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飞海
我算是一个很务实的创业者,不太会讲故事。
确实,来到方飞海的办公室,他并没有急着讲他的创业事迹,而是迫不及待的展示了他们公司自己研发的儿童机器人。
“你叫什么名字?”
“转一圈。”
“唱个歌。”
桌上的机器人随着指令自如的进行回应。
这个能说会道的机器人叫小忆,是一个儿童机器人,2014年方飞海成立了金刚蚁机器人公司,随后才有了小忆。
方飞海说,14年这个品类的机器人基本上找不到原型,有类似的机器人也大都是只有宣传片的,没有产品。
我创业做这个机器人的时候,发现身边的朋友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有些苦恼,也看到了不少媒体长期报道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觉得儿童领域的这些问题都是市场的真实需求。
方飞海告诉雷锋网,他本身也是一个父亲,对这些需求深有感悟,所以看到儿童领域的需求之后,决定进军儿童机器人市场,
“机器人”的形式不仅是科技进步最佳产物,更是解决市场需求的最佳解决方案。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机器人一定是有着人的形态,有四肢、能跑能跳能抓东西,目前已经有很多厂家在研制这种类人的机器,而小忆机器人则不同,这个机器人只有一个身体和一个脑袋,脑袋上有一个屏幕,显示着小忆的多种表情。
小忆机器人
关于小忆的外形,方飞海表示,其实他也想做人形机器人,因为既然称作是“机器人”,就要有个人形的模样才够酷,人的属性就要多一些才更符合“机器人",但小忆没有做成人形,方飞海有他自己的考量。
做人形机器人有一个技术攻坚的问题,一是目前机器人技术虽然在快速发展,但毕竟仍是处在初级阶段,很多人的“属性”难以达到。二是小忆的整个研发过程都以小朋友的最真实的体验与需求作为主轴,小忆发现市场目标最大痛点就是“情感”。
因此小忆以“情感”作为研发目标,有情感的机器人并不只是高级的零部件堆砌,而是赋予“机器人”人的属性。小忆从语音系统、表情外形、动作行为为主要研发点进行小忆的研发。
方飞海的思路很明确,机器人需要有人的属性,但外观只是属性之一,内涵也算是其中之一,小忆机器人定位的目标是小朋友需求的“情感属性”,这也就解释了小忆机器人的“呆萌”外观。
确实,人们对机器人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好莱坞大片,认为机器人必须有手有脚才行,但方飞海做的机器人却突破了这一固化思维,把产品的"需求优先级"放在了首位。
在与方飞海的聊天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能感受到他对机器人的喜爱,他也确实没有讲故事,而满口都是产品。
小忆就像是我的“亲生儿子”,需要我们无微不至的“培养”。
在采访中,方飞海还给雷锋网展示了小忆的运动方式,机器人头部可以多角度转动,甚至跳舞。这样的运动方式能够保证机器人能够更好的进行“视觉工作”,比如家长远程与小孩子沟通时,能够多角度的看清家里的情况,这种方式也是市面上很多儿童机器人做不到的。
方飞海说,他们研发小忆机器人基本上是摸索着前进的,其中也碰到了很多难处。比如,小忆机器人中的运动结构,这个四轴万向运动结构是方飞海的得意之作,该结构能够让机器人各个角度旋转,从而有别于许多其他竞品,但方飞海告诉雷锋网,四轴传动件这块折腾了一年才搞定,光噪音处理就做了半年的时间。
个人觉得转动的噪音倒是没什么,既然是机器人,关节转动有声音会显得很酷,我个人蛮喜欢的,但是转动声音会影响语音的体验,所以不得不去做一些调整。
当然这只是千难万险中的一件小事,方飞海说,从开始研发到产品落地,到处都是坑,得一件一件的解决。比如使用一些开源的平台和软件,虽然这些都是开源的东西,但不能拿过来直接用,因为开源平台的东西很粗糙,把市面上的开源技术搬过来的时候,体验是相当不好的,需要做深度的二次开发和调试才行。
产品打磨是一件很熬人的事情,好在我们的二次开发能力还是可以的。
小忆机器人核心创始人一共六个,用方飞海的说法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我们都是模块化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负责一个模块,比如我们的安卓软件架构师,从安卓1.0版本开始做,经验非常丰富。再比如,负责结构设计这块的人是在富士康工作了多年,曾经帮很多大品牌做过设计,也是十分有经验的。所以整合每个人的特长来把事情做好是我们团队的一个优势。
小忆机器人创始团队
想把“儿童机器人”这个品类的产品真正做好,就两件事,一个是可玩性,一个是学习性,概括来说就四个字“寓教于乐”。对于孩子来说,机器人可玩度要求要更高,而对于家长来说,学习属性又很重要,所以,这四个字做好了一定是刚需。
在聊机器人的时候,方飞海说,其实他们机器人的产品形态并不重要,其后台才是核心部分,也是他们正在做的能够满足“寓教于乐”的事情。
市面上早已出现过不同类型的儿童机器人及儿童电脑。我们做的机器人怎么能够替代这些传统产品,怎么能够做到比这些产品更好玩、更能让小朋友学到东西,这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一个优秀的儿童机器人和传统儿童机器人或儿童电脑的区分,方飞海表示,最根本的一个差距就是数据和主动属性。
