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机器人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作者:王金旺
2021/01/13 12:13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作者 | 王金旺

出品 | 雷锋网产业组

去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将22头“小蛮驴”牵进浙大校园送快递,引来不少围观。

即使国内快递业已经如此发达,由于机器人导航技术、道路法规等问题的存在,现在能够体验到机器人送快递的人仍是寥寥无几。

「阿里“小蛮驴”进校园送快递」、「美团无人车开始在顺义试点送菜」、「京东要在江苏常熟建“无人配送城”」……,这些备受关注的机器人送快递消息,多数人也只能在网上围观、看个热闹。

真正发生的改变,往往会被多数人忽略。

就像已经在快递业前置环节普遍应用、大大节省了快递出仓时间的另一类相对成熟的机器人,行业中称之为移动机器人(AGV/AMR)。

正是这类机器人,在2020年再度迎来“用工潮”。

隐秘:前置仓中的“分拣员们”

中国是一个快递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从2020年双十一的快递数据中就可以看出:

2020年双十一当天,据京东物流官方数据是,至下午1点30分,京东物流出库单量超去年全天;同样是在这一天,阿里的官方数据显示,天猫实时物流订单量破22.5亿单,约等于2010年全年中国快递量的总和。 

这样的快递单量如果拿给美国人看的话,恐怕会让他们觉得难以置信,毕竟这个“量”已经相当于亚马逊物流去年在美国一年的运送单量,同时也是美国电商全年物流单量的五分之一(注:2019年,亚马逊物流在美国的物流单量为23亿个,美国电商总单量为106亿个)。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另一方面,物流速度也体现了中国速度,官方数据显示,菜鸟双十一首单订单在5分钟内送达,京东物流农村首单用时也只有15分钟,京东物流93%的自营订单实现了24小时送达。

据雷锋网了解,通过电商购买的商品发货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厂家仓库直接发货,也就是俗称的工厂直销(M2C);另一类则是由电商备货,中途流经中心仓、前置仓,最终由快递员配送到你的手中。

无论是厂家大型仓库,还是天猫、京东等电商的中心仓、前置仓,都相当于一个大型仓储集散地,需要大量的分拣员。

鲜有人知的是,现在大型仓储系统中的分拣员很多已经由个头小巧的机器人替代。

那么,在室内仓储环境下,哪些分拣环节应该进行“机器人换人”?

以京东为例,据京东物流仓储规划专家此前介绍称,京东内部将所有SKU分为AB件型,其中A件型是指诸如手机、3C电子等小件型产品,针对小件型产品自动化仓储的设备已经相当成熟;B件型指是指小家电、牛奶、水饮等中件型产品,针对中件型的自动化仓储设备目前相对较匮乏。

京东官方数据显示,中件型产品拣选过程中,完成一个拣货任务平均用时20分钟,分别包括: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其中,作为拣选增值工作的「拣选下架」、「操作PDA」占用时间仅为25%,75%的工作时间浪费在了「行走」和「寻找储位」上。被浪费掉的75%的时间,让室内定位导航能力已经相对成熟的移动机器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早在2014年,京东就已经建成首座20万㎡的“亚洲一号仓”,并开始投入使用全自动无人仓;菜鸟为天猫打造的10万㎡的智能仓、苏宁打造的20万㎡的「苏宁云仓」也已在2016年投入使用。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菜鸟自动化实验室负责人陈滔滔同样表示,仓储环节中,机器人主要用来代替人进行走动。

人在大型人工仓库里拣货时,平均每天需要走10km以上的路,而移动机器人在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因此这成了机器人替代人的主要环节。

规则箱子的搬运任务也是以机械臂为代表的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场景。

不过他也指出:

现阶段还很难被取代的动作是人抓取常见百货商品的环节,不设限制的任意商品抓取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因此很少看到有应用。

