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无人机一年才回来三次,赶上年底全‘归窝’了,你们运气真好~“
这是西门柳上迎接智驾君的第一句话,西门柳上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具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背景的智慧旅游服务公司,2013年8月份因为数据采集业务的需要,他们成立了一只无人机航拍队伍,专注国内著名景点的拍摄,却没想到,这一拍就不可收拾……
“看,这里的每轴上下桨是我们独家设计的,还是逆向旋转的;如果用常规的八个螺旋桨平铺的造型,风一大的话,就可能随风吹走了,我们的机子在大风环境下可以像打了4个桩基一样的死死地定在空气中。
这是我们给无人机特制的‘保温套’,虽然样子很粗糙,但是能‘抗感冒’;这个是碳纤维手臂,目前用的最轻的材料了……”
技术人员陈光文在介绍这些无人机时,像介绍自家宝贝一样的,事无巨细,智驾君用耳朵都能感觉到对方的热情。
在堆满无人机的房子里,智驾君看到了一排排做工精良的铝箱子,挽起袖子一提,足足有六七十斤,箱子里面打开是满满的电池
"到高原上拍摄一次就要带很多电池和SD卡,有时候车上不去,摄影师要抱着它们爬十几公里的山路登到山顶;有时候碰巧有些风景得在早上拍, 公鸡还没叫就得起床上山了"。
西门柳上家的无人机飞手上阵前都会先过虚拟飞行培训这关,如图示,智驾君拿着遥控,右手控制油门(前后)和机身倾斜(左右),左手控制航线(左右),力度稍微大了点无人机就失联,速度稍微快了点无人机就炸鸡,也就是说在现实飞行中,智驾君已经毁了好几架无人机了。
“如果你此时手里也拿着一台无人机,你就会知道看似自由翱翔的无人机,其实下边都有个小心翼翼地飞手,在飞手正式上手前,他可能已经在电脑屏幕前练到想吐了。”
听到这里,智驾君开始固执地相信,那些拿着遥控器不知疲倦的飞手们,背后肯定有个强烈的信念在支撑着他————————要拍精美的航拍图片,要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要让这逼仄的工作变得有意义一点。
技术人员告诉我们,当时市面上流行比价多的是沿海地区航拍用的无人机,可公司需要的是能到全国各地优美景点航拍的无人机,在经度和纬度上,跨越度都非常大。
团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无人机怎么样才能上高原? 之前不乏央视拍摄纪录片上青藏高原的英勇事迹“听过的最夸张的一次记录,导演带了6架无人机,结果牺牲了5架”。
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才发现,高原上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左右,在海平面上能飞的到了高原上就不能飞了;另外在比较险峻的山区,GPS信号稀薄,有时候飞机会随着穿堂风直接飘走……折腾了近3个月,一台普通的无人机到我们这就变成了直径40厘米,重量8000克,造价20万左右的专业无人机。”
好的,话不多说,下面我们直接用这些个无人机拍的美图来带你们感受这群人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