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捷全球副总裁暨中国区总裁孙丹女士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存储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它就像人脑中的“海马体”,负责存储由神经末梢传递至大脑皮层的各种信息。
天然的功能属性也就意味着存储产品无限趋近于零的低容错率,因为一旦犯了错,海量数据就像滔滔江水,一去不还。
据IDC统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圈将增至175ZB(1ZB约为1万亿GB),而中国预计将以48.6ZB的数据量成为全球最大数据圈。
指数增长的数据洪流面前,也就需要世界顶尖的存储厂商能够提供容量更大,性能更强,稳定性、安全性更好的存储产品去积极应对。
大背景下,雷锋网近日于希捷科技在深圳举办的“数能怒放—从边缘到核心—全球数据圈暨中国区白皮书”沙龙上见到了其全球副总裁暨中国区总裁孙丹,并和她聊到了中国数字化转型关键时期,希捷的定位及思考。
自1979年成立,如今四十周岁的希捷已是全球最大的硬盘、磁盘和读写磁头制造商,产品覆盖全球几千个城市,为数十亿人提供便捷数据服务。
在中国,他们的客户已经覆盖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今日头条、海康、大华等各类大小企业。
孙丹说,之所以选择在各个城市召开数据沙龙主题研讨会,目的是希望行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们能够意识到数据的多样性及重要性。
从2015年到2025年,中国数据圈以14倍的速度扩张,如此规模庞大的数据对置身于该经济体的企业和政府等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与此同时,随着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数据安全、实时性以及碎片化也成为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2018年,数据圈中56%的数据需要得到安全保护,而到2025年将增长至66%。碎片化给数据识别、分类、管理、安全以及应用带来的挑战也是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
就此,孙丹提到,数据已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生产力,而科学合理地获取、存储、分析以及利用数据成为抓住商机的最有效途径。
作为数据生态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存储对于企业实现其数据价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十年来,希捷聚焦存储市场,能够为更多企业挖掘数据星球的潜力,获取更多的价值。
“‘聚焦’两个字,说来简单,坚持四十年着实不易。”
在孙丹看来,世界上很多企业走向衰落的主因都归结于不擅长聚焦,发展后期遇到一些增长瓶颈便“多元化”发展,之后逐渐脱离自己的主航道业务。
“做好一个定位,懂得放弃更重要。”
譬如,竞争异常激烈的美国航空业,为了赚取更多利润,航空公司们都不选择做放弃,唯独西南航空公司。
它只做商业、经济舱、国内航线,放弃了货运、头等舱、国外航线等,它甚至只用737一种机型。最后,他的那些对手们,如西北航空、美国航空等都相继消失。
另外,孙丹还与雷锋网着重聊到了云存储。
“云计算厂商的扩张,一定会拉动企业级和超大数据中心机械硬盘市场的发展。未来,云计算市场还将保持强势增长。”
回顾希捷科技2018财年,云计算相关的市场,来自公有云厂商所拉动的机械硬盘容量需求的增长率高达60%。
面对云计算厂商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希捷把握了他们对于存储产品高性能、大容量、高可靠性等需求和痛点,后期还与他们合作,共同开发产品解决方案,提升性能,降低TCO,高效管理海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
采访最后,孙丹也简单谈到了她的管理哲学。
“商业环境一直是动态且无序的,如何在混沌中找到一条光明大道考验着每一个管理者。”
她说,道路不是天然就存在的,而是一边走一边构建的。当道路尽头——“事实”似乎已经注定了某一结果时,要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另一种表述和解释,以此打开自己的想象区间。
任何一个领导者,任务不是计算成功的概率,而是找出解决办法,无论这一概率是十分之九,还是千分之一,任务始终不变。
以下是雷锋网与希捷科技全球副总裁暨中国区总裁孙丹的全部对话内容,本文作了不改变原意的整理及编辑:
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公司都有不同的理解,作为希捷中国区总裁,你认为它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孙丹:每个公司的DNA都不尽相同,希捷的DNA有三个:
第一、技术创新。这是绝对核心的一点,技术的上限代表着一家公司的产品深度。
第二、智能制造。希捷的智能工厂绝对算得上智能制造的先行者。毫不夸张地说,在所有供应链公司里面,希捷一直排位全球前20名。
第三、定位清晰。希捷发展四十年来,聚焦存储市场,从未偏离一步。
希捷目前比较聚焦哪几条赛道?
孙丹:我们内部称为四驾马车。
第一个是云计算市场;第二个是企业级市场;第三个是智慧城市市场;第四个是IT4.0。
IT4.0也就是AI,IoT,5G 这些未来的新形态。
1.0时代,大型计算机和基本软件语言开始协调信息,数据潜力被意识到;2.0时代,PC机和客户机-服务器工作站提供对数据的直接访问,这个阶段大多数数据都是本地的,只是存储而不是激活的;3.0时代,移动和云计算是关键,得益于智能应用程序,数据增长到EB级别,这些应用程序将信息发送到云中进行备份和分析,但数据并没有完全用于商业智能。
在面向未来的IT 4.0时代中,新时代意味着数据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人工智能用于检测,物联网数据在网络边缘附近进行分析和处理,5G宽带使M2M通信大规模增长。
IT4.0时代是将大数据彻底运用,越来越多的数据可以得到实时处理和操作,缩短了数据到决策之间的距离,有效提升生产管理以及社会运行效率,成为数据生态圈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所以你觉得“AI”还是未来的技术吗?
孙丹:去年是AI的发展元年,真正的大规模技术落地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能够看得到的垂直行业只有安防等少数几个市场。
你所说的安防除了公安层面,还包括其他细分市场吗?