据悉,阿里目前在全国已经建成十数个智能仓,移动机器人使用量超过千台。

越来越多移动机器人的应用,不仅在仓储环节替代了不少人工,也大大缩短了快递出仓时间,为快递小哥配送快递留出了更多时间。

鼎盛:千台AGV,提速仓储物流

作为现在在仓储领域已经广泛应用的AGV,最早被行业普遍关注是在八年前的那场收购:

2012年,亚马逊以7.75亿美元收购的仓储物流机器人明星企业Kiva Systems,该企业研发的机器人正是典型采用二维码导航的AGV。

所谓AGV,即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最早被译为「自动引导车」,其中尤以亚马逊广泛应用的二维码导航的Kiva机器人著称。也是在亚马逊对Kiva机器人批量应用后,国内出现了诸多基于二维码导航的类Kiva方案。

二维码导航是一种离散信标导航技术,特点在于“路口标识”,每一个二维码都能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所需的方向、物理坐标信息,将地面环境切割成块状矩阵。陈滔滔告诉雷锋网,仓储自动化kiva机器人作为应用这一导航模式主要场景,将货架从固定安装变为棋盘格运行,将“人到货”转变为“货到人”,引发了一系列仓储物流行业流程变革。

如今,尤其在仓储物流场景中,基于二维码导航的AGV已经得到普遍应用。据Tractica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8年,仓储机器人全球出货量就已经达到19.4万台,到2022年或将达到93.8万台。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而以当下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不出意外的话,2022年市场出货量突破百万台也不是没有可能。

以阿里智能仓为例,仅在无锡智能仓中,机器人调度规模就已经达到近千台。

据陈滔滔透露:

目前在阿里最大的智能仓——无锡仓中,已经应用了900台基于二维码导航技术的AGV,日常员工数量仅有600-700名,员工数量仅为机器人数量的三分之二,而这样一个智能仓的日吞吐量高达30W件。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30W件吞吐量”是一个什么概念?

30W件商品已经相当于中国一个普通二三线城市一天的快递单量,而这样的智能仓对于商品出仓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猫超市实现“当日达”、“次日达”的快递速度。

伴随着电商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近五年,越来越多的AGV被应用到仓储物流环境中,用于代替人工进行搬运。

与此同时,在AGV之外,另一类移动机器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受到行业关注,这类机器人被称为AMR。

转折:AMR是新物种吗?

从1953年在美国诞生的第一台由简易AGC产品牵引式拖拉机改造而成的AGV算起,移动机器人已经出现近70年。

如今,移动机器人已经出现了不少细分类别,从导航技术上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磁导航移动机器人、二维码导航移动机器人、激光雷达导航移动机器人、视觉导航移动机器人。

就行业普遍认知来看,前两者可以归类为AGV后两者又被称为自然导航移动机器人,可以归类为AMR。

什么是AMR? 

实际上,AMR是为了与AGV进行区分,在近些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在技术上,无需借助磁条、导轨、二维码等外部设施,通过内置地图,外置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在导航算法控制下实现自主移动、精准避障的移动机器人,在国内普遍被称为AMR。

相较于以磁导航、二维码导航为主的AGV,AMR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导航路径。

无论AGV的导航方式如何,它的可行路点都是事先规划好的,AMR的可行路点不受限制,只要没有固定的物理障碍都可以是路点,这就要求AMR在技术上能够主动感知到周围环境(包括动态和静态环境),因此技术路线以激光或者视觉SLAM为主,这样的移动机器人更加智能化、也更加复杂。

AMR是新物种吗?

