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前几年人脸识别算法的拼杀,2019年正成为人工智能技术重要的落地之年。
AI概念的高估值泡沫下,市场开始更青睐能将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规模化落地的企业。
看准了方向,从拼创始人技术背景、研发团队和算法能力,AI创企也开始调整航向,逐步向产品定义、工程速度和销售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一家深耕安防领域的企业,凭借他们的能力,在市场内的身影正日渐清晰。
相对于一众早先成立、高融资、高估值的计算机视觉企业,深醒入场似乎有些迟。不过,深醒科技技术创始人史震云,却觉得时机刚刚好。
从2016 年开始,人脸识别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主流人脸公司的业绩也在这一年水涨船高,可以说技术可用、市场契机都在这一年都达到了成熟。
于是在2016年2月,深醒科技应运而生。
当然,作为国内较早关注人工智能的一批人,史震云以及另一位创始人袁培江,实际与安防结缘,显然还要更早。
2015年,袁培江编写了一个20多兆的人脸识别小程序,这个小程序吸引了警方的注意,被拿到新疆进行测试。结果不到一周,这个粗糙的小程序就识别了一名反恐分子。这次尝试,让袁培江和史震云看到了公安领域的需求。
对此,史震云判断道:“公安最大的痛点,是警力不足下任务量很重,他们迫切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而我们所做的,就是以技术与产品,及服务能力为出发点,逐步去挖掘安防领域的视频需求。”
作为深醒科技技术创始人、出身工科的史震云,显得对AI技术和安防场景十分熟悉,谈起公司和行业来也是快人快语。
“我觉得谁说自己做了十个领域,每个领域挖得很深,是不可能的。”史震云说道。
于是,在众多领域中,深醒选择的是先深耕痛点明显、有强烈需求的公安这一领域。
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在编警察数量不到两百万,有限的警力面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数据存在着挑战。在此背景下,公安部门迫切需要AI等技术分析、挖掘数据中的核心价值,支撑侦查办案、综合研判等业务需求。
在用一个小程序与公安结缘后,深醒也开始更深入思考,如何将技术真正与公安实战结合起来。技术不能直接空降到公安领域,硬性、工具性的技术,对公安来说也非常陌生。
AI创企,不能只“拿着锤子找钉子”。
看到这一点后,深醒打造了静态、动态的人脸识别平台,及视频结构化、大数据分析平台,还将公安原有的人工处理视频监控的方式和智慧——视频技战法融入了平台中。
早先人脸识别和视频分析等技术应用还不多的时候,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公安,就通过分析视频图像信息,分析监控点的时空关系,从而判定犯罪嫌疑人的进出路线、作案过程、人数、车辆……
“虽然很多企业都在讲技战法,但其实只有少数几个厂家会真的花时间在上面。”史震云说道。
深醒,便是这少数之一。
史震云介绍道,深醒的大数据一体化防控平台中,就包含了技战法超市功能,可对涉稳人员重点区域聚集、涉毒人员重点区域聚集、多频次出现不同医院盗窃人员、时空碰撞分析电动车盗窃人员等进行监控。
平台能通过人工智能查看图像,以及形成知识图谱,做出线索的自动分析模型。通过结构化的视频数据,以及传统的数据,直接做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给公安一些直接的决策建议。
公安内有刑警、交警、治安、户籍、经侦、巡警等多个警种,对视频资源的应用需求也都不相同。
场景细分下,需要攻克的难点众多,如何平衡实际场景需求和产品化的成本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史震云也说道,“只要服务好几个警种,就很不错了。”
