm),并备注:低速+姓名+职位,通过审核后将邀请你入群(专业群审核严格,请认真填写,感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