这需要从移动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来看,优艾智合合伙人郑昊告诉雷锋网:

最早这类产品是基于磁轨导航的产品,当时的产品并没有用到任何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因而被称为AGV;

二维码导航AGV同样没有用到ROS系统、设备调度都在云端,基本和磁导航AGV一脉相承,只不过从Kiva开始,已经被称为Robot(机器人);

由于激光导航必须用到ROS系统,逻辑上已经是机器人,大家希望可以与AGV区分开,也就有了AMR。

郑昊特别提到,其实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客户并不在乎买的是一个AGV还是AMR,客户的核心诉求还是一个完整的物流自动化解决方案,优艾智合并没有特别强调自己的产品是AGV,还是AMR。

同样是在这一领域的迦智科技CEO陈首先告诉雷锋网:

AGV传统翻译为自动引导小车,AMR现在可以翻译为无人移动机器人,只是两个名字的差异,不过二者的定义一直相对模糊。

2020年,美国机器人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的新版工业移动机器人安全标准R15.08进入公开评审阶段。该标准中以导航能力是否具有自主性作为区分AMR与AGV的主要判据,为行业内对AMR与AGV的分类给出了重要指引参考。

也是在2020年,以研发自然导航移动机器人为主的迦智科技在有这样一个相对明确的参照后,将我们的相关产品改称为AMR。

陈首先指出,自然导航AMR“新”就“新”在——第一次实现完全自适应工作环境、在无需对现有工作环境改造情况下进行工作。

作为新生事物,AMR的概念尚不统一,即使一些国际标准将二维码导航AGV划入到了AMR体系中,但当下国内普遍认知仍是自然导航AMR是纯正血统的AMR(注:下文中AMR统一指自然导航AMR)

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个行业的进化。

如果说磁导航移动机器人是同类产品的开创者、二维码导航移动机器人引发了仓储物流革命的话,更“新”的AMR的出现,则标志着移动机器人开始进入三维世界。

变局:转战工业

高灵活度、可以在人机混合场景工作是AMR的主要优势,如果一个应用场景不需要这么高的灵活度,AMR的优势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仓储物流就是这样一个应用场景。

陈滔滔告诉雷锋网:

AMR因为用到了更多的传感器,成本通常比同等载荷的AGV要昂贵许多,如果业务场景不够大,产量上不来,成本也很难大幅下降。

其次,ARM的导航虽然更加灵活,但导航的响应速度不如AGV这种确定路径的导航方式,因为它假设周围环境是可变的、不确定的,AGV的工作范围通常都是独占场地的,不需要考虑其他设备和人员对车辆导航的干扰,因此响应更加灵敏,运动的速度加速度更高。

正因如此,尽管AMR在技术上可以说比AGV更先进,但在仓储物流实际应用场景中,仍以二维码导航AGV为主流产品,占据绝大部分存量市场,海康威视、极智嘉、快仓智能正是这类产品的早期入局者,吃到了仓储物流自动化建设过程中的第一波红利。

而随着仓储物流场景第一波红利瓜分殆尽,移动机器人厂商开始尝试通过AMR打开工业市场这道大门,在这股潮流中,有的人是主动选择,有的人则是恰逢时机。

成立于2015年的极智嘉最早是在2017年进入的工业领域,当时已经在仓储物流领域小有名气的极智嘉,基于自身前期在电商仓储领域积累的技术、产品、方案,开始进军工业领域,从应用场景与电商仓储相似的工业仓储场景做起。

极智嘉搬运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杜海健告诉雷锋网:

过去几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包括消费领域品类多样化需求倒逼供应链体系升级,汽车、新能源、电子等工业垂直领域在智能制造大环境推动下,生产侧对柔性化、无人化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之中,我们的客户发现在物流搬运环节也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提升,诸如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人工、叉车成本等,对包括物流管理在内的数字化供应链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正因如此,极智嘉针对汽车、电子、新能源等工业场景相继推出近10款移动机器人产品,并逐渐搭建起面向工业领域的物流管理系统和机器人调度平台,提供全场机器人解决方案。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2020年初,搬运产品事业部正式与拣选及智能仓产品事业部、叉车产品事业部一并由产品线调整成为极智嘉当下的三大产品事业部。

隆博科技同样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机器人创业公司,2016年在研发出AMR原型机后,2017年开始在富士康工厂、京东仓库两类行业做产品迭代,2019年开始更多地对外提供在日化、鞋材服贸、仓储、光伏等场景提供AMR解决方案。

当被问及为什么最终会以工业AMR(IMR)赛道为主?

