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Yammer曾经被称作是企业版的Facebook,它是企业协同工具的鼻祖,这个成立于2008年的迷之团队,第一款软件上线不到四年用户数就超过了500万,随后被微软以12亿美元的高价收购,现在是Office 365的重要组成部分。(详见这家被微软“榨干”的硅谷传奇,曾与Twitter、Facebook齐名)
尽管Yammer已经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但其在美国的成功证实了一点,把团队协作以及社交元素带到企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内部的运营和管理效率,而且这样的成功使得Yammer身后涌现了一大批跟随者,2014年成立的独角兽——Slack就是Yammer的同类产品。
但是让无数业者不解的是,这样一项革命性的产品并没有迅速在中国普及。因此,过去几年国内SaaS圈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Yammer能在国外风靡,而国内的企业社交管理软件却一直不温不火?甚至还有业者怀疑,企业社交在中国只是个伪需求。
提出这样的质疑似乎合情合理,国内的明道、Teambition、Worktile甚至是金蝶云之家等几乎都在效仿Yammer推出各自的协同工具,但无一打开国内的市场。这一点从中美企业的一组数据可窥一二,去年年底中国ToB企业与ToC企业的市值比例仅为1:20,而美国却达到了4:6。但要说企业社交是伪需求未免有些草率,更准确的说法是,在国内SaaS仍是个蓝海行业,任何企业都有机会成长为独角兽。
如今Yammer与我们渐行渐远,国内这批企业社交管理软件也已逐渐完成了模仿到自我摸索的角色转变。
不管你承认与否,企业社交行业是巨头们的天下。在国内企业社交领域,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传统软件商金蝶属于规模最大也是最有希望能够突围的玩家。目前,阿里钉钉和金蝶旗下云之家的企业用户数都超过了百万级别。从阿里钉钉和云之家的战略方向来看,它们都在极力构建一条开放的生态链,甚至连实现的方式都如出一辙。
先来看看钉钉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
有人认为钉钉是一个免费的企业社交管理平台,或者称之为“来往”的替代品。没错,钉钉最初的定位确实如此,但是如今的钉钉已经完美转型,并且逐渐演变成一款平台化的产品,这样的转变有多种解读,你可以理解为钉钉从一款社交软件升华成一款企业协同工具,或者是钉钉从ToC的玩法回归到了ToB的模式,所以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这样一款产品。
具体点讲,这一转折点是去年8月钉钉发布C++战略以及开放平台生态,即阿里对外开放接口,除通讯基础架构,OA、CRM、任务管理、安全管理、实时考勤,金融管理、ERP等扩展功能由ISV(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s独立软件开发商)来完成,例如蓝凌、和创、Tower就是典型的ISV厂商。按照此战略,钉钉几乎只要做好平台架构,即适合中小企业通用性需求的功能,剩下的工作交给生态链上的合作伙伴即可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即个性化需求彻底交给第三方来满足,钉钉承诺会投入10亿元人民币来帮助其创业合作伙伴。这样的模式不大大加快了产品功能开发的进程。所以在钉钉的生态中,ISV或者SaaS开发者的地位举足轻重。据悉钉钉开放平台已有的上万名开发者在开发应用,这是产品迭代进度的有力保障。
当然,这样的战略就意味着钉钉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构建生态上。对外,其会持续拓展与ISV及Uber或者滴滴这样的产品合作;在阿里体系内部,钉钉似乎也有足够的玩伴,高德地图的整合就是最好的例子,后者可以赋予钉钉定位打卡的功能。
就目前来看,钉钉已经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协同办公软件,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获得了超过一百万的企业客户,但这光鲜的成绩背后也埋下了隐患,钉钉需要思考的是,凭借阿里的魅力获取行业合作伙伴自然不是问题,但因为其主打的是免费策略,导致钉钉至今没有一套可靠的盈利模式,更不用奢望其成为阿里的业务增长点了,这显然不是其平台战略的合作伙伴希望看到的,钉钉的免费策略能持续多久?我们还不得而知。
再看看云之家。
金蝶是中国的老牌企业软件厂商,在企业软件领域,金蝶、用友这样的传统软件商可以算得上是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之外的第二极。而现在这两极的距离在逐渐拉近,金蝶、用友已经纷纷打着互联化的旗号试图转型,云之家就是金蝶转型的代表作。如果横向对比云之家和钉钉,你会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很多。
2011年,云之家1.0版本(此时还叫金蝶微博,2012年改名为云之家)发布,这是国内第一个企业微博产品;
2014年,云之家4.0发布,是国内第一家提供“即时通讯+企业应用”的移动办公App;
2015年,云之家6.0发布,国内第一家推出企业移动开放平台,同年云之家的用户突破1000万,企业用户超过100万;
