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R垂直媒体VRerse(元代码)的创始人Nada
微软 Build 2015 大会于4月30日开幕,开场的 Keynote 已经将微软帝国的野心宣扬得淋漓精致。请观看以下9分钟的视频来了解其核心重点。
总的来说,大战略,全兼容,从此所有程序被移植到 Win10 只是动动手的事情。这是开发者的福音,大福音,服了又福。
作为 PC 界的霸主,微软对于生态的把握还是相当稳健的。是的,有人会说:那我以后还用专门给 Win 开发应用么?Windows 的优先级岂不是反而被降低了?黑莓啥的前车之鉴又忘了?乍看确实如此,但庞大的生态系统让你从经济角度出发来说,会希望给 Windows 开发,而当开发成本降低到一个阈值后,慢慢的开发就会成为“必须”。
总的来讲,这是依靠 PC 强大的生态作为支撑的一招,一般人玩不起,当然有风险,但是却会最实用,这和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理念是一样的。最终,Windows 移动生态有可能通过这一招扳回来。
对于最关心的 HoloLens,大家都已经明白有多叼炸天,各种上手报告多了,我挑出大家关心的点说一下:
• 可视角度:目前来说,根据体验者描述比较小,可能是20-40°之间(Oculus Rift DK2 大概在100°左右),还是有很明显的“透过长方形窗口看世界”的感觉。有人拿信用卡打比方 – 大概是在你眼前5厘米左右那么大小。
• 延迟 – 有一点点的延迟,当缓慢移动头部时图像会有点没跟上
• 稳定性 – 非常好。没有卡顿,晃动出现。AR 最大的难点之一在于针对环境的实时的渲染交互,这是算法和算力的综合实力的体现。据体验者描述,全息图像和周围环境融合得非常和谐。在测试前初始化的时间(包括重启)大概需要30秒。
• 形态:和在一月时,绑你身上一个大主机不同,这一次,已经是一个和照片里一样的东西了。这速度!!!
• 交互方式:目前被称为 GGV,手势、凝视以及声音控制。据体验者声称,原本以为会比较复杂难上手,但意外地发现非常自然,几乎没有学习成本。所谓的凝视并不包含眼球追踪。也因 此,在测试前所有使用者都需要测量瞳距。而手势识别也没有手指跟踪等,理论上来说目前只能识别你的“点击确定”这一个动作。
• 图像显示:全息图像非常实在,而不像很多 AR 产品都是半透明的图像。当然,如果对着灯光来,图像还是会弱下去。没有 Light Bleeding。近焦距离(大概60cm)内不可视,因此机巧地躲开了 VAC(焦距失调冲突)。图像清晰锐利高对比(在演示房间内,比较暗),不会出现像素网格。据估计分辨率在720p。
• 跟踪:头显上能看到4个摄像头,左边两个右边两个朝向45°左右。跟踪方式不明,有些体验者挡住这4个摄像头但并未发生断裂或跳帧情况。
• 环境互动:最重要的是遮挡。至少目前来看,全息图像不会被静态物体挡住。比方说,你能看到实物墙后面的全息图像。此外,全息图像也不会和环境光线发生互动。
• 重量:还好,体验过程中没有发生让人非常在意重量的情况,基本上佩戴舒适。
• 发热:被动散热,同样在体验时间内并不让人觉得有问题
• 续航:未知
• 售价:未知
• 上市时间:Windows10 时间窗口内,也就是 Win11 发布前(……)
• 完成度:就大家体验的情况来看,完成度已经相当高了,而现在让人比较纠结的就是窄小的可视角度。此外,遮挡也应该会是他们接下来努力解决的重点。不过,在短短几个月内把一大堆变成真正的眼镜还是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反正这种设备带来的社会变革肯定是翻天覆地啦,至于各行各业准备好没有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微软的新浏览器 Edge 是改头换面的新产物,原来的 IE 系列由于深受各企事业单位喜爱,将在 Win10 中和 Edge 共存。除了图标,新的浏览器看起来还是要酷炫不少。不过这个浏览器本来叫斯巴达,为什么现在叫 Edge 了呢?
据内部员工称,当时起名时,名字第一个字母必须是 e 打头,因为对世界上很多人来说,e 就代表互联网。然后市场部对很多备用名做了大量调查,e 打头的 Edge 在各项调查中综合排在最前列。这个单词本身的含义也符合对产品的期望。但是由于 Edge 已经被很多产品注册,于是最终决定在前面加一个 Microsoft,变成 Microsoft Edge。
微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开放,全平台的 Office 等重量产品,在生产力层面完全可以说是没有敌手。同时微软也拥抱开源,宣布了支持 Docker 和对 .NET 的开源,使其支持 OS X 和 Linux。嗯,总的来讲,在这次开发者大会上,微软是满足了各位技术控了,如果你是开发者想必对 Visual Studio Code 相当满意,如果你爱好新奇玩意,屌炸天的 HoloLens 目前怎么着也比做 CG 的 MagicLeap 要强,各种跨平台和大一统,微软说这种话我们没什么理由不信。
让我们等着 Windows10 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