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Waymo 与吉利宣布合作。一个是全球自动驾驶行业的领军者,一个是国内自主汽车品牌领头雁。
具体来说,吉利旗下的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极氪将为 Waymo 的无人驾驶车队提供专属车辆,并将于美国投入商业化运营,但尚未对外公布具体时间表。
此前,全球范围内与 Waymo 有过合作的车企并不算少,但本次与吉利的合作特殊之处在于,这是 Waymo 官宣的首款为完全无人驾驶而打造的车型。
通常来说,自动驾驶玩家与车企的合作整体主要可以分为后装和前装两大形式。
前几年,后装更为主流也更符合行业的发展现状,即自动驾驶玩家向车企采购一批车辆,然后对这批车型进行改造、加装,使其初步具备自动驾驶的功能。
但从长远考虑出发,后装方案拥有太多限制,现已慢慢淡出市场。比如玩家们需要根据购买的不同车型的条件去不断调整其自动驾驶系统套件的配置以及安装方式,如果套件与本车无法配度好,还会影响整体的自动驾驶效果。
相比之下,前装量产方式则可以根据自动驾驶的需求进行设计,在安全性以及个性化出行方面做得更加极致,也更符合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的终极形态。
官方资料显示,区别于传统车型聚焦驾驶者的设计思路,此次双方携手,旨在深扎无人驾驶应用场景,打造专属 Robotaxi 出行服务的产品,更注重乘客的偏好,包括乘车体验的舒适性与便利性。
在外观上,该车型具有离地间隙低、地板造型平整等特点,同时取消了B柱设计,能够为乘坐者营造充裕的头部和腿部空间,带来更便利的上下车体验。与此同时,该车型采用更加灵活的座舱设计,可支持有驾控机构和无驾控机构两种方案,以及多种座椅布局。
据了解,该车型由极氪欧洲创新中心(CEVT)设计与研发,诞生于极氪为未来智能出行打造的专属架构——浩瀚-M(SEA-M)架构。
根据规划,该车型交付后将搭载 Waymo 旗下的 Waymo Driver 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与吉利合作打造的车型将成为 Waymo 抢占商业落地高峰的关键一环。
从行业的现状来看,玩家们已经进入了无人化商业落地的探索阶段。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商品进而实现盈利,或许需要先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运营。现今的自动驾驶并不是简单的产品交付,而是集产品、服务于一体的整体方案,如果玩家不具备运营能力,自动驾驶很难真正发挥出服务乘客的价值。此外,规模化运营也能降低成本。
二是成本。任何一家企业的直接利润来源,简单地理解就是收入减去成本。但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一方面,整车配备软硬件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前期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巨大。
三是安全性。尽管现阶段的自动驾驶可能无法实现零事故,但理论上讲,自动驾驶要比人类驾驶更安全。只有技术足够安全,人们才更愿意拥抱这项新科技。
对于 Waymo 来说,其在自动驾驶领域已深耕 10 年,公开运营了数年,经验和资源自然不用再赘述。
相比之下,成本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而与车企进行更深度专属车型打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比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包括冗余设计)增强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产线以流水化的形式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同时也保障了车辆质量的统一性等。
事实上,在吉利之前,Waymo 已经与 FCA、沃尔沃等企业有过不同程度的战略合作。但不同的是,在众多的选择中,Waymo 将其完全无人驾驶落地的载体交由吉利(极氪)打造,尽管极氪品牌的诞生并不长。
有意思的是,今年 9 月,自动驾驶领域的另一位明星玩家也曾宣布与中国自主品牌合作,共建 Robotaxi 车队。
当时,Mobileye 在德国发布了一台六座自动驾驶(L4)电动汽车,并宣布将于 2022 年开始在特拉维夫和慕尼黑展开 Robotaxi 商业运营,而蔚来 ES8(可以理解为特别定制版)会作为投入使用的重要车型。
出于法律法规的原因,Mobileye 早期只能在慕尼黑公开道路上进行载人测试。不过,一旦获得监管部门批准,车队将从测试转向商业运营。与此同时,Mobileye 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 Robotaxi 运营活动也会有序展开。
基于本次合作,Mobileye 会在未来十年逐步将 Robotaxi 服务推广至整个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
在以往认知中,Mobileye 是 ADAS 领域的先行者,在 L2 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扎实,如今进军 L4 领域无疑有着战略层面的重要性。但同样,落地合作伙伴选择了中国车企。
无论是 Waymo 与吉利,还是Mobileye 与蔚来,这些合作都也在很大程度了证明,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正在获得来自全球的认可。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