孙丹:当然,用IoT(物联网)这个词更为合适,包括现在所谈的视频会议、视频教育、环境治理、医疗等等。
在安防领域,你比较看好哪几个细分市场?
孙丹:除了公安市场,我们认为交通市场肯定会增长很快;另外包括新型的环境治理,比如说视频测水等等;再者还包括教育和医疗,这些场景都会大量的开始使用视频工具。
在IT 4.0涵盖的垂直领域,无人汽车也将是一个新型的、快速发展的领域,我们认为未来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存储。
目前安防视频监控业务是希捷在中国的最大收入来源吗?
孙丹:目前暂居第二,眼下在中国的业务中,最大的是企业级市场。
安防视频监控业务未来占比会越来越大吗?
孙丹:两者会相差不大。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企业级市场和云市场会增长很快;同时,安防企业也在逐渐使用云方案,这两年,安防在云存储上的增长是远远快过NVR的,如果保持这样的势头,安防市场增长也会很快。
对于希捷,目前安防客户最大的诉求是什么?
孙丹:性价比。客户永远都会喜欢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只有价格方面吗?
孙丹:存储成本占了安防项目超过10%的比例,安防客户对于存储成本的管控非常重视。
在技术层面,安防客户会有何需求?
孙丹:当安防前端IPC具有AI分析功能的时候,客户希望能够一边存储一边分析。
基于此,我们也在2017年推出业界首款AI盘,它兼具故障预警、故障干预和引导实现数据恢复功能,为安防监控系统存储提供了更强大的保障。
同时,我们还会发布很多举措,比如希捷去年就在杭州设立了一个安防监控卓越中心,包括海康、大华、宇视、天地伟业等主流安防厂商都与我们成立了联合实验室,目的就是用最快的时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假如视频监控厂商想要更便捷的处理数据,是不是意味着要把他们以前的机械硬盘换成固态硬盘?
孙丹:如果要做智能计算,有可能要换SSD(固态硬盘)。
但是其实安防行业更多的数据还是非结构化数据,即便在前端做一些智能分析,最终数据还是要保存下来的。
从数量上来讲,安防这一块的非结构化数据一定是用大容量的存储产品,因为成本低,容量大,SSD在计算速度上的确占优,但成本太高,不是海量数据存储的理想之选。
集成度越来越高,未来单块硬盘的承载量越来越大的时候,数据调取问题如何解决?
孙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软件来解决,其实希捷真正领先于业界的是软件方面的管理,除了硬件之外,固件我们是做得最好的。
安防监控从模拟到数字存储,未来还有可能到云存储,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希捷怎么保障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孙丹:这是最基本的质量管控。
希捷发展四十年,之所以能够活下来,首先是因为产品质量好,返修率低。
其次从研发环节开始,包括在固件的设计上,我们就已经考虑了很多的稳定性问题。
再来是工厂的质量管控,希捷的流程非常先进,有非常严格的管控标准。
感觉希捷基本上把用户能够想到的问题都解决了。
孙丹:存储方面我们肯定是专家。
你眼中现在最大的对手是谁?希捷和它最大的战略差异是什么?
孙丹: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
竞争对手会给你压力,最终还得自己做决定,是要和他打价格战?还是找新方向、推新产品?
从战略差异角度来说,越早把技术创新推向市场就越早回报,那是我们的市场策略,但这不是全部。
未来的市场越来越细分,如果还是很简单地推出一个通用产品,一定得不到很好地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不同的行业里面,因为每个行业的客户要求越来越定制化。就像当年如果希捷不推出安防专属的监控盘的话,我们在安防市场也一定不会得到质的突破。
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客户所遇到的不同场景,做一些定制化产品,包括无人驾驶、无人机、VR领域等等。
未来希捷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突破,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孙丹: SSD这块肯定是要突破的,目前还处于追赶阶段。
眼下,我们的SSD业务收购了控制器技术上最领先的LSI,还参与了贝恩资本对东芝NAND的收购,希望通过收购,用最快的速度储备技术。
从HDD这块出发,不管是云计算还是企业级,或是安防监控,我们已经领先了很多年。希捷独有的多读写臂技术、领先的HAMR热辅助磁记录技术和独有的DuraWrite能增大预留空间,提升闪存性能和寿命,都让我们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和行业壁垒。
希捷现在最赚钱的业务是机械硬盘,但是SSD在你看来又是必须要赶超的点,你是怎么维持新生事物跟原有体系博弈的平衡点?
孙丹:一般我们对未来新生的、但是短期不会出现营业额的产品,都会用专人去做。
比如我们成立了专门的SSD的产品团队;再比如,专门成立了IT 4.0 BD团队。两者不会出现太多交集。
希捷是一家美国公司,你又是中国区总裁,就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来说,存储这块会有何不同?
孙丹:就企业级层面,中国企业上云还是远远落后美国的,无论是从体量上还是从公有云的规模上去比较。
当然,我们的增速也非常的快。
未来会不会担心竞争加剧,出现更多的竞争对手,比如存储国产化?
孙丹:大家更多知道的是芯片的高门槛,其实硬盘也是一个高度整合的行业,硬盘本身是一个非常高精尖的机械电子混合产品,这一块工艺非常复杂,门槛非常高。
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孙丹:大环境的不确定因素。
可以看到,过去几个季度,市场整体需求增长是放缓的。以前是高速发展,未来可能是高质量缓步发展,甚至是阶段性不发展。这些都是新常态,这也是我们需要去积极适应的状态。
作为希捷中国区总裁,你现在最关注什么?
孙丹:首先是人才培养;再来紧抓企业文化,需要清楚知道你是谁、你需要做什么;最后是怎么走,战略方向很重要,如果希捷中国区六年前不决定在云计算、智慧城市上加大投入,也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大的市场份额。
未来,我还会在这三件事上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