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和HUD一样,线控技术最早也源自飞机。
在人们熟悉的螺旋桨飞机上,控制飞机的方向舵主要是通过连杆或更简单粗暴的钢索,与操纵杆或踏板连接起来,以机械转动的方式对机身进行控制的。
但随着第三代战斗机和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出现,复杂的气动布局和控制需求,让电传飞控系统取代了机械传统系统,飞行员的操控命令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至自主式舵机,就能实现对飞机的控制。
与自动驾驶仪配合,更是能极大提高飞行员的工作效率,降低疲劳感——这似乎和汽车的自动驾驶颇为相似。
在汽车的电气化转型中,线控底盘技术同样是“重点关注对象”,尤其是L3级自动驾驶的落地速度正在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线控底盘赛道。
在众多的线控底盘产品中,线控制动又是现阶段的热门之一。
仿佛一夜之间,线控制动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也因此诞生了许多新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国内布局线控制动的企业已经多达 50 余家。
某线控制动企业高管周辛也,为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新智驾分析了线控制动火爆的原因:
其一,是主机厂对于新兴的事物,总归要有一个验证周期。
从线控制动技术诞生后,大概经历了三、四年的实验,并充分验证了线控制动的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能量回收功能和一系列的辅助功能,比如AVH(AUTOHOLD)自动驻车等等,才开始在部分车型上开始推广。
所以在2020年之后,可以看到线控制动产品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博世的iBooster
其二,从 2015 年到 2020 年期间,线控制动产品出现了技术路线之争,分别是Two-box 方案和One-box 方案。Two-box 的主流搭配是iBooster(intelligent Brake System,智能刹车系统)+ESC(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ler,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One-box技术则是将前面两种技术进行集成。
当时各家主机厂对于这两个方案到底是哪个是未来主流,还都处于研究摸索、相互探讨的过程当中。恰巧也是在2020年后,路线基本确定——10 万及以上车型,都会使用One-box方案。路线的确定,进一步扫平了线控制动发展的阻碍。
单从结果来看,线控制动就像是在一两年内突然火爆起来。
目前国内的线控制动市场,已经形成了以国外供应商为主导,但是国内企业正在快速上量的态势。
国外企业在起步阶段占据了先发优势,也是目前线控制动行业最大的“势力”。
线控制动在国内兴起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5 年左右,也就是新能源汽车开始起势的时候。
因为新能源汽车在制动方面无法适用传统燃油车的真空助力器方案,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制动方式,既能保证制动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实现整车的制动能量回收功能。
于是国外的博世、大陆等厂商在那个时间节点,针对电动车推出了iBooster 产品,抢占了市场的先机。
线控制动行业的从业者霍晓华告诉雷峰网新智驾,就目前而言,国际头部供应商依旧占据了市场主流,其中博世的体量最大,在国内各自主品牌主机厂里面占到了主要的份额(超7成);其次是大陆、采埃孚和万都,三家的份额比较接近。
紧随其后的是本土企业。平心而论,国产线控制动企业的发展,受益于此前全行业的缺芯。自2021 年下半年至2022年末,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受制于缺芯,博世、大陆等国际大厂对于本土企业的供货出现了比较大的缺口。
主机厂为了不影响整车的交付和销售,选择了优先保供,使用本土供应商产品的意愿明显提升,也让本土的供应商有机会去证明自己。
在本土企业中,诞生了三股“流派”,并且各自特点分明:
学术派,代表企业:同驭汽车、英创汇智、比博斯特。
同驭汽车是由同济大学科研团队发起组建的,核心团队成员在汽车行业平均从业经验12年以上。同驭汽车在Two-box 里面的iBooster产品上销量很高,属于头部企业,但是没有布局ESC,就想直接跳过去做One-box 产品。
霍晓华表示,从iBooster到One-box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想要轻易“跳过”难度很大,而即便迈过了这个技术门槛,能不能取得主机厂的认可,则是同驭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同驭iEHB集成式电子液压制动系统
据他介绍,当前同驭的很多出货量主要集中在合众的哪吒,长安、长城等自主大厂中还未能开拓市场。
英创汇智成立于2013年,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很早便开始从事ESC技术的研究。在疫情期间,英创汇智的ESC 产品出货量很大,做到了每月近20万的出货量。
英创汇智在One-box的研发进度和技术研究上还处于攻关阶段,暂时未量产。不过有消息称今年上半年其ESC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导致五菱某车型一度被停工。
比博斯特是线控制动行业的后来者,但其技术源自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攻智能制动、智能转向、域控制器&一体化线控底盘,成立仅两三年,目前每个月的ABS(防抱死系统)、ESC 的出货量已经到了两三万的级别,主供零跑汽车。
技术派,代表企业:伯特利、拿森。
伯特利已经处于一梯队遥遥领先的位置。作为一家上市企业,伯特利的资本比较雄厚,此前在卡钳、EPB(Electrical Park Brake,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等领域已经深耕了很多年,有一定的市场积累。
