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之前,卢东一直认为“华为是中国最牛的公司”。但风口一来,显然不是。
是时,他带着一堆疑问:
什么是互联网模式的真面目?
互联网公司成长的动力是什么?
它们和华为有什么不同?
然后以一种“很土”的姿态投身其中。
“我们还没有被别人这么鄙视过。”卢东清晰记得第一次去腾讯谈合作时的感受。实际上,他当时身居高位,时任磊科的国内营销总监。
但没办法,传统行业处在鄙视链最底端;而他,又顶着一头不算时髦的白发。
“人都是有梦想的。”在黑色幽默般的现实中,磊科与腾达经历着常年不断的“第二之争”,而TP却以两者5倍以上的体量稳居着行业第一。这太滑稽了,或许拥抱互联网才是出路。
所以到了2012年年初,卢东便搁下营销,带上一支小分队出走磊科;成立蜂联,然后满世界找互联网公司合作。前面那一幕便是后来发生的片段之一。
为什么一定要走?实际上,在蜂联正式成立之前,磊科已经与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当时是和迅雷。对此,卢东回答得干净利落:“(留在磊科)做不了。”
磊科给产品立项,有太多报告要写。成本多少?卖多少钱?卖多大量?整个销售方式是什么?用什么渠道?
全部搞定之后,还要调研三四个月,不一定对。可一旦确定,整个机器就开始转,中间说不行,要改一个地方,对不起,停不下来。
时至今日,这个冗长的过程依然让卢东感到疲劳。所以与其说“互联网”是卢东在不惑之后给个人英雄主义找的落点,且不如说是用最低的成本去尝试另一种可能。毕竟,“大不了就回磊科嘛。”
用卢东的话说,最开始那一年,也就是12年上半年之前,他一直在互联网外围晃荡。所以当时的他没想到成功能来得这么快,也消失得这么快。
是时,“净网行动”还未开始,与迅雷的合作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远程下载”。对方表示,“以前就给电视做过,其他硬件不好说。”卢东拍板,那就一起做吧。
第一款产品的研发周期半年有余,上市之初效果显著,可最终的销售曲线却是卢东从没见过的,不是抛物线,也不是正态分布,而是A字型。所以还没来得及雀跃,他就懵了:
“看不懂啊,我们已经把最牛X的下载功能集成进去了,怎么还不满意,再来。”
直到2012年7月,卢东一直在做两件事情:找投资;找合作伙伴。前者能让蜂联更互联网,后者能让智能路由器的故事落地。这个过程中,奇虎360浮出水面。
约谈地点定在北京。当时,卢东显然对谈话的走向缺乏预估,他对同行的人说:“去个一两天就回来。”结果此行却因谈话深入而滞留,两人也因没带衣服而变得不修边幅。
高效的交流建立在双方能看清楚自己的边界,这对360来说尤为不易,主要是因为在此之前,“360已经做过一款路由器,老周他们对硬件也有总结。”至此,360安全路由器呼之欲出,而在三个月之后,其销量又爬了一个大大的A字:
“跟360合作的第一款产品叫NI360,那是我们第一次上京东。360动用了它全部的导流资源,当时说就卖一天,怎么也得20万台以上。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面对这个结果,谈不上麻木。联手360,卢东至少体会到了身处互联网核心地带,那种对明天不可预知的快感。而整个行业也开始相信“路由器是智能家居入口”这一观点,用卢东自己的话说:“毕竟谁也不敢踏空。”
2014年11月,整个蜂联基本上都进驻了360,与360的员工一起办公。他们还在全方位地学习所谓的互联网模式,从着装到语境。但身处变世,方法论还未形成便有可能其丧失意义。
360安全路由器与小米路由器之间的口诛笔伐,像极了互联网版本的磊科和腾达。有趣的是,主角依然是那个看上去不可战胜的TP。
当小米路由器负责人唐沐意识到这点,他做出了与卢东当年相反的转变——风口过后,为“温饱”负责。而后者,也因为B轮在即,选择了短暂的偃旗息鼓。总之,进入2015年下半年,路由器的世界突然就安静了。
卢东不喜欢这种安静。在他眼中,事实就是事实,没必要渲染得“血淋淋”。而交锋除了带来感官上的快意,更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了路由器更多的可能,哪怕这种可能已经被对手自身的命运所证伪。
“其实业界出了好多路由器,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别的服务或功能,如果都加在一块,那这个路由器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厉害的路由器,但问题是谁都不肯。”
不给就谈,卢东依然对“大家一起把产业做起来”这件事满怀执念。另外,他也更愿意站在时间轴上去捋那些曾被同行否定的逻辑,然后宣布开源,并公布360路由器的开放接口与开发者计划。感觉对一个做了十多年路由器的人来说,再多等个十多年也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时至今日,卢东还是不敢对互联网妄下定论,但显然,“在大家都觉得自己很low时,去证明自己不low”已经不再是他现阶段的核心诉求。而当唯物问及,将路由器视作入口是否从源头就错了时,他表示:
“我还是坚信智能路由器是未来,坚信智能路由器是智能家居的入口,只不过这个路径比大家所希望要长。没有什么东西是一蹴而就的。360最近一直在研究人工智能。对这件事情,我们非常坚信。”
卢东在说这番话时,重音全都毫不意外地落在那三个“坚信”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