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以低成本、高质量激光雷达为目标的初创公司,Quanergy的出现无疑是昂贵激光雷达市场的一道春风。而与此同时,Quanergy在今年的CES大会上推出的固态激光雷达,也让它成为了第一家吃螃蟹的公司。
对于这家“不走寻常路”的公司,我们都抱有很多的好奇与期待。Quanergy成立于2012年,总部在美国硅谷,近期刚刚获得了1亿美元的B轮融资。 团队在百人规模,基本是技术研发人员出身。而具有十多年技术从业经验的Quanergy亚洲业务发展总监汤劲松,同样也对技术层面颇为关注。
日前在CCF-GAIR大会上,汤劲松与其它四位从业者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圆桌会议。期间,汤劲松提到,未来汽车需要在技术上和机制上做好两手准备,而这两者,都需要各个厂商的通力协作。在见面会上,雷锋网就自动驾驶的一些问题向汤劲松进行了解。
Quanergy亚洲业务发展总监汤劲松
首先是技术上的优化。以特斯拉事件为例,在汤劲松看来,摄像头和雷达的确是不可替代的,尽管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已经做得很好,但“还不够”,所以传感器的融合在未来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感知技术才是智能汽车的根,而识别路况就是感知技术的应用之一,”汤劲松表示,“这和人是一样的,要先利用头脑进行决策,人才能迈开步子走路。”
但与此同时,汤劲松一直强调要沉淀下来做技术。他提到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教授们有着每年出论文的压力,这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公司要营造一种环境,给员工安全感,“要做技术,就要沉下来”。他提到硅谷有很多做了30年的工程师,生活同样很愉快。“这个行业需要技术沉淀。”
其次是一些紧急情况下的机制。在汤劲松看来,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将会在未来逐步普及,随后的一个切入点可能会从以沃尔沃为代表的高端车开始,实现部分离线的功能。
“未来在我们往第四第五级的过程中要设计一些机制,在使用的时候有价值,在某些时候你强行把它当做自动驾驶的时候,汽车会有一些动作,否则的车会往旁边停,或者是其他的机制。”
但同样出于安全考虑,在是否要在汽车里安装黑匣子的问题上,汤劲松认为自己还不能给出一个答案,他对行车数据的隐私保持的是更加开放的观念。智能驾驶的数据形态来源多样,这对厂商同样提出了不少的要求。如果仅靠一个平台就想要解决所有问题,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对此汤劲松认为这同样需要多方参与。
汤劲松认为,未来的生态会是趋向合作,“没有一个领域像汽车一样需要合作。这个行业里有很多的玩家,不太会出现你死我活的竞争。”
与此同时,他认为汽车领域在法律的规范化上需要一些时间,目前也不太可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顶多是兼有人工接管功能的智能驾驶。“在汽车领域,终端完美是不可能的,” 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复杂度极高的汽车领域。
汤劲松对雷锋网表示,国内外的智能汽车市场在明年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目前看来并没有合适的切入点。而对于可能的应用场景,汤劲松认为,旅游、工业、以分时租赁为基础的停车租车是较为可能的方向。
“目前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提目标,而目标就是有效、安全、降低计算的负担。”
而对于亚洲市场的规划,汤劲松对雷锋网表示,Quanergy非常重视中国市场,而鉴于国内的道路情况、法律法规是迥然不同的另一套系统,他也表示前路任重道远。但对于未来的想法,汤劲松一直强调,他们目前“只想回归技术,将产品做好。”
关于更多Quanergy固态激光雷达的信息,可以参考雷锋网文章《B轮融资一亿美元,Quanergy 的固态激光雷达有什么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