传统儿童机器人或儿童电脑数据都是本地化的,内容一般比较僵硬。而一个优秀的儿童机器人是采用云端数据,数据量非常庞大,能够满足更多的学习娱乐需求。
在后台数据的选取上方飞海可谓足了功夫,他说,小朋友对事物的认知是有限的,所以对于做一个儿童机器人来讲,如果想收集数据,光跟小朋友聊天、然后把聊天得来的数据拿去用,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小朋友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最好的方式是要去自己观察。方飞海也是一个五六岁孩子的父亲,他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得到了不少的启示,这对他在建立机器人数据库时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数据的收集,既不能脱离小朋友,又不能脱离家长,得用多维度的方式去取得用户数据才靠谱。我们在各种网络百科等开放平台收集了很多相关儿童所需数据,用他们建立起一个知识库,然后通过观察小朋友的行为方式,同时结合家长希望小朋友学习的目的,来进行数据库的运用。
方飞海笑言他们不是做大数据的公司,大数据那是BAT之类的公司的强项,而他们只需要针对一个细分领域的数据做好就可以了,而在这方面他显得信心十足。
收集完数据如何运用才是我们正在做、也是接下来重点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如何做好主动属性。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儿童机器人都是被动的,不会主动引导小朋友去学习和玩,而主动属性确是一个技术活。
方飞海告诉雷锋网,他们现在正在通过算法将多维度多渠道整合的数据串联起来,进行数据分类和归纳,然后进行关联,这样能够更好的给予孩子以引导。举个例子,在没有关联知识数据之前,小孩子说一句“老虎”,机器人就会介绍老虎长什么样,是什么科的动物,有什么本领等基本信息,跟传统的学习机没什么两样。此时的小朋友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其他的知识,另外,后台数据量巨大,就算是大人也会产生选择困难症。
而当数据关联之后,这些数据就会形成一个儿童知识图库,成为一张知识网,当小朋友再问“老虎”时,除了基本信息之外,机器还会主动问:“要不要听老虎相关的故事啊?”“想不想了解一下狮子啊?”之类的问题,小朋友也只要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想或不想,能或不能就可以了。小朋友就会觉得这样很好玩。
目前市面上儿童机器人品类繁杂,很多产品在外观和硬件功能上做的也确实不错,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内核。所谓内核,也就是前文说的“人的属性”,这点和机器人背后的系统、云端、数据量以及数据处理是分不开的。而方飞海的思路就是以后台为核心,再去开发硬件产品。其实这样做机器人产品的方式才是目光长远的。
以后我们的产品形态可能有很多种,比如马上就要开发的下一代产品,形态上跟第一代的小忆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后台是不会变的核心。
雷锋网问方飞海:假如你是一个用户,你给第一代小忆打几分?
“虽然是自己的产品,但是我只能给它打70分。”
过了一会,他又笑着补充道: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产品70分以上的产品也很少。”
方飞海和小忆机器人
对于方飞海而言,产品中的很多看似不足的地方其实不是不能做到,而是“取得平衡”的结果。
创业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产品首先确实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首任,“但是也不能忽略用户的市场承受能力”。
在与方飞海聊天的整个过程中,通过细节可以看出他对机器人的热情、对产品细节的把控、对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对未来大方向的展望。对于他而言,要做出一款能用、好用、大家喜欢用的机器人是他的目标,而在朝向这一目标的路上,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产品能够落地并满足用户需求则是重中之重。
方飞海认为,创业需要回归商业化本质,这样才能让产品走入更好的一个良性循环,产品是用来解决用户需求的,并不是科研项目,需要让产品真正的进入生活,而不只是停留在研发者的“自我欣赏”。只要让产品与市场结合,回归商业本质,才能有能力更好的提升产品,更好的让科技服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