伯特利的One-box 产品于2022年投产,是国内最早投产One-box 产品的企业,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份额。
某投资机构工作人员袁昊告诉新智驾,伯特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市场地位,一定程度上源自其投资方有奇瑞汽车的背景。
拿森的NBooster产品
拿森科技成立于2016年,产品涵盖了iBooster、ESC、One-box、线控转向系统以及自动驾驶L3/L4级线控底盘解决方案,客户涵盖了长安、长城、广汽、吉利、比亚迪、北汽、百度等近30家知名整车厂和自动驾驶公司。
2021年拿到5亿元的C轮融资后,如今已形成了从研发到批量量产的良性循环。但是袁昊认为,拿森的挑战是融资速度太快,5个股东急于赚钱。之所以产品线布局如此丰富,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
产业派,代表企业:利氪科技。
利氪科技之所以被归纳为“产业派”,是由于其既无学术背景,创始人也并非技术出身。
利氪科技在Two-box和One-box都有布局,利氪的Two-box产品比One-box早出来半年,并且第一时间向海马和江淮供货;One-box产品去年小批量交付,目前刚刚开始规模出货,据说量不算太大,主要是供给奇瑞、海马。
此外,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创业型企业,在今年4月的B轮融资中获得了4亿元。
作为一家行业资历不深,且没有太多技术背景的年轻企业,行业对利氪的争议也是最大的。
袁昊表示,线控制动是一个安全件,要想把这件事做成,最重要的是正向研发、know how的沉淀。一家仅成立两三年的新公司,招了一帮人居然就能做出产品,甚至还融了很多钱,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
不过周辛也却对此并不赞同。
他认为,利氪的创始人、CEO惠志峰,最早就是在博世负责制动业务的市场开拓;利氪研发团队,有的来自于采埃孚、博世,还有部分来自于本土厂商,显然是有技术背景的,在原先的企业也有对应的技术积累。任何一家企业在初创阶段,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坑,这会考验一家公司的综合能力,但只要在技术上不犯大错误,一些小问题可以利用团队的快速响应和技术能力去迭代升级,把它解决掉。
本土供应商的“内忧外患”
疫情结束后,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开始恢复,尤其是缺芯问题得到了逐步缓解。而这也意味着疫情期间的供应链格局再度迎来“洗牌”。
霍晓华表示,芯片恢复供应之后,对本土供应商的影响很明显。
以长城为例,在缺芯的时候,仅仅是一款ESC,长城就从博世一家供应商,增加到了七家。芯片恢复供应之后,长城也在思考,这七家供应商的存废问题,很有可能会留一两家比较靠谱的本土企业,剩下的都会直接弃掉。
而且即便如此,剩下的这一两家的本土供应商也会被拿来和博世PK。
在疫情期间缺芯的情况下,国产产品的品质只要和海外厂家差不多就行,但现在不缺芯了,主机厂也在思考选择国产的理由。
对于主机厂而言,要么本土供应商在成本上能给予明显的优势,要么在性能上比国外厂商做得更好,但显然第二点难度更高,只能退而求其次,在价格上有更高的要求。
总的来说,芯片恢复供应之后,有两点影响:
第一是原先有一定机会的企业,如果没有抓住机会,或者表现欠佳,会被淘汰;
第二是实力足够,产品品质还不错的本土供应商,依然会受到主机厂的价格挑战。
而面对本土供应商的穷追不舍,即便坐拥着庞大的市场份额,国外厂家也同样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霍晓华称,从他了解到的一些信息来看,国外企业特别是博世,显然已经有所察觉,所以外资和本土供应商的竞争关系正在加剧,逐渐会进入到白热化。
对于像博世这类产品品类更为齐全的国际供应商而言,针对本土线控制动供应商的反制手段,是合理利用自己的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加强和主机厂的协同。因为博世除了能够做线控制动产品,还能够提供包括ADAS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
此外博世还拥有安全气囊芯片这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武器”,所以利用综合优势,在和主机厂的合作中,也更能体现自身价值。随着线控制动行业竞争力度加大,本土供应商正在快速成长,博世在系统解决方案上的优势,能够转化为给予主机厂的价格优惠,这是一些本土供应商所不具备的。
除了国际大厂,一些国内主机厂的“嫡系”配件厂,也在涉足线控制动等产品。周辛也认为,各家主机厂都要去做线控制动,原因有两个:
第一是有比亚迪起等厂家的示范作用。比亚迪在缺货期间整车的销量反而特别好,主要是得益于它的供应链稳健。例如线控制动,在疫情缺货的时候,弗迪科技就研发成功了One-box产品,对整个汽车产品的供货提供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各家主机厂看到了这个现象,也想自己布局,保证核心零部件的供货安全。
第二,制动产品,包括整个底盘产品,都是智能驾驶里边的重要的一环,也是未来的趋势。所以各家主机厂涉足线控制动产品的本质,是在布局智能驾驶的全栈自研能力。
但他始终认为,“想做”和最终“能做出来”,其中要经历很大的考验,这一过程中至少有三个台阶要迈:
第一个是能研发成功,第二个是能够批量稳定制造,第三个,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现在除了比亚迪已经基本上把前两个台阶迈过去了,其他的车厂都在迈第一个台阶。这其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个例子,就是长城精工,早在六七年前,他们就在布局做线控制动,截止到今天都没有实现批量投产,说明还是有很高的门槛。
因此,短期内主机厂的自研还无法对本土供应商的生存空间构成挤压,从长期来看,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取决于主机厂自身的能力,是不是确确实实能够爬过三个台阶。
周辛也说,整体来看,未来线控制动行业想要走入良性发展的格局,那么无论是主机厂的“嫡系”零部件厂家,还是本土供应商,都要相互协同,一起努力,去 PK 博世这样的大厂,把他们的市场份额从70%、80%降到30%、40%,甚至更低,这可能是一个更良性的发展思路。
(文中周辛也、霍晓华、袁昊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