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0亿元做云端机器人。这是达闼科技CEO黄晓庆在去年8月由雷锋网主办的CCF - GAIR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接受雷锋网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做的事情。
当时,对于这家公司,很多人并不熟悉,成立时间不到一年半,做的事情也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宏观的理解,就是把机器人的大脑放到云端,然后用网络接到一个机器人的身体上,也就是把机器人变成三个部分,把机器人的大脑放在云端,把机器人的神经网络变成移动通信的网络,然后把机器人的本体变成一个阿凡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云端机器人。”对于什么是云端机器人,黄晓庆如此解释。而要实现这样的云端机器人,黄晓庆认为需要100亿。在一片机器人企业做着语音玩具机器人时,黄晓庆和他的公司无疑是这个行业的一股清流,很快得到大量关注。
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黄晓庆表示大概需要十年时间才能达成,那么,在这10年中,达闼将如何实现商业化,成为其生存的根本话题。
商业化的第一步:云端导盲机器人META
在CCF - GAIR 上,黄晓庆曾向雷锋网表示公司正在研发一款针对盲人的导盲机器人,这将成为达闼科技商业化的第一步尝试。而在2月23日下午,达闼科技在发布会上正式推出了这款产品,META。1935年全世界出现的第一个导盲狗就加META。同时,META代表元数据的“元”,即最原始的数据架构。
导盲机器人META其实是头盔的形式,不过达闼科技介绍这款产品坚持使用机器人的定义,这是因为头盔只是一个载体,真正工作的是与头盔连接的一款手持设备,而该设备正是达闼科技的云端机器人。
头盔上装有8个激光雷达和2个双目摄像头,可对环境进行全方位扫描并建模,而语音系统则向使用者提供交互给出行动的指示。而这些数据的处理,都在达闼科技的云端进行。
这个产品的技术与智能驾驶汽车是相似的,对环境作出识别从而作出判断,不过同样的,智能驾驶汽车面临的复杂环境问题META也不可避免,根据业界普遍的说法,智能驾驶要实现落地,至少要5年时间。那么,META又将如何打开市场。
“导盲是更低速度的智能驾驶,我们为什么选用导盲,就是我认为当汽车高速运动的时候,也许移动通讯的覆盖和质量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而且汽车可以去很多地方,可能移动通讯的覆盖并不好,所以它不符合我们云端智能的早期设备。但是导盲,盲人移动速度很低,而且他所去的地方一般都是有人的地方,所以他用这个比较适合。第二我们采用的技术,在低速运动下面,在我们3D匹配下面,它可以有非常高的精度,能到厘米精度,所以它适合做导盲这个领域,所以我们对这个很有信心。为什么汽车不能商用?你无法在关键时候在算法出现振荡的时候把人类放到控制回控当中去,所以汽车商用很难说,如果汽车要用云端智能我觉得商用会更好,在我们控制器中我们可以采用融合智能的方法可以让盲人更安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黄晓庆向雷锋网如此回应。据悉,META的定位可达到10cm,这也是盲人的安全距离。
当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说服力,雷锋网编辑在体验META的时候也感觉它能快速识别出多种障碍物,不过环境永远是最大的变数,META能不能挡住这样的压力,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现场观众体验META
未来:成为智能机器人时代的运营商
这次发布会除了云端导盲机器人META,达闼科技还发布了移动云端智能控制终端DATA,这才是达闼科技的核心产品,即云端机器人运营平台。可以定制,可以扩展,MEAT是其一个应用方向。未来达闼科技还会推出各种定制化产品,在黄晓庆看来,除了医疗最有前景的是安防领域,不过推出这些产品的目的还是推广DATA,最终的方向还是智能机器人的运营商。
“我们的专注是将来成为云端智能机器人的运营商,但是我们现在的产品,不是家庭保姆,我们也很难通过导盲这些获得很巨大的市场。我们现在的产业是什么,严格的说,是智能安全网络。所以我们今天推出来的产品,最核心的是DATA,DATA承载了我们的安全网络、安全云和人工智能。所以这是我们希望用它来形成未来能推动这个产业链发展的,我不希望最后我什么活都我干,我希望别人来做机器人的本体,我们做机器人的大脑和机器人的神经网络。”
这段话如果从一个普通的创业者口中说出,得到的一定是质疑的眼光。不过,这个人是黄晓庆。在创业之前,黄晓庆任职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这也是为什么当他提出要做智能机器人时代的运营商,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件可行的事。这样的信任也体现在投资方,在去年5月天使轮达闼科技就拿到3000万美金,由软银投资。而在这次发布会上,黄晓庆再次宣布完成1亿美金的A轮融资,这次主要投资方除了软银还加入了富士康。
达闼科技发布DATA并将其装置PEPPER上
其实,从去年开始云端机器人这个概念也开始被其他企业提出,瑞士的初创企业Rapyuta Robotics在去年9月获得1000万美金融资,同时正在进行可用于基础设施监察的无人机研发。该无人机嵌入了“智能机器人大脑”,可以进行持续的户外工作,适用于像水坝那样需要频繁监视但人类不易到达的区域。它不仅让基础设施监测变得更加客观,而且会减少巡视员的工作。据悉,该无人机监察器能够去人们渴望监测的任何地方。除了室外应用以外,Rapyuta Robotics也在研发室内定位系统,目标是不借助任何摄像机及动作捕捉设备,将无人机的定位误差控制在10厘米以内。而在巨头方面,谷歌也开始让机器人在云端协同学习。
未来,不可避免的是这样的创业企业会越来越多,谁最终成为智能机器人时代的运营商,成为智能机器人时代的移动,目前我们无法得知。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生存下去才是最核心的。
在去年5月拿到3000万美金的天使轮后,黄晓庆曾表示移动信息化将是达闼科技未来两三年的盈利产品,2017年将实现收支平衡。作为达闼科技推出的第一款云端机器人产品META,无疑承担的责任将是重大的。据介绍,META将在下半年实现量产,价格在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