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腾讯(此处可替换成‘小米’、‘360’等任意巨头)也做类似的产品,你们要怎么应对?”
这是一个很没有创意的问题,但也是镌刻在所有创业者、投资人心头的问题。
昨天小米发布了五款产品,其中包括体重秤。一两年前,市面上就已经有很多创业团队在做体脂检测类的产品,在小米发布了体重秤之后,这些相关的从业者都免不了被问及“对你们有什么影响”,而这些创业者的说法出奇地一致:1、巨头来教育市场,是好事;2、巨头做得没我们专注,在这个细分的品类里,我们做得更好。
我们参考一个事实:小米手环之后,现在仍然活跃在市场上的手环类产品依然是bong、Jawbone、Misfit等等早就形成了一些品牌效应的产品,而其余的无差别的手环产品似乎都已经偃旗息鼓。
巨头的介入是促进还是扼杀了创新?有人说,巨头杀死的都是低门槛的产品,促使创业公司创新,是好事;也有人说,没有想明白怎么避免自己成为commodity(单一、无差异性的产品,如大米小麦、石油、矿产品)的硬件都可以趁早歇了;也有人说,巨头虽然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全面开花,但单点打击能力并没有那么强,只要你的产品够硬。
所以归根结底,如果创业公司做的产品没有技术或者运营上的壁垒,巨头的介入无疑就是灭顶之灾;但对于那些做差异化产品的公司,巨头的介入可能会是利好消息。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360的空气检测大师25号开始内测了,我们不仅又要问这对于同样做空气监测类产品的iKair有什么影响?
“以360的一贯打法,它大概会走低价普及路线——自从认识到硬件不能免费之后,360低于成本价销售倒是有可能的。
一年半前,iKair起步的时候,因为用户的认知度不足,市场对环境感知产品的需求并不大,巨头进入会加速对用户的教育,整个蛋糕会做大,这对iKair以及友商都是好事。
iKair是创业公司,还没有羊毛出在猪身上这等好事儿出现,所以不能亏钱卖硬件。
如今相关产业链和传感器的技术成熟度不高,不能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环境感知产品。如果降低成本,产品的测量准确性是难以保证的,不准确的数据对企业、对用户而言都没有价值。低价固然有竞争力,但归根究底还是要物有所值。”
iKair创始人王永涛这样说道。“物有所值”似乎是他对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描述。
“凡是你担心的事儿,一定会发生。”这句描述墨菲定律的话恰好就是周鸿祎说的。如果你担心巨头会切入你的领域,那么在最早开始做产品的时候就要想清楚怎么应对;如果没有良策,几乎可以不用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