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们无法想象,没有 App Store 该如何生活一样;几年之后,人们“或许”也无法想象,没有 Chatbot 该如何生活。在亚马逊的 Echo 达到千万量级后,再谈“或许”二字,如同谈论一个不存在的命题。
这股“热”来势汹汹,还没听见动静,抬眼便是硝烟。雷锋网了解到,自2016年春天起,微软、Facebook、Google、亚马逊、苹果隔月公开 Chatbot 框架或平台,移动通讯平台Kik也如Facebook一样,相继加入微信、Line和Slack的行列,支持该类应用程序,甚至连Yahoo都不甘寂寞斜插一杠。
半年不到,大玩家已经站上新的赛道,小玩家们也在有序排队,巨额资本“待字闺中”,而买票进场的观众们,似乎还在惊叹上一场”战事“。
9月,花旗银行紧随其后,在新报告中充当裁判,打擂的双方分别是苹果的Apps和Facebook的Bots,凭借两张图判了高下:
聊天机器人与移动应用数量的比较
聊天机器人与移动应用开发者数量比较
花旗得出的结论是:
第3-6个月内,Bots数量增长约170%,同期Apps增长了100%,前者是后者的1.7倍;
问世第6个月,活跃的Bots开发者数量是第14个月时Apps的3倍。
来自研究机构Forrester的数据也证明了同一件事,2016年的2月-7月,Facebook 平台上的聊天机器人应用数量从0 迅速增长到18000;聊天软件 Kik 推出Promoted Chat 功能后7个月,共计约有3亿用户与聊天机器人交换了 3.5亿条信息。
但App Annie的调研却显示了另外一番图景,2016年全球Apps的下载量、收入以及用户花费的时间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该调研还显示,发达国家在Apps 市场经历了强劲增长,印度、印尼、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的Apps领域增长更快,中国的App Store收入位居全球第一,超越了美国。话句话说,Apps还远远没有触及天花板。
几份报告同时摆出来,或许会让很多人疑惑:一方面,Bots被重金押注,一副“我虽弱小”但必将取代行将就木的旧制度模样;另一方面,Apps依然统治着庞大帝国,且还在不断扩张版图,却不被看好。
为什么?这其中有三大原因:
人类从未放弃过使用Bots
Bots历史由来已久,雷锋网此前总结过它的前世今生。从1966年开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进程中,研究者们不断对这个命题发起挑战,试图设计出一款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Bots,彻底改变人机交互:
1966年,MIT的计算机科学家Joseph Weizenbaum发表了 ELIZA,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模仿人类谈话的机器人;
1988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Robert Wilensky 等人开发了名为 UNIX Consultant 的聊天机器人系统;
1990年,美国人Hugh G. Loebner设立Loebner Prize,奖励首个与人类回复无差别的计算机程序,即聊天机器人系统;
1995年,Richard S. Wallace 博士开发了ALICE系统,并于1998年开源,之后三次拿到Loebner Prize;
2001年,SmarterChild在短信和即时信息中广泛流行,第一次被应用在了即时通信领域;
2006年,IBM Watson能够用自然语言回答问题;
2010年,苹果语音助手Siri诞生;
此后,微软的小冰、小娜、小英,京东JIMI,网易七鱼,小i机器人等各类Chatbots层出不穷,进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2016年,全球各大公司开始推出Chatbots平台或开源架构。
这半个世纪的努力告诉我们,在使用Chatbots作为人机交互工具这件事上,人类其实从未放弃过。而在最近两年,借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东风”,人类在自然语言处理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再一次让Chatbots成为了能够燎原的“星星之火”。
对手Apps的版图与困局
当研究者与大众对Chatbots期望值上升时,作为对手和这一代人机交互核心的Apps,其实已经在做困兽之斗了。
表面上,Apps的数量在上升、版图在扩张、生意在变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复制发达国家的市场与资本。但无论大玩家、创业者、投资人都明白,一旦事物进入“复制”状态,就离没落不远了。
在苹果App Store中,超过一半的收益集中在全球20家开发企业中,“独立开发者依托应用商店创造一家企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咨询公司Activate言),不仅开发和推广一款App的成本增加,对用户而言,选择下载和使用一款App的成本也在增加,在使用中切换不同的App已经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超过四分之一的Apps,用过一次之后就被遗弃了。
这样的颓势虽未形成明显的潮流,但依然是暗流涌动。
在App Annie的调查中,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下载量最高的前五款应用是Facebook、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以及Snapchat,算上中国装机必备的微博、微信、QQ,在这个巨大的帝国中,真正的权贵是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说白了就是“聊天”。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mScore提供的数据,在使用移动设备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仅会使用大概三款应用。美国用户其实有将近一半的时间都在使用聊天应用。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把所有的事情,都在聊天中解决呢?换句话说,反正用Apps最多的也是聊天,干脆换成Bots好了。
大数据的助攻
如同一个小孩,长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Bots想要有长足的进步,关键在于数据。足够全面、多元的数据量,能够为Bots构建足够的知识图谱,之后它就可以日夜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了。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都是在为今天做积累和准备。
雷锋网注意到,微软小冰的背后,是中国数亿网民在互联网上全部公开的文献记录,借助微软的技术积累,通过精炼的几千万条真实的语料库(此后每天净增0.7%),理解对话的语境与语义,从而实现了超越简单人机问答的自然交互。
在自身、对手、助攻三大原因的促成之下,Chatbots真正火了起来,而追着“火势”的玩家们,都有哪些呢?敬请关注雷锋网后续报道——聊天机器人之热(中篇):大玩家、创业者与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