隆博科技CEO佘元博告诉雷锋网:

早在2017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在个行业中进行AMR的多场景应用验证,经过多年的实际场景验证后,我们发现:

一方面,AMR在仓储物流领域大规模落地难度相对较大,整套业务逻辑相对工厂场景更复杂,但有推高竞争门槛的作用;

另一方面,「机器人代替人」在工厂中比仓储物流中的ROI计算更优,在规模落地应用的时间点上,会相较于仓库场景更靠前一些。

因此,隆博科技在布局工业AMR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以工厂类场景为主,以仓库类场景为辅的策略。

然而,相对仓储物流场景而言,国内工业自动化水平不够高,对移动机器人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尤其工厂环境中很多是“点到点”的移动路线,因而从市场保有量来看,应用最多的仍是传统磁导航AGV。

隆博科技在为国内某知名鞋材生产工厂进行自动化升级项目中,通过AMR代替工人进行原料区到生产线、加工区,成品线到存放区的反复、长距离运输。相比人力运输,AMR加速了该工厂的内部物流流转,使用AMR设备,该工厂可实现平均1台设备可顶替2名工人,按照当地的人力成本计算,该企业只需1年即可回收成本。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据官方表示,这一项目中的AMR已经稳定运行近一年。

同样是为工业场景提供AMR解决方案,优艾智合虽然入局相对较晚,却也恰逢其时。

2019年Q1,优艾智合开始在精密电子制造、智能运维场景开始与众多厂商开展项目合作。 

郑昊告诉雷锋网:

2020年精密电子制造领域,市场对AMR的需求量在1000台左右,这还是不包括最后的组装环节的情况下。

不过,相对于汽车、烟草、光伏等,郑昊透露,这一领域对移动机器人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优艾智合服务的一些客户,采购量普遍在几十台、甚至近百台;拿到超过百台的订单,也是分阶段的采购量。目前整个行业处于一个高速增长期,不过要真正进入批量采购、应用推广,还需要走过一个1-2年的产能提升的验证阶段。

在某被动元器件国内龙头企业的黄光一体化车间自动化升级改造过程中,优艾智合为其提供了一整套物料运转系统(包括物流管理与系统YouiTMS、多机调度系统YouiFleet和7台移动操作机器人),以实现黄光车间印刷、曝光、显影三大工序机台的自动化上下料以及工序机台间的物料转运,解决现有员工上料不及时、上错料、信息跟踪困难的问题。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据官方表示,这套解决方案一共节约了人工(白班+夜班)20人,回本周期为1.6年。

2020年,机器人换人,在传统工业环境下的搬运场景中正在持续酝酿、悄然进行。

瓶颈: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

2020年对于各行业来说,都是状况百出的一年。

也正是在这一年,“新基建”的提出,为国内工业数字化进程踩了一脚油门。

工业AMR在国内的兴起和商业化,刚好赶上国内“新基建”这波浪潮,多数工业AMR项目加速进行场景验证,在这之中,也不免困难重重。

迦智科技陈首先告诉雷锋网:

自然导航AMR的柔性和全局适应性更好,更适用于人机混合、场景改造困难的工业环境。

然而,就在自然导航AMR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业标配应用的当下,其技术本身也依然面临着大场景地图构建带来的性能问题、场景长期动态变化影响定位导航精度等诸多挑战。

对此,优艾智合郑昊也表示:

比较成熟的单线激光雷达用于AMR导航时,实际上扫描形成的是二维平面,激光雷达的扫描高度是一定的,扫描高度在20cm上下,在较为复杂的车间环境中,因而需要视觉技术作为辅助来实现复杂的三维空间避障及辅助导航。

