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国内第三方推送服务商极光推送对外宣布转型为一家大数据服务公司,并且表示要做“中国版Palantir”,与此同时,公司名称从“极光推送”变更为“极光”。
算上5年前从移动沟通工具转型做消息推送服务(JPush),这是极光第二次转型。截止到现在,极光的推送业务交出了一份这样的成绩单:
“极光的推送业务已经服务了30万开发者,日推送消息超过5亿条,累计覆盖了超过40亿终端,占据了消息推送市场的40%。”——来源于极光官方
这样的数据虽然没有使极光成为消息推送市场绝对的寡头,但还是盖过了其竞争对手(百度云推送、腾讯信鸽和个推等)的风头。
如果只看上面这一组数据,你很难想象极光会在这个时候战略层面上的改变。
不过和第一次因为微信的横空出世而被迫转型不同的是,这次的转型是早有“预谋”的。
“我们几年前就开始着手将公司打造成一个数据平台公司,而消息推送服务就是为了积累用户的。从2014年开始,公司就开始储备大数据方面的技术和运营团队。”极光CEO罗伟东如此表示。
罗伟东(左)
当然还有一个事实是,JPush的服务以免费为主,并没有给极光带来太多的营收。
对此,极光CEO罗伟东直言不讳,“以前公司几乎只有JPush一个业务,推送的基础服务是免费的,只有高级服务项目和技术支持才收费。”
罗伟东透露的另外一组数据,更能解释为什么极光在消息推送市场份额第一的情况下,带来的盈利却并不可观:在JPush覆盖的几十万APP上,付费的客户只有一千家左右。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按照极光官方的说法,其在全国有一千多台服务器,这些硬件以及日常运行的成本几乎是个天文数字,再加上产品迭代所需的研发费用,仅靠消息推送一个业务产生的盈利对整个公司来说确实是杯水车薪。
当然,在罗伟东看来,整个消息推送行业都是如此。
“消息推送这样的开发者服务是很难货币化,货币化只能通过数据产品来实现。”
换言之,极光通过JPush的覆盖上获取了数据之后,就开始储备算法团队,现在就是提供数据服务的时候。
转型后的极光在开发者服务基础之上增加了数据服务和广告服务,增加的两大业务也是极光未来的主要营收来源。
iAPP是目前极光已上线的一款数据服务产品,功能和美国旧金山的创业公司APP Annie类似。它可以分析市场上每一个移动应用的走势,例如,市场渗透率、用户的数量变化趋势以及竞品分析等,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机构;另外一款数据产品是反欺诈产品,主要帮助P2P平台防止用户的欺诈行为。
当然,这些产品的数据都是来自JPush覆盖的移动终端(用户授权的情况下)。
不过有一个事实,国内外的纯大数据公司能够实现盈利的寥寥可数,最著名的Palantir亦是如此,其去年也在亏损。
不过对于两大新的业务,罗伟东还是很自信:
“我们的数据产品盈利模式和Palantir是相似的,预计精准广告业务今年的营收将超过一亿元,反欺诈产品也可以达到几千万。”
“我们希望做中国的Palantir。”
其实,极光也不是第一家宣称要做“中国版Palantir”的公司。
Palantir是大数据领域的一匹黑马也是最炙手可热的独角兽公司。它的业务模式是处理、分析特定应用场景的外部数据,目前有Palantir Gotham和Palantir Metropolis两个产品。
Palantir Gotham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政府,例如FBI等,早期的Palantir订单几乎都来源于此;
Palantir Metropolis则是后来推出的产品,面向的是金融、投资机构等商业领域。
根据业内人士公布的数据,Palantir商业领域的业务已经占到了70%以上。因为Palantir超过200亿美元的估值,让其俘获了大量的“粉丝”。
这些企业有两类,一类是效仿Palantir Gotham产品的服务政府警务的情报数据分析公司,例如,智器云和蓝灯科技。它们都是以数据分析为主,而数据的采集多由政府来提供,这里有很多都是创立比较早的企业,但目前似乎还没有一款很成功的商业化产品。
另一类是模仿Palantir Metropolis的业务模式,做金融反欺诈以及投资领域的分析,如被厦华电子收购的BBD数联铭品,以及极光。在国内,这类大数据公司大多都是依靠自己来采集数据,例如,数联铭品在纽约、香港、新加坡和英国等地设置了数据采集站,采集到数据之后,才会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分析数据的特征。极光也是如此,它的数据来源是其消息推送业务覆盖的移动终端。
有业内人士是这么形容的,“金融行业是最依赖数据的,也是最容易变现的。”而金融行业去年才逐渐融入大数据。所以从去年开始,金融大数据方面的投融资案例也在逐渐增加。
模仿国外产品无可非议,不过要复制Palantir的成功关键还是能否做出一款适应国内大环境的数据产品,就目前而言,国内的大数据行业还起步阶段,这和SaaS行业还是有那么点相似的——虽然没有独角兽,但谁都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