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智慧城市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作者:王刚
2020/01/09 19:27

1900年,印度爆发大饥荒,清政府忙着查禁义和团,法国巴黎举办盛大空前的奥运会,同年英国工党成立··· 

这一年的12月24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环球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描绘了城市100年后的样子。写出这篇文章的是托马斯·安德森(Thomas F. Anderson),题为《 20世纪末的波士顿》。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他的文章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和波士顿的那些铁路客运负责人、学校的校长、邮政局长、卫生委员会主席等人物的访谈而来。 

整篇文章既有古朴的想法,也有大胆的猜测。 

比如,当地报纸将出现早报和晚报,比如会出现可调节的空气(后来的冰箱),比如出现无线电话,比如出现可移动的人行道。

比如未来食物、商品通过气动管道输送,比如飞艇在城市上空飞翔,比如噪音将永远消失。

可见,他笔下的百年后的波士顿是如此美丽,以至于说“城市字典将不再出现‘贫民窟’的字眼”。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托马斯·安德森没有想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大胆想法大多已经作古,今天所有的城市都有流浪汉,城市上空也没有出现飞艇,只有一些朴实的想法成了现实(比如早晚版的报纸)。

不过,对于城市蓝图的畅想,算是埋下了足够久的伏笔。 

此后的100多年,很多人把探寻城市最好的样子当做人生目标,并为之付诸努力。乌托邦的憧憬再次出现过,理想国的构想也被无数次讨论,但是真正符合人类演进规律的,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书中的光影。 

我们尝试追溯城市演进的逻辑,以便在连丰田汽车这样的商业巨子都喊出“再造AI城市”的惊世之语背后,找寻人性之光芒。

城市演进:比特向原子“走来”

01——建筑时代

《辞源》一书中,城市被解释为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地理学上,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且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当然,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里的城市又是一番新的解释,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城市改变了人们对生存本身的看法,彼此产生纵横交错的联系,经由时间的发酵,成为人类文明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般来说,技术的飞跃会引发社会突然的转型,也会不时在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在15世纪中叶,在当时以个人手艺为基础的传统建筑氛围中,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使用数学方法进行了图形表达,并借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建筑发展铺平了道路,强调建筑要注重通过制图,而不是现场大概的施工操作来保持精确性和艺术表达。 

在建筑设计中,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将绚烂的艺术想象和慎密的逻辑思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天赋的才能和智慧使他的成绩远胜于同时代的人:其所设计的佛罗伦萨鲁切拉宫和新圣玛利亚教堂的正立面以比例和谐著称于世。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佛罗伦萨鲁切拉宫

4个世纪以后,一大批以钢铁和玻璃为建筑材料的工程师,如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约瑟夫·帕克斯顿爵士等设计出的大胆的创新结构,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极限,技术能力突飞猛进,创举迭出,为建筑师和工程领域打开了新的美学追求的大门。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

在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举办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评选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温斯顿·丘吉尔)。他的贡献在于主持修建了大西方铁路、系列蒸汽轮船和众多的重要桥梁。他革命性地推动了公共交通、现代工程等领域。 

托马斯·安德森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城市,正是享受着现代汽车工业带来的所有全新体验。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强大的技术基础上,飞艇、气动管道才成为他笔下生动的插画,用以描述未来。 

在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设计出惊世之作后,又经过一代人的发展,在机械时代的巅峰期,勒·柯布西耶成为了将大工业生产工具和形式为我所用的集大成者,并得出结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勒·柯布西耶

1926年,勒·柯布西耶出了他的五个建筑学新观点(一些人将其比作五个古典的柱型),这些观点包括: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横向长窗。

由此,勒·柯布西耶也被誉为“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其风格几乎成为当时城市优雅生活的象征。 

人们将这个建筑时代比作为机器时代,勒·柯布西耶是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改良主义者。

在考察整个城市中的伟大建筑、宽敞的空间、树木和雕像等方面时,他都充满了激情——他梦想着“和谐地让城市成为我们机械文明的表达”。 

02——工业时代 

技术革命成为建筑进步的铺路石和推动力,整个行业大步向前。但与此同时,另一条行进的轨道似乎铺的更快——大工业。 

在1900年之前,有几个小发明,成为后来城市的“必备能源”。 

第一是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第二是1880年,美国人爱迪生制造出能持续亮1200个小时的碳化竹丝灯,为城市带来光明;