这就造成:相较于更为成熟的AGV而言,AMR成本普遍更高,实际运行速度、效率更低(部分原因也是由工厂中人机混合工作环境造成),对机器人本体的技术集成度也有更高的要求。

经历过仓储物流鼎盛时期,并在2017年进入工业赛道后就与国网、丰田进行合作的极智嘉杜海健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雷锋网:

AMR本身技术复杂度更高、对于技术要求也更高,尤其工业环境对AMR的稳定性、可靠性有更高的要求,激光雷达和视觉技术要做到真正稳定和强鲁棒性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工业客户对ROI更敏感,更适用于工业环境的AMR成本也更高,国内AMR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

从产业链成熟度上来看,佘元博告诉雷锋网,当下AMR优质集成商还是太稀缺。

工业类场景的定制化,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工厂,甚至同一个工厂的不同场景,业务逻辑不同,对AMR的用法也不同,AMR要落地到客户实际场景中,中间必须有一个方案规划、定制的工作,以及渠道和商务也有很大工作量,这些工作集成商都可以解决。

但是AMR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在本体制造商和客户落地场景中能够有效完成方案规划、定制工作,完成技术转化的集成商,目前仍然非常稀缺,这种缺失制约了AMR行业的规模化爆发。

由于AMR仍处于成长初期,这一问题也是目前进入工业AMR领域的众多厂商普遍要面临的问题。雷锋网了解到,目前多数AMR厂商仍需要自己躬身下场进行项目方案定制及产品线下落地。

培养更多优质集成商,成为AMR厂商的一大夙愿,也成为接下来两年里行业需要补齐的一块短板。

竞合:2020的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是2020年移动机器人领域又一“乱象”。

在同业竞争成为常态的当下,听多了“二选一”、“反垄断”等现象,同业合作倒是成了不常见的“乱象”。

近年来,在移动机器人行业中,大集成、大应用的大型招标项目越来越多,动辄几千台需要协同工作的不同类型机器人,让单独一家企业无法满足这种大型项目需求,一个大型项目需要多家移动机器人企业一起完成成为当下该行业的一个基本现状。

正因如此,不少移动机器人厂商开始合纵连横。

国自机器人与海康威视、海柔创新与马路创新、未来机器人与马路创新、快仓智能与科捷机器人先后在2020年确立合作关系,从技术、业务等多个方面相继展开合作。

同样是在这一年,迦智科技联合蓬翔汽车、快仓智能、未来机器人、节卡机器人组建了「迦智科技工业物流生态圈」,开始针对工业移动机器人这一领域展开合作。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陈首先告诉雷锋网,这主要是因为客户对AMR的期待越来越高,下游客户更需要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前几年客户更多是在单点试用、验证,但是现在头部企业往往需要的是一个整厂物流解决方案。除了AMR,客户还需要无人仓库、无人叉车,以及车间与车间之间的重载搬运等,这就使得单个厂商的产品或方案难以满足工业客户这样的整厂需求。

所以我们接触了多家、研发不同产品形态的机器人厂商,纳入到我们自身生态体系中,提供一整套综合解决方案。

这样的合作关系,对于需要工业数字化方案的厂商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行业整合状态。然而,由于各机器人厂商都有自己成套产品体系,仍然难以避免要面对潜在的竞争关系。

以迦智科技为例,除去AMR产品外,迦智科技仍有自己的无人叉车产品,这会否会造成与“生态圈”中无人叉车方案提供商的内部竞争呢?