2016年5月底,云之家的用户数超过了2000万,企业用户数突破了180万。
从云之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和钉钉上线之初一样前几年的市场表现乏善可陈,直到去年用户数量才有了明显的增长,用云之家CEO田荣举的话说,“第一个一千万花了5年的时间,最近一个一千万只花了五个月时间”。这样的增长与其发布开放平台战略不无关系,同样与钉钉神同步的是,云之家把复杂的功能留给第三方来完成,例如,语音会议功能底层技术和服务来自于Agora,企业用车服务于滴滴合作,文档处理服务则来自WPS。现在,云之家已经接入超过8万的企业应用,涵盖了财务、供应链、生产制造、HR等应用场景。
在商业模式上,云之家暂时也不会考虑盈利,其公有云产品是永久免费的。
钉钉和云之家都是侧重移动社交的软件,因为免费的服务模式,是中小企业的首选。但免费不代表有多高尚,它们只是通过免费来提升用户的粘性,等待恰当的时机必然会新增一些收费服务,现在的问题是阿里巴巴和金蝶的免费模式还能撑多久。
明道:重PC端+收费
如果以钉钉、云之家作为参照对象,明道的特点非常明显。钉钉和云之家是重移动端并且免费的软件,明道则更侧重PC端而且有收费的项目。为此,明道创始人任向晖曾公开表示不赞同社交管理软件“移动为先”的做法。
PC和移动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钉钉是一个从移动端出发的协作工具,云之家是从PC端逐渐向移动端转变的,它们的PC端功能都比较简单,而明道自2012年问世起就一直保持着PC端比移动端更完善的理念。有趣的是,明道还自创了一套移动化的概念,即通过云端同步多种终端,这些终端包括手机和PC,换言之用户可以在任何一部手机或者电脑上完成相应的工作。
关于是否免费的问题业界众说纷纭,对企业客户来说,绝大多数肯定不愿意付费来使用一款软件,但明道作为创业公司注定不能向钉钉和云之家那样采用免费的策略来获取用户。
明道的商业模式非常明确,其从2013年成立时就对企业用户实行了“免费+收费”的模式。明道的免费版,主要提供基础服务,收费版则可以享受更高的权限。两个版本的差异如下:
1.免费版没有管理员,不分领导下属;
2.免费版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收费版无限制;
3.免费版不能安装扩展应用。
所以,免费版几乎只是一款社交软件了,并没有管理功能,这样的服务对企业而言价值不大。
在此基础上,明道还新增了一套“由下至上”的免费模式,即个人用户不需要创建“企业”,直接在联系人和群组中就可以展开协作,这样的模式适合企业下属的部门、项目团队或者其它类型的组织,明道对此表现得诚意十足,已经明确软件面向个人是终生免费的。
从现在的策略来看,明道开始从最初的“自上而下”转到“由下而上”,这正是向钉钉这样的IM工具看齐的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的确能够快速获取一部分用户,但这对管理类软件却不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明道的收费模式就注定其在客户数量不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百度产品运营师白崎曾把企业社交管理工具分为两类,一类以IM(企业沟通)为主的软件,例如钉钉和云之家;第二类是侧重项目协作的,如Worktile和Teambition,它们擅长的是基于任务的团队协作。
以Teambition为例,其主要功能有两个板块,一是协作平台,二是企业管理,前者免费后者收费。在协作平台上,用户可以完成任务、分享、文件等动作,而且没有存储空间的限制。在企业管理板块上,管理层可以在 Teambition上看到每位员工正在执行的工作。
当然,如果要实现项目、工作间协调和同步,团队之间的沟通不可或缺。有些企业会使用Worktile和Teambition这样的轻量级的协作工具外加微信来满足项目协作与沟通的需求,但这样的做法难免会导致内容割裂并且无法统一管理的问题。Teambition团队在2014年推出了一款通讯工具——简聊,这是一个类似于微信或Slack的IM工具。目前,Teambition和简聊之间已经完成了深度的整合,用户可将本地文件或储存于 Teambition的文件分享至对话中。Teambition的团队对外的口径一致,他们的产品更关注的团队的任务列表与工作进度等方面的管理,而社交属性并不是软件的核心功能。
Worktile也是从上线之时就把社交属性隐藏的很深,Worktile的创始人王涛曾表示,类似于微博交流这种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钉钉和企业微信等打着移动社交平台旗号的巨头入局,Worktile和Teambition弱社交的玩法似乎并不入流,它们更像是中文版的Trello。但在竞争激烈的企业协同工具市场,能够坚持做差异化的产品确实值得称赞。
总结
没有一款产品能够满足所有行业的需求,即便钉钉和云之家再强大也无法顾忌到所有企业用户。
从国内企业协同工具市场的现状我们可以预测,钉钉以及企业微信这样的主流玩家将占据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客户,而云之家会继续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大客户身上,明道、Worktile和Teambition这样的初创公司虽然很难获取主导地位,但只需要瞄准小众高需求公司同样可以在这一市场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