第三是1881年,德国人维尔纳·冯·西门子发明了有轨电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

第四是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辆单缸发动机三轮汽车,1906年,奔驰这个品牌正式问世,城市开启大交通时代。 

电话、电网、灯泡、汽车等工业产品经过几十年的成熟打磨、应用,甚至全球推广,为城市的经济繁荣、人口聚集带来了驱动力,为数众多的城市在这一阶段完成了“原始积累”:人口、资本和土地。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也正是20实际起步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东方落后于西方的局面形成。 

当生产者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时,1914年和1939年两次全球性的世界大战让城市硕果“毁于一旦”:无数的楼宇街道被战火摧残,城市经济的损伤史无前例,城市被污染,人心被折磨,武力争霸赛持续上演。 

到今天,还有很多城市倒在废墟之中,很多河流还有当时的污染。人们在日本见识了原子弹的威力,以至于此后大国冷战热战,核能力成为导火索和最后一根稻草。 

两次世界性的大战之后,很多国家开始全新建制,中国也不例外,如今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在1956年进入行政区域调整阶段。经过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荡,经济倒退10年,此后随着金融产业、零售产业等崛起,上海又再一次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03——信息化时代 

可以察觉到,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主体依赖替换的历史。

从最初的体能依赖,到工业机器依赖,再到依赖20时间50年代信息革命中的计算机,智能化浪潮开始席卷而来。 

计算机之所以在城市中兴起,其背景在于,由大机器、大工业和大量人员所从事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不再是主流,而第三产业即服务性产业将明显增加,信息类无形产业将成为关键资源。

不知不觉间,大多数人达成了一个共识:拥有信息和知识的国家将是富有的国家。 

也由此,由计算机组成的因特网成为了“信息分配”实现的主力。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因特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

因特网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此后,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和其他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人提出了一个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1991年后称为WWW万维网(World Wide Web)。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信息鸿沟。当然,最早享受互联网资源的还是一线城市。 

在因特网起势之后的数十年间,超大容量超高速计算机、科学计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卫星图像分析与3S技术、宽带卫星通讯技术、ATM(异步传输模式)、网络技术、互操作系统、元数据等竞相发展, 城市规划学、城市网络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统计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管理学也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这个阶段,可以算是下一个城市时代的基础设施打造阶段,是数字化智能城市的先决条件和战略准备。 

人类社会经过战后的修复、经济调节,人口规模空前巨大,海上交通、航空客运缩短了地球村的距离,各大城市的呼吸开始被相互打通。政府作为城市管理的主体,也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 

04——数字化时代

然而,望眼今天,我们的城市文明已经从机械化转向了计算化,整个社会的信息流、物流、人流都在被计算重塑。 

可以说,与城市的未来发展最重要的3个问题是人口的增长、商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改善。在迈过了信息化时代,智能城市的到来正是对这3个问题的回应。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首先,城市大交通体系开始有意建立,根据不同环保要求和不同交通工具,奔着“路程最小化、时间最少化、成本最大化”的目的前进;其次,住房建设、居住环境美化也是城市发展一部分,智能社区开始出现;此外,商圈、商务区、园区、产业中心兴起,把城市当地的经济汇聚起来,独立发展,有效解决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由此衍生出来的关于贸易、教育、医疗、金融、能源、环境、文化、城市安全等话题,也是智能城市绕不过去的。 

需求之下,今天AI、大数据、云、5G、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覆盖在城市的上空,一切都在被精确计算,一切都无法离开算力。

城市的革命正主动“出击”,赤裸裸地横亘在你我面前。

“对撞”:比特和原子的火花

如果用比特来描述数字世界,用原子来形容物理世界,那当下就是比特和原子的对撞期。

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负责人卡洛·拉蒂在《智能城市》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未来智能城市多个发展方向的预测,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N种可能。他提到:

数字革命——比特和原子的结合——势必会成为最具颠覆性的变革,对我们建筑、工业、信息工具进行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重塑。

正如机器带来标准化和高产出一样,数字工具也将使社会运转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体验更好。

人类创造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墙推倒重来,到贸易,到军事,到交通,到网络,到数字化乃至AI的历史。如今我们走在了最前沿的这一个关口。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以托马斯安德森为起点,我们探索城市发展走过了100多年,这100多年也是人类历史巨变的时期。城市的毁灭和建立,人心的相聚又别离,东西方城市比拼智力 ,比特和原子的结合更加紧密。 

不过,过去的历史印证了一个比较世俗的道理:我们的认知仅局限自当下,未来十年,也许城市的面貌又是另一番模样,今天人们设计的道路、商业模式、人口发展逻辑,会不会真的符合未来人们的需要?我们创造的这么复杂的居住条件,是不是过几年就要被无情抛弃? 