相对于业内对细分领域需求的追求,史震云认为,客户的需求是多场景的,但场景细分不意味着都要形成产品,如果不能拷贝,就难以平衡需求和成本间的问题,对企业来说,负担就会很重。
史震云以工厂的场景举例道,工厂中对操作规范的要求较高,但各个场景又有所不同。有的地方下楼时需要双手扶梯;有的地方不要求双手扶梯,但要求戴不同颜色的工帽。这些需求相对来说,就很细分,又存在差异化。对企业而言,就要考虑需求是否是值得做的,做成产品还是项目。
安防领域亦是如此。
史震云认为,“产品都是从项目中提炼出来的,但不是所有项目都能提炼出产品。产品肯定是某些场景应用的一致性比较强、在产品程度化较高的时候才能形成。”
在细分场景的关注中,深醒也提炼出了一些更细致的应用。深醒今年年初就申报了一个重点课题,通过一组脚印,或鞋印,能倒推出人的身高、年龄、体态和行为方式。
除了算法、软件,AI落地安防,还要经过工程化的服务能力这道门槛。
对于AI初创企业来说,如何将产品化,以及如何将软件真正用工程方法实施下去,也是一大问题。
在这一点上,深醒的模式显然更“重”。
区别于其他纯产品或者方案售卖的人脸识别公司,深醒采用了以服务输出的模式。
深醒会配合当地公安准确部署每一个摄像头的位置、光线、软硬件调配,这些细致服务跟上,正是做TO G和TO B生意的基础。
在和公安的一次合作中,深醒第一次去的时候,当地的公安说,“这个高架已经有12个公司来过了,你们是第13家”,他摇摇头就走了。
深醒当时并没有承诺什么,而是选择和对方一起工作。随后深醒团队在当地连续工作了10个月。后来,这位民警借助于深醒的系统,抓到了通缉令上的2个重要逃犯。
而在具体的施工中,史震云介绍道,“一个项目团队中要包括算法人员、代码人员、项目管理者,还有实施人员和运维人员。前期算法人员、研发人员、以及产品经理都要全部介入项目,介入后开始与客户沟通,解决细分的需求问题,然后进行联调测试;运行一段时间后,会有运维人员、项目经理逐步介入。”
“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不断提供要求,还有需要迭代的东西反馈回来,重新做二次开发和改造。这个反馈的过程是反复的,直到发现可能已经花了一年的时间了,系统能够更好运行了。”
在行业都在谈论AI,尤其是人脸识别如何落地的应用场景时,这位工科出身的创始人,显然觉得技术就是为场景服务的。
史震云将原因归于工科生与理科生思路的不同,“理科生更多的是做纯粹的研究,而工科生做的就是落地的东西。”
经过了前几年的淘洗,业内人士也认为,AI公司绝大多数创始人是技术背景,由优秀的科学家或研究员带队,基于之前研究院的算法能力,进一步做优化。
而今天的AI创业公司核心重要的因素可能是产品经营能力,和把一个算法变成一个工程化的能力以及销售能力。
算法之外,产品和工程化能力,正是深醒的优势。
近几年来,AI初创企业在不断切安防入场景,传统安防巨头海康提出了“云边融合”“物信融合”等概念,大华提出了“HOC城市之心”,华为则提出打造开放生态,安防业内一时间玩家涌入,概念不断。
谈起行业内的生态,史震云则认为未来不会是“赢者通吃”的局面。
“目前的安防项目,还是大型集成商承接的居多。因为每个工程项目都需要不同的公司合作来做。
从数据链路、摄像头、服务器,到算法内核、应用、数据库以及云端,甚至中间的各种网闸路由,都要有公司来做。任何一个项目可能都是十几家公司在做。举例来说,没有哪家厂家又做烟雾报警,又做FIRD(远红外探测器),又做摄像头,又做井盖,其实任何一个项目都能够看到无数厂家。”
对于AI创企在市场的角色,史震云认为,虽然玩家很多,但目前AI在安防市场中的渗透率还很低,这还不是个“红海”市场,AI在其中也还大有可为。
“目前,AI在安防领域的落地还是很少的。有不少厂家都宣称说做了项目,但实际可能只做了一、两个案例。而作为初创企业,在目前的格局下,想的应该是如何进行AI规模化的落地,如何把案例乘以十或一百。先把AI的市场渗透率从2%提升到5%,再逐步提升,不断撑起这个市场,这就是AI创新企业该做的。”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