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专栏(原)
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文章预览,将在时失效

唯快不攻?AI们还请悠着点儿

作者:AI剪刀手
2014/06/19 15:40

AI剪刀手【PICOOC联合创始人、微信公众号“znsbmrxw”】

“专注、极致、口碑、快”这话是雷军的互联网思维七字诀,小米也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发展速度让这七字诀成为IT圈的“圣经”。在继续推荐七字诀之时,笔者最近陷入了对“快”的逆向式思考。

武侠小说里也常写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当然你也会看到奇葩却也可让对手一招致命的“太极式打法”。对于借力移动互联的可穿戴硬件圈,我想从智能硬件产品与人性深处存在的几个矛盾来阐述AI革命注定将是一场慢动作,打响AI前奏的硬件们在卯足劲儿蜂拥而上之时,或许应该先驻足下来,让产品进行一场潜移默化式的“太极式”革命。

对于AI未来,左手期待、右手恐惧

最近关于人工智能软件Eugene Goostman通过“图灵测试”的消息的引发轩然大波,从中便可以窥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复杂心理:一方面对能够作为“人体延伸”的AI们给予无与伦比的期待,而另一方面对未来或将超越人类能力的AI充满恐惧。

电影《X战警:逆转未来》中人类对于变异人的态度似乎很容易帮助我们理解这样一个问题——倘若某一物种未来将凌驾于其创造者之上,那么等待TA的必将是一场杀戮。为了更有益于解读,笔者援引一组关于刻板印象的模型来阐述(如下):

这意味着人类自我接受外界的态度主要来源于两个维度:能力以及TA与本我的亲切度。两者的不同结合将产生仰慕、怜悯、厌恶、嫉妒等。所以当技术奇点来临,AI便划归至能力高的维度,当同时被列入不亲切的维度时,迎接的必然是——嫉妒。

站在人的角度上看第四区间是人类最不希望看到的AI未来。说到底,人工智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坚持一个底线——以人类为中心。当人脑已无法承载巨量信息或处理能力时,所谓的智能硬件不过是充当“虚拟大脑”的角色,服从人类、让人类更免于肉体劳作的工具,尽管这种工具经常被打上“智能”的美丽标签。

关于激励机制的痛点与痒点

上述这张图或许也能解释处于AI初级阶段的大多硬件产品为何总是面临被用户抛弃的命运。当机器还处于从“不亲切”到“亲切”的初级进化路上,必然会因为“能力低”的伪智能被人类归为“厌恶”的态度行列中。

很多人提及硬件产品黏性时总会提及关于用户习惯培养的问题,实际上习惯的背后是人性需求。像运动类手环,用户两三个月后抛弃产品的表面原因千奇百怪,但幕后却存在共通的一点,即人性的懒惰。比如激励督促人运动本身是与人懒惰的天性在抗争,这是一种击中人性痛点的负面激励机制。

在与惰性的战斗中,失败的往往是手环一方。倘若想扭转战局,稍微靠谱的做法应该是用另一种人性战胜懒惰的天性,比如贪婪。像计步及计算卡路里燃烧功能的硬件,当达到999步的行程时,你总想再迈一步达到似乎更完美的1000步。Latin智能秤APP界面引入的分享功能及未来的排名也是有类似原理,通过与自己、与他人相比,横纵向的“一点点”的进步来激励用户。

所以,一件优秀的硬件产品之前必须在人性的懒惰、恐惧和贪婪之间找平衡,用最合理的激励机制击中用户痛点的同时不忘挠痒痒。巴菲特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平衡得比较好。

个性化与隐私权的矛盾

智能硬件的未来反哺人文社会的最终表现形式应该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但个性化与隐私又似乎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关于个性化服务方案的基础必然要来源于对个体隐私信息的挖掘。

苹果在Home键中设置了指纹识别时,原本期待能解除用户频繁输入密码的繁琐,而大多数人的心理或许是这样的:谁知道苹果会不会将我的指纹信息透露给美国国家安全局呢?

“棱镜门”事件已经将挖掘意思的后果成为一个标本。后续的泄漏事件周期性发生,让曾经对科技基于向往的人类同时增添了一抹忧虑:永远无法知晓,今日的个人信息未来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被使用。

基于上述的三种长远方向的矛盾点,再加上霸权利益、系统顽疾等,AI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与人文社会进行更精细的对接。如果说快是一种速度,那么慢则是一种寄远未来的分寸感,硬件们想走得更长远,在保证产品、团队靠谱的情形下,也要时时思考人机交互中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手法来调和类似的制约点。

长按图片保存图片,分享给好友或朋友圈

唯快不攻?AI们还请悠着点儿

扫码查看文章

正在生成分享图...

取消
相关文章