也由此,我们应该对目前如火如荼的进行的智能城市建设进行一定的反思。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雷锋网总结出几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比如工具陷阱、资源浪费、数据权利、隐私保护、技术滥用,来深刻思考我们所处的环境。

工具陷阱

政府是城市管理最核心的主体。

一直以来,电子政务被列为数字应用的第一位,同传统定义下的政府运作相比,电子政府可以认为是行政管理的一场革命性变化。在城市中的计算机、数据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电子化的政府提供了技术支撑条件和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 

但以为建设了政府信息化平台就万事大吉,这还不够。工具本身不能直接带来成功转型,需要有合适的人才来掌控,需要围绕需求和各项业务结合,需要精细化管理做支撑。

此外,寄希望于信息化部门独立承担数字化转型重任,其实这是错的。城市转型不是一个部门可以搞定的,这一定是城市一把手领导的工程,要各个单位、居民百姓参与进来才能做好,政府要建立专业化队伍,理解政府业务,掌握相关技术,广泛对接内外部资源。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长期行动,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整体谋划,算大账,着眼于城市经济的长期绩效提升。

资源建设

资源重复建设是很明显的一个问题。

城市建设自古以来是大修大建,推倒重来。武汉此前经历了“满城挖”,全国多个城市也都以“拆”字成为“网红”。 

每一届政府、每一个经济发展时期,都有不同的城市建设需求,交通、住房、园区、商圈,都是一次土地资源的集中再分配。这个过程中,基础设施的修建完成度是非常低效的,经常出现资源浪费的案例。 

2019年7月8日,武汉出现一起投入达1.75 亿元的智慧城市项目烂尾,而项目方主要涉及到巨头微软。

有关专家认为,微软作为国际知名科技巨头,在如此关键的项目中折戟,是因为大量费用花在购买IT软件、IT集成和云服务上,对于业务规划、集成和运营方面的费用考虑不足,并且微软对现阶段蕴含浓厚中国特色的政府业务领域不够了解,做出的东西明显“水土不服”,最后只能沦为空中楼阁。 

这几年,“大城市群”概念也火了,强省强市之间倡导联合。其负面效应是:一方面超大规模的城市本身运行效率是要打折扣的,城市的医疗、教育、就业、供水电、就业等迎来挑战;更厉害的是,资源过度集中不见得是好事,欠发达城市愈发错失机遇,第三产业弱势,信息鸿沟拉大,城市之间贫富差距更甚。 

好在,数字孪生技术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数字孪生是对物理世界的虚拟映射和复制,其复制的意义不在于有了计算机、有了数据一定要复制,而是迫切需要在计算空间里做大量的优化、选择、计算和评估——其本质也是人类“孤独”探索城市建造模型的表征之一。

数据权利

一家从事安防产业的公司CEO说:

尽管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智能设备和算法,但与传统行业结合还不够。许多AI公司对安防行业理解还不够深刻,各个单点智能之间并没有横向打通,它们仍然是一个个“孤岛”,因此公安人员的工作并没有变得更轻松。 

的确如此。眼下,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争夺智能城市的市场,并各自建立一套平台,笼络生态,集成数据,但是互相之间由于商业利益的竞争关系,数据强非常厚——实际上这只会带来更大的数据孤岛,且打通难度升级。 

所以,很多厂商在城市中安装了很多的系统,这些系统之间能否横向打通?比如人脸识别的安防系统是否可以跟现在的物联网系统横向连通?有没有可能将人脸和车脸系统横向连通?都值得思考。 

智慧城市领域某研究院副院长对雷锋网表示,数据很容易关联到个人隐私,比如说在电商平台买东西的行为,会被用来做用户画像,从而定向的推送广告,与之类似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的增值服务,就涉及到数据归属权的问题;眼下相关平台是否有权利用我们数据来二次盈利,还没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支撑;当然我们看到,有地区已经正在立法或出台相关规定了。