对此,陈首先表示:

行业中的竞争其实在所难免,但是我们的无人叉车更多是配合我们的AMR产品应用。随着智造需求的持续递升,我们在专注于自然导航AMR的同时,更期望以用户需求为核心,联合更多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生态伙伴,打通多个渠道、贯穿各项工业物流场景,通过产品融合、解决方案融合,合力形成更高价值和服务能力的整体解决方案。

以具体合作方案为例,我们主要提供的是整个工程的规划、定制,统一的调度系统,以及工业AMR产品,其他产品则会选择将合作伙伴产品纳入到我们的整体方案中。

这样的合纵连横,贯穿了2020年一整年,也见证了这一年工业自动化的新征程。

资本:重仓移动机器人的这一年

据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1.75亿元,其中营收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

这就不难看出,为何2020年会成为资本重仓移动机器人的一年。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据悉,2020年移动机器人领域发生了数十起融资,主流移动机器人创业企业都得到了新一轮注资:

其中,五源资本(原晨兴资本)过去两年也密切关注并参与了该领域的投资,五源资本副总裁陈哲告诉雷锋网,之所以2020年这一市场会很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疫情过后,在“新基建”等国内政策推动下,工业数字化的趋势确实让工业领域对机器人类产品有了一个基本需求;

第二,科创板的出现为国内机器人这类硬件企业的资本投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退出途径,机器人行业成为这一年为数不多的既能看到很好退出路径、又有收入的行业;

第三,AGV、AMR这类移动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更高,包括激光雷达、深度摄像头等传感器更便宜(单线激光雷达已经从万元降到千元),算力、算法的成熟,使得移动机器人迎来了一波技术上的红利;

第四,过去几年大家都在做类Kiva方案,经过几年发展,国内出现了像海柔创新、立镖小黄人等在内的能够真正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些创新产品的引入是对整个AGV、AMR落地、普及有很大帮助;

第五,ROI更加成熟,经过过去几年移动机器人市场的价格战,对于工厂而言,移动机器人的部署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客户对移动机器人系统可以带来的价值也有了更好的衡量、更容易测算成本及回本周期,促使ROI也更加成熟起来。

在数十起融资中,多数厂商集中在B轮前后,其中,优艾智合一年完成三轮融资,见证了资本市场对于移动机器人的狂热,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和蜕变。

郑昊告诉雷锋网,这其实可以理解为“大势所趋”。

2020年前后,大的市场环境有一个回归To B的趋势,包括SaaS软件的成熟,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概念的兴起……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纯靠软件系统实现的工业数字化,无法实现“物质流”(物料传输、搬运等)数字化,要想准确实现“物质流”的数字化,就需要AMR此类工业机器人来实现。

只有补齐这一环,才能实现工业互联网完整闭环。

由此可见,2020年,资本重仓移动机器人,实则是在重仓中国制造业,这样的热潮,仍在继续。

2021:未完待续

2015年,随着较为成熟的第二代SLAM技术框架进入中国,国内机器人市场第一波技术、概念红利兴起,随后可见,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厂商涌入这一市场。

不过,当时市场关注度更高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兴起的商用服务机器人。

从工业领域来看,现在国内工业场景下的移动机器人产品仍以磁导航AGV为主,占比超过60%;多数AMR产品在2018年前后完成商业化后,在2019年前后开始进入场景验证阶段。

虽然2021年市场环境尚不明朗,但从行业发展来看:2021年,将是主流工业领域将进入到对AMR产品的复制应用阶段。

对于2021年,AMR厂商们也有不同的打算:

极智嘉将会继续加强生态合作、提高物流调度系统运营交付能力、研发新产品,有多款相关产品已经在规划中;

优艾智合继续深耕智能制造、智能运维两大场景,通过提升AMR精度、稳定性及可拓展性,优化应用方案,利用标杆场景收割形成行业深度闭环;

隆博科技准备将核心系统继续升级、做好低成本高效率定制化,并对外拓展新产品线、覆盖更多场景;

迦智科技也在准备继续向室外重载方向进行产品拓展;

……

2021年,机器人迎来“用工潮”,行在工厂中的AMR,也将继续狂奔。

关注物联网、智能硬件、机器人,新闻爆料或寻求报道,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添加微信请注明公司、职位、姓名):18210039208。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特稿:机器人“用工潮”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