隐私问题

谈城市隐私问题,无法绕开谷歌。

谷歌智能城市项目叫Sidewalk,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工业滨水区12英亩土地。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于多伦多的公民们来说,对谷歌这家巨头一直以来都是忌惮而提防的,因为这家公司以货币化个人信息著称,并且有很强的信息追踪技术和监控技术,尽管Sidewalk Labs(谷歌智慧城市执行公司)一直强调项目的独立性,没有计划使用个人数据的方式,但依然无法避免让人担心。Sidewalk Labs处境艰难。 

如今,AI技术中的人脸识别被“诟病”最多,原因在于其让城市变成了“监控之城”。虽然中国人在多年的互联网化的使用习惯中,接受了以隐私换取便利,但是当大规模的技术袭来,我们对隐私的问题就会慎重起来。

毕竟,隐私泄露导致的网络安全、财产安全事件太多了,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人隐私泄露问题以及偏见的算法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技术使用

“技术滥用”是我们日常关注科技时容易忽略的一环,因为我们活在一个大厂纷纷宣导“科技向善”的语境之中。

因为缺乏城市级专业的网络安全团队的支撑,号称智慧之国的新加坡曾在2018年遭受黑客窃取150万患者的个人数据和16万人的门诊处方细节,其中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 

此外,在距离首尔40公里的地方,韩国人用技术堆砌了一组新的城市——松岛,送到居民自嘲生活在“一座废弃的监狱”里,外界也将其称之为“切尔诺贝利式的鬼城”。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韩国松岛

在这里,技术被滥用,且成本高昂,远远超过了当地居民的承受范围。运营计划一推再推。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进步,设备开始感知人类群落,甚至记录人类不断变化的健康情况。比如我们未来或将很快通过“数字牙齿”的植入进行沟通、定位和营养跟踪。 

我们也可以猜想,我们的隐形眼镜、虹膜会不会兼具照相机和实时增强现实显示器的功能? 

越来越多的身体开始联网,对自我进行详细的外部分析成为可能,从互联网,都物联网,最终将会出现“体联网”。 

这之外,隐私安全怎么办?拿谷歌这家科技巨头的新项目谷歌眼镜来说,将眼镜和恒定抬头式声控显示器结合,其研发方向就有侵犯隐私的嫌疑,不过,面对公众质疑以及消费者寥寥反响,这个项目还没发布就被叫停了(终止了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服务)。 

···

启示录:如何善用技术?

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那就是:智能城市行至当前,不一定只是技术的问题,我们迈过了工业化信息化,做好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已经上升为一种发展模式的问题了,如何保持克制、保持理性、保持绿色,是城市建设者和设计者们需要把握的“最后一厘米的主权”。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说到底,城市还是人居住的城市,一切以人为本。 

雷锋网此前做过一项此类问题的调查,发现了城市居民非常想要了解的点在于:

城市建设者正在收集哪些数据?如何监控这些数据?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将其销售给谁?未来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自己是否可以选择退出某些数据收集元素? ......

当所有这些问题被明确回答之后,缓解智能城市的数据安全问题、隐私问题、技术滥用问题,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Futurum Research的首席分析师和Broadsuite Media Group的首席执行官Daniel Newman先生一直在研究数字化转型,他的观点是:

智能城市的隐私问题不会为其长期发展制造障碍,我们很可能会抱怨,但是城市的发展不会因为抱怨而放缓。我们将一直保持批判性的思考。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是的,我们需要长期地保持批判性的思考。

为了智能城市的持久,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共同努力,确定一个可行的标准,以保证行动符合现实逻辑,明确数据安全的责任,确保作为制衡系统的完全透明度。 

为了“理想国”的早日到来,我们要恪守技术的道德,并将人的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

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而道德终究还是最高层次的法律。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智能城市的孤独梦,走过百年,依然继续,人与机器在办公桌上彼此张望、忐忑不安的场景将渐行渐远,平静的技术时代,技术会融入我们的生活背景,改变我们生存的方式。

在此之外,孤独的星球还将在璀璨的宇宙间悄无声息地旋转。(雷锋网)

参考材料:

[1].卡洛·拉蒂,马修·克劳德尔:The City of Tomorrow,中信出版社,2019.

[2].Matt Novak :The Boston Globe of 1900 Imagines the Year 2000,Gizmodo,2010.

[3].郑伟彬:1.75亿智慧城市项目烂尾,微软何以败走武汉?新京报,2019.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智能城市的『百年孤独』:原子、比